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非喜歡看F1、GT大獎賽、WRC和WTCC。或許有些人發現了,雖然它們同為頂級汽車賽事,卻迥然不同。那麼這些不同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賽車來源不一樣。
既然是四大不同的汽車賽事,那麼它們勢必是風格迥異,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使用了不同類型的賽車。
比如,F1和其它三者使用的賽車不同,是專門為挑戰速度打造的方程式賽車,它通常是車企最先進技術的集合體,用最輕量化的材料,具備最強的動力性能,使得F1賽車的百公裡加速時間進入2秒的區間。
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86年Honda推出了一款1.5L排氣量的EA167-E V6雙渦輪增壓發動機,它的最大功率高達1050匹,最高轉速達到了14000轉,成為當時的賽場之最,讓搭載它的威廉士車隊輕鬆奪冠。
而其它三個賽事則規定,所有的參賽車輛都必須以量產車研發製造而成,也就是說參賽車輛都有一個原型車,這個原型車都是市面上買得到的車,當然能不能買得起就兩說了。其中WTCC甚至規定了車輛的年銷量必須達到25萬輛!
具體來說,WTCC的賽車原型通常選用售價在10-30萬元區間的緊湊型轎車——
FIA-GT的參賽車通常是售價百萬級的超級跑車——
而WRC相對多元,原型車售價從十萬元到百萬元不等——
其次,場地不一樣。
眾所周知,WRC的賽道通常不固定,且有豐富多元的類型,所以這又預示著它們的比賽場地不一樣——F1、FIA-GT和WTCC為場地賽,而WRC在開放的賽道上比賽。
通常來說,F1的場地標準最高,這是由F1賽車強大的性能決定的;FIA-GT通常選用與F1級別相同的賽道;WTCC通常選用F3級別以上的賽道。
WRC通常在開放路面上比賽,所以賽道類型非常多元化,既有柏油路面——
砂石路——
泥濘路——
也有坑窪路——
甚至還在北歐的冰天雪地中舉行——
再次,規則不一樣。
最大的不同還有它們的比賽規則也不相同。
F1、FIA-GT和WTCC採用排位賽+正賽的比賽形式,即先進行排位賽,以排位賽的成績決定正賽發車時的排位順序;正賽時車手需完成相同的圈數,用時最短者勝出。
不過它們的排位賽規則也有些許不同,比如F1在正式比賽的前一天,在指定的一個小時中,每個車隊的車手要在賽道上競速,共分為三節,每90秒淘汰掉速度最慢的賽車,前兩節勝出的10部賽車在第三節比賽中以單圈的最快成績來排順序,單圈最快者杆位(即第一位)出發。
FIA-GT排位賽類似F1模式,不過卻更為複雜。第一節排位賽(20分鐘)由第一車手駕駛,前16名的賽車進入下一節排位賽。第二節排位賽(15分鐘)由第二車手駕駛,前八名的賽車可以進入最後一節排位賽。第三節排位賽(10分鐘)由第一車手駕駛,最終決定前八位的排位成績,並以此順序作為排位正賽的發車順序。根據排位結果,在排位正賽中前兩名的賽車分別加重10公斤和5公斤。第九名減重5公斤, 第十名至最後一名的賽車減重10公斤。冠軍正賽中前四名的賽車也會分別增加30公斤,20公斤,10公斤和5公斤。第六名減少5公斤,第七名減少10公斤,第八名減少20公斤,其餘賽車減少30公斤。
WTCC的排位賽同樣分為三節,從而確立正賽的發車順序。只不過在正賽時,WTCC共有兩個回合的較量,其中第一回合的前十名車手採用倒序發車的形式,即排位賽排名第一的車手要退到第十位發車,而排名第十的車手則杆位發車。
據說FIA-GT和WTCC的排位賽規則是為了營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及增加比賽的觀賞性。
WRC比賽時採用順序發車的形式,即參賽車輛並非同時發車上路,而是間隔1-2分鐘發出一輛車。所以賽道上車手不需要向其他車手發出挑戰,車手可以完全忘我的自我發揮,真正做到「與時間賽跑」,從而不斷挑戰自我,徵服複雜的自然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WRC開放式的賽道和複雜多變的路面環境,就使得WRC增加了堪路環節,在堪路過程中允許車手記錄下整個賽道的路段信息,以便正式比賽中領航員為車手及時提供賽段路況。這也是WRC規則與其他三項比賽的不同之處。
最後,車手不一樣。
嚴格來說應該說是車手的配置不一樣。
比如F1和WTCC只允許一名車手全程駕駛一輛賽車;FIA-GT的比賽時間比較長,所以允許2-3名車手共同駕駛一輛賽車,但每名車手最多只能駕駛55%的賽程;而WRC由於路況複雜,因此每輛車上除了有一名車手,還有一名領航員負責為車手提示路況信息。
寫在最後:
雖然每個汽車賽事的規則各不相同,但正因為有這些詳細規則的限制,使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為車迷帶來不一樣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