8比2。
2020年歐冠1/4決賽,拜仁慕尼黑的鋼鐵之流,碾壓了巴塞隆納。
——為一支德國球隊打了8比2,真所謂八二為德……
(這是巴爾韋德的詛咒嗎?)
碾壓得很徹底:
8比2之外,射門26比8。上半場4比1,下半場4比1。從頭到尾壓著打。
比賽體現出來的,簡直是代際的差距:
工業化執行力,碾壓了個人天才。
大餅製造流水線,擊敗了手工制餅大師傅。
上周提到過:
梅西與萊萬各自的神勇,巴薩與拜仁境況的不同
上周,梅西進了個神奇的進球,前圍後追,六個人中間進了個球。
而拜仁卻是工業切割,輕鬆將切爾西分解了。
整個巴薩無法維持防守施壓,兩翼不能大幅度壓上,於是沒有縱深,於是來迴轉移,等到梅西放個大招。
除了梅西回撤外,能維持向前出球的,只有德容。
反過來,拜仁本季中段以來的套路改革,簡化來說就是:4231陣,進攻時變343。
基米希前插,穆勒回撤,加上蒂亞戈,中場有多出球點;前場大幅度穿插換位。萊萬與格納布裡們自由換位進攻。
對切爾西第二球,萊萬是前場拿球,等隊友上來,給佩裡西奇一個——當時拜仁禁區裡四打三的人數優勢。
巴薩依賴個人才華,腳下技巧。
拜仁靠空間跑位,縱深速率,工業化流程。
個體最頂尖的技術,要遇到足球世界執行力最頂尖的勝利機器了。我也很好奇結果。
結果就是……8比2。
巴薩今天已經算保守了,首發沒上格裡茲曼。442。
拜仁還是4231,防守時高位施壓,格雷茨卡對付德容。
實際上今天光上半場就有起碼兩次:
德容無球跑擺脫格雷茨卡時,穆勒回追來糾纏他。
因為巴薩中場,只有德容一個可靠的向前出球點。鎖住他,就搞定了。
拜仁自己進攻時,每當獲得球權,就快速縱深向前。蒂亞戈、基米希輪番出球,穆勒經常回撤接應幫忙分邊,然後禁區裡形成人數優勢,起球包抄。
拜仁這麼踢,當然有破綻:
基米希前插到中場後,右路留了空隙。
巴薩的兩個進球,都是長傳打基米希身後:
一個是巴薩左路前插橫傳造成阿拉巴烏龍——博阿滕在旁看著,不知道會不會幸災樂禍:
「哈哈哈哈!這次是你出醜了!從此大家不會念叨我被梅西晃那事了!」
但下半場,博阿滕自己被蘇亞雷斯晃過,讓巴薩進了第二球:還是基米希前插,巴薩長傳打拜仁右路。
即,拜仁兩個中衛,本場都有不那麼光彩的表現,巴薩也抓住了機會,進了倆球。
但饒兩個失誤,拜仁還是打垮了巴薩。
巴薩只有一個出球點德容,被封殺之後,進攻停滯不前。
反過來,拜仁的絞肉機高位施壓,一斷一個準。
拜仁與利物浦同是絞肉機,但利物浦更依賴三叉戟前鋒的個人能力和兩邊後衛,瘋狂套上燃燒熱血。
拜仁卻有基米希、蒂亞戈和穆勒這三個出球手,沒必要那麼走極端。結果打得也是路線清晰。
拜仁第一球:左路佩裡西奇起球,穆勒和萊萬二人配合,穆勒進球。
第二球:格納布裡前場拿下球,自己跑位,給佩裡西奇;佩裡西奇左翼小角度射門得分。
為什麼巴薩沒人攔?
