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海外網23日援引英國媒體的報導稱,一些歐洲高科技企業高管和外交官員稱,美國政府利用其制裁機制,將歐洲企業排擠出中國市場,同時卻為美國的企業和公司提供豁免。過去三年多時間裡被美國的「美國優先」政策折騰得不輕的歐洲,又一次成了美國濫用單邊制裁措施、揮舞貿易大棒的受害者。
《金融時報》指出,美國制裁中企,歐洲很受傷。事態戲劇性的發展,至少有三點值得玩味。
一是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不牢靠。《金融時報》稱,由於歐洲許多生產晶片和晶片設備製造企業都依靠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在美國的制裁大棒之下,這些企業若想要向中國企業供貨,就必須向美國政府申請相關許可,但美國政府顯然沒有對歐洲企業「網開一面」。
實際上,不止高科技領域,過去三年多時間裡,大西洋兩岸曾經的團結與和諧早已消散在海風之中。
二是美國單邊制裁破壞正常的國際經貿秩序。
三是美國胡亂揮舞的制裁大棒最終可能砸到歐洲身上。對歐洲企業來說,他們很難放棄中國的巨大市場,這令歐洲政府和企業有動力繞開美國的制裁和長臂管轄。
12月初,歐盟17個國家的電信部長籤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宣布未來兩三年內將投入1450億歐元用於半導體研究。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說:「歐洲不想捲入美中對抗,也不想在美中之間做選擇。」他說,歐洲汽車工業面臨的挑戰尤其大。歐洲車企的智能及自動駕駛汽車依賴美國技術,而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和銷售市場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