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歌之父」鄭律成
◎本刊記者 餘瑋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善戰的隊伍,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絕不屈服,永遠抵抗,
直把那日寇驅除國境,
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抗戰的歌聲多麼嘹亮。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敵人的後方。
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華北的原野,
向塞外的山崗!
細心的人會發現,這詞句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詞有些相似,儘管有些出入。其實,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前身《八路軍進行曲》的原版歌詞。當年,這首歌在各抗日根據地軍民中傳唱開來,並由此傳遍長城內外,鼓舞著八路軍健兒奮勇殺敵。今天,這首伴隨著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氣勢磅礴、激越昂揚、鏗鏘有力的歌曲激勵了熱血青年投身軍旅、報效祖國。軍歌歌詞前後儘管有變化,但這是時代變遷的縮影,也記錄著包括軍歌創作者在內的一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
軍歌詞作者公木
作曲家與詩人因革命走在一塊
很少有人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這首歌的曲作者鄭律成卻不是出生在中國,而是來自南朝鮮。鄭律成原名鄭富恩。他因酷愛音樂,改名律成。他尚未來到人世,朝鮮半島已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他的父親鄭海業是個愛國者,支持兒子們參加抗日救國鬥爭。
1937年秋,鄭律成原本可以去義大利深造,可是一心嚮往革命和實現救國理想的他,卻像許多中國的進步青年一樣,出現在延安的隊伍中。到達延安後,鄭律成的音樂才華很快被發現,被安排進了陝北公學學習,畢業後又轉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
邊區抗日軍民熱情四溢的生活、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激發了鄭律成的創作熱情。而一首歌曲能否廣為流傳,曲調很重要,歌詞也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鄭律成長於作曲,自然渴望遇到一個與自己有著同樣激情的詞作者。不久,機會終於來了。1938年8月,受黨組織的派遣,一直在晉綏軍區從事宣傳工作的公木來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公木,1910年6月出生在直隸省束鹿縣(今河北省辛集市)北孟家莊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公木是筆名,原名張永年,又名張松如,「公木」由張松如的「松」拆解而來。抗戰爆發後,公木決定攜筆從戎,把自己交給偉大的民族解放鬥爭事業。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林伯渠介紹,他赴山西參加了晉綏軍區的抗日戰爭,成了一名文武雙全的八路軍戰士。他曾任二戰區動員會《動員》雜誌編輯,做過神池縣與岢嵐專區幹訓班的主任與指導員,擔任過敵後遊擊隊的宣傳股長。
1938年8月,公木西渡黃河到達延安,在抗大學習4個月,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抗大未畢業,他就被調至抗大文工團專職寫歌詞,不久又被調任抗大政治部宣傳科時事政策教育幹事,仍然業餘從事詩歌創作與研究,並創作了《新詩歌試論》。在延安,他的創作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詩人火熱的抗日激情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這年底,鄭律成被調入抗大政治部宣傳科任音樂指導。
1939年1月的一天,著名的大鼓演唱家呂班領來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一進窯洞就喊公木的綽號:「博士,給你介紹一位戰友,咱們抗大的音樂指導,小鄭——鄭律成。你們倆一個寫詩,一個寫曲兒,正好可以配成一對兒。」
於是,一個是作曲家,一個是詩人,成為抗大政治宣傳科的同事,因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奮鬥目標,彼此成為了好友。
窯洞裡誕生的紅色戰歌
1939年7月,在主持抗大工作的副校長羅瑞卿的率領下,抗大數千名教學員工奔赴華北敵後辦學,政治部只留下了公木和鄭律成。他們兩人原本是要被安排到即將成立的抗大三分校政治部宣傳科工作的,由於各部門人員一時還難以調配齊全,工作上也就出現了暫時的空暇。這對絕佳搭檔於是趁這段時間開始《八路軍大合唱》的創作。
公木坐在昏暗的窯洞裡構思。詩人的思緒已透過了耳邊不時傳來的歡聲笑語,飛越到前方,曾經經歷過的戰地生活歷歷在目,想像衝破時空,詩情迸發,文思泉湧。在不到1周時間,公木創作了7首歌詞:《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炮兵歌》、《騎兵歌》、《衝鋒歌》、《軍民一家》,加上原來的《子夜崗兵頌》一共8首。
公木不是科班出生,作詞常常聽鄭律成的意見。從命題構思到謀篇造句,公木都依照鄭律成的要求完成。鄭律成設想《騎兵歌》中有馬蹄嗒嗒前進的腳步聲,《炮兵歌》有轟隆隆震天響的氣勢,《八路軍進行曲》則要長短相間、寓整於散、韻律和諧、節奏響亮,中間還要並排安插上三四個字的短句,諸如此類,公木凡能做到的都統統照辦。
創作《八路軍軍歌》歌詞時,公木浮想聯翩,紅軍長徵與抗日遊擊等鏡頭一幕幕回放在他腦海。倏地,平型關的場景闖入自己的腦際。
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即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曾在山西晉綏軍區參加過抗戰的公木清楚: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這裡遭到了八路軍的全力攻擊,在此一役被殲滅近千人。
八路軍一一五師首戰平型關那戰火紛飛、硝煙瀰漫些的場景似乎就浮現在公木的眼前:1937年9月25日拂曉時,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部及大批輜重車輛沿著彎曲的公路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西進。7時許,敵軍全部進入了一一五師的伏擊地域。我軍居高臨下,開始向敵軍發起猛烈攻擊,槍聲、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頓時響成一片。因為道路比較狹窄,雨後的路上十分泥濘,敵人一時手足無措,小鬼子們的嚎叫聲、戰馬的嘶吼聲、車上彈藥的爆炸聲,夾雜在一起,異常混亂,一一五師乘敵混亂之際發起了衝鋒。一一五師指戰員則刺刀見紅,同兇殘的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殺得敵人一個個鬼哭狼嚎,抱頭鼠竄,一時血染大地……
公木心想: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前線第一仗,也是平型關戰役中戰鬥最慘烈、戰果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一次重要戰鬥,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振奮了中華民族的士氣,鼓舞了全國人民團結抗戰的信心,提高共產黨八路軍的聲威,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遲滯了敵人的進攻,對華北戰局和全國抗戰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認為,寫八路軍軍歌不能不提平型關戰鬥。儘管平型關戰鬥是在國民黨閻錫山作戰方案框架下進行的,但是由共產黨八路軍獨立完成的。八路軍以簡陋的裝備主動攻擊日軍主力師團並首戰大捷,因而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信。為此,「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這兩句響亮的歌詞被他寫入《八路軍軍歌》中。
隨後,公木一氣呵成,寫就《八路軍軍歌》歌詞。經過一番嘔心瀝血的琢磨,9月初,《八路軍大合唱》的全部編曲始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