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倫敦,遊客們都會在行程裡安排一條「去白金漢宮看士兵交接儀式」,正如到了北京人們都會去天安門看升旗儀式一樣,連提前一兩個小時搶佔有利地形的勢頭都是相同的。我去得晚了些,第一排的位置已經全無,老外又個個人高馬大,連踮起腳尖張望也要不時地左右搖擺尋找空隙。唯一的優勢,就是能清楚看到大隊人馬由遠到近進入白金漢宮的過程,還能近距離偷偷摸一摸「警馬」,欣賞一下女騎警的颯爽英姿。伴隨著陣陣轟鳴聲,頭頂接二連三飛過幾架戰鬥機,人群突然騷動起來,前排遊客的手機照相機都不約而同地對準了二樓露臺,後排的人都不明所以,隨著鏡頭方向看去才發現竟然是英女王!後來我們才知道,那些戰鬥機是在進行大不列顛戰役75周年紀念日的空軍飛行表演,而英國女王正因此攜眾王室成員出來觀摩。意外見到這位超長待機的女王,大家都有一種擇日不如撞日的幸運感。
英國是個有底蘊的國家,如果你有一雙發現事物的眼睛和兩條腳力不錯的腿,那麼你一定能在行走過程中看到一些體現底蘊的細枝末節。倫敦某個地下人行通道牆壁上的裝飾圖案就很有意思,其中一幅旁邊標註「Detail of the Waterloo Vase」,沒有親眼看到過Waterloo Vase,卻在地下通道的牆上看到了雕刻圖案的細節。外國人把Waterloo Vase叫做urn,也就是甕或者缸,其實我覺得它就像個獎盃,高5米重20噸,由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自1906年起就被放在白金漢宮的花園裡。最初把大理石打造成這個形狀應該是拿破崙的主意,他預留了一塊未經裝飾的面板,期望在戰爭勝利之後以此作為紀念,可是法國人輸了,這塊只有粗略形狀的大理石因此落到了英國人手裡,攝政王,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四世便讓雕刻家完成了雕刻工作,「缸」身刻有喬治三世在位的浮雕,拿破崙無家可歸,還有很多帶有諷刺意味的圖案。由於份量太重,沒有地板能夠承受20噸的重量,所以在1836年Waterloo Vase被送到了倫敦的國家美術館,可能美術館覺得它並無意義和用處,於是在1906年,Waterloo Vase又被送還給了當時的統治者,愛德華七世把它放在主樓西北角的白金漢宮花園裡,之後便再也沒有挪動過。就這樣風吹雨淋,這個戰爭時期的產物表面早已腐蝕,倒是牆上的圖案更清晰地講述了歷史。
有些偶遇挺有意思,與同伴目睹了兩次「撞衫」,一次是手中的玩具小熊同士兵撞衫,當然,小熊的裝扮本就是根據士兵的傳統服侍製作的,但是看見一熊一人的對比,倒也覺得好玩。另一次就滑稽了,在路口意外發現同行友人竟然跟倫敦警車「撞衫」了,一樣藍綠白的配色並且顏色十分相似,眾人眼睛一亮,一邊嬉笑一邊不忘拍照留念。
都知道中東人富有,所以倫敦大街上經常能看到他們溜豪車,曾經看到過被漆成「土豪金」色的車,這次卻看到了升級版,整車貼滿了施華洛世奇的水晶顆粒,就這樣在正午的大太陽底下Bling Bling地招搖過市,所謂「亮瞎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反正我是真的眼花了。
有些東西只在郊區小鎮看到,比如隱藏在濃密植物間的小屋,好像童話故事中的情景。小鎮唯一的主幹道上停著的工程車大得令人咋舌,路邊雜貨鋪堆放著一袋袋木塊和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竹籃,到處散發著田園的氣息,那麼原始,那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