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日下午在東京首相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辭去首相職務。
綜合央視、新華社報導,安倍晉三曾兩次前往醫院就醫,檢查結果顯示「潰瘍性大腸炎」出現惡化。他表示,自己受潰瘍性大腸炎困擾辭職,其政治生涯每個巔峰都因它黯然。接下來,他可能會用新藥治療。
那麼什麼是潰瘍性大腸炎?如何預防?《醫本正經》對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教授胡兵和消化內科博士葉連松,為你詳解。
胡兵醫生首先解釋,潰瘍性大腸炎是不規範的稱呼,正規的名稱應該是潰瘍性結腸炎。他稱,就好比,食道和食管的稱呼上的區別,老百姓稱為食道,醫學上稱為食管,其實是一個東西。
胡醫生表示,潰瘍性結腸炎不是傳染病,屬於炎症性腸病。這種疾病以前是歐美發病率高,但隨著如今中國人飲食西方化後,中國的發病率也在增加。
他稱,潰瘍性結腸炎不好醫治,容易復發。患者一旦出現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嚴重症狀時,就必須做腸切除。並且,這個病的發病人群不分男女,老人、中、青年容易發病,兒童患病則機率較少。
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表現?診斷依據是什麼?
葉連松醫生介紹,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通常表現出腹瀉(常帶血),伴隨症狀包括腹部絞痛、便意緊迫和裡急後重,也可能出現發熱、乏力和體重減輕等症狀。如果出現持續4周以上的慢性腹瀉,應該懷疑為潰瘍性結腸炎。
他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不具特異性,也可見於許多其他原因所致結腸炎,包括克羅恩病、放射性結腸炎、缺血性結腸炎、感染性結腸炎和藥物相關性結腸炎。因此,在診斷方面,患者除了存在持續4周以上的慢性腹瀉並且內鏡下及活檢示慢性結腸炎,還需要通過病史、實驗室檢查和經內鏡取結腸組織活檢以排除結腸炎的其他病因後才能確立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能治癒嗎?復發風險大嗎?
葉醫生稱,病程通常呈間斷性加重與症狀完全緩解期相互交替,少數患者症狀為持續性,無法達到緩解。大約67%的患者在診斷後10年至少出現1次復發,復發的風險取決於初次診斷時的年齡。
此外,胡醫生也特別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還沒有預防手段,因此,日常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
文字:楊丹 何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