答:都堆在後點擋穆勒和萊萬呢。
第三球,萊萬回撤接應,格納布裡空切,進球。
第四球,拜仁前場逼搶得手,左路傳中,右路得球後再傳中:穆勒和萊萬包抄前後點,穆勒得手。
第五球:戴維斯左路突破,底線回傳給後插上的基米希。
第六球:庫蒂尼奧換上來左路接穆勒傳球前插傳中,萊萬後點頭球舒舒服服的:屠殺到這會兒,他才進第一個球。
第七球:守轉攻,穆勒在弧頂等啊等,等到左翼庫蒂尼奧上來,給他傳球,輕鬆推射。
第八球:蒂亞戈起球左翼,埃爾南德斯傳中,庫蒂尼奧梅開二度。
六個左路起球,一個右路傳中,一個中路身後球。
靠的是中路快速分邊穿刺,中路多點包抄。
拜仁的王牌殺手萊萬隻需要進一個球:
因為其他人都能到位。
把巴薩給拜仁的庫蒂尼奧換上來,讓他進兩球助攻一次,這算拜仁對巴薩的終極羞辱了。
在巴薩體系裡沒位置的庫蒂尼奧,到了拜仁能有這個作用,無他:
拜仁的體系運轉太了得了,嵌進體系裡,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就能吃到餅。
巴薩全場控球還多過拜仁,然而如此之慘。無他:巴薩拿到球後也無法推前,而拜仁拿到球就是一個縱深傳,機會分分鐘出來。
妙在拜仁前場,任何一個角色,都可以互換:
萊萬可以助攻可以傳中可以搶點;穆勒可以搶點得分可以回撤出球;庫蒂尼奧的二進球一助攻分別是左邊跟進和中路包抄;基米希右路傳中助攻、自己跟進得分、中場負責出球。
拜仁的進球,除了戴維斯左路一條龍突破有炫技成分外,都是簡單的傳→切→射。
角色互換,跑位清晰,行雲流水。
這也需要技術:拜仁的個人能力也極為出眾,雖然不是體現在梅西和蘇亞雷斯那樣多變的有球能力上,而是體現在跑動、配合、傳切和意識上。
只是他們的套路,不需要球員們個人強行搞事情(除了戴維斯左路過一串)。
可能是巴薩老了:的確梅西、皮克、比達爾和蘇亞雷斯都33歲了,布斯克茨32歲,阿爾巴31歲。
但拜仁那邊,穆勒30歲,佩裡西奇、萊萬、博阿滕也都31歲了。
拜仁的跑動能力強在整體,不是一兩個人到位,而是每次有球權,就能保證兩翼立刻跑出機會,禁區裡立刻三四個人到位。
他們能夠保證比賽大部分時間,保持前場施壓和就地反擊。
這就讓穆勒助攻庫蒂尼奧的那個球,甚至是穆勒在巴薩弧頂慢悠悠等,等隊友們前插形成人數優勢再傳的——不需要靈光一閃,只需要按線路集體到位。
工業化的執行力,就此摧毀了巴薩。
回到巴薩。
自哈維、伊涅斯塔以及那一代人淡去後,巴薩其實已踢不順tiki-taka了。克魯伊夫孜孜以求的433,過去幾年也變成了實際上的442:很難維持那樣驚人的覆蓋力和跑動了。
本季前半段,德容+布斯克茨+阿圖爾的中場組合,一度看起來要讓老套路復興,但賽季末期,也包括過去一周的兩場比賽,我們也看到了:
梅西和蘇亞雷斯還是能靈光一現,但球隊依靠大量橫傳倒腳維持球權、尋找巨星來改變比賽的模式,在當世頂尖的前場施壓+閃電戰面前,實在是不成了。
畢竟前者的機會得靠推進到前場,由天才來創造。
後者的機會由球隊既定套路碾壓後,急速編組縱深推進來流水產生。
這個十年開始時,全世界在研究怎麼破巴薩:那時巴薩以及西班牙還所向無敵著。
這個十年的最後一年,巴薩經歷了如此慘烈的敗北,風格上,則被完全壓制了。
現在真不是買一兩個人的問題了:他們得重塑一套體系,才能繼續向歐洲頂尖衝擊了。
昨天納格斯曼教練的萊比錫,以及我們都熟悉的克洛普牌利物浦,加上今天的拜仁,有一點類似:
德國人帶出來的,重視站位層次,絞肉機+閃電戰,邊路穿刺,一腳出球,禁區多點包抄,以及《紐約時報》外行看熱鬧總結的,所謂最有效的「曼城式底線低回敲」(其實就是邊路倒三角……)。
想想齊達內當初三連冠後兩年,經常踢急了忽然變陣,也有點這意思:
中場出球點拉寬、兩翼起飛、中路多點包抄(僚機本澤馬帶空間,阿森西奧前插,C羅一錘)。
速率、空間、局部人數優勢。
是巴薩老了,是拜仁太強了,還是時代變了,還是兼而有之?
我也不知道了。
只是想起二十幾年前,巴喬吐槽薩基,說「如果有教練認為球隊陣型比克魯伊夫更重要,他一定是瘋了」。
那時我熱愛巴喬,覺得他說得對:怎麼可以為了些套路陣型站位,就壓制個人天才呢?
但今天看來(再想一想去年巴薩對利物浦的第二場),可能,的確:
足球已經進化到,在最頂級舞臺上,個人的天才能力,越來越難與頂尖執行力鋼鐵之流抗衡了。
或者說,「足球是十一個人的運動」這個真理,越砸越瓷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