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彈民撥間樂小器三,弦主,要民流間傳稱於「普弦洱子市」各,屬縣彝族、哈尼族卡多人、佤族、布朗族以及其他多民族的傳統樂器。小三弦總長2市尺左右,無品,有三根弦,故名「小三弦」。小三弦由弦筒、弦槓、弦頭、弦扭(弦軸)、弦線、弦馬、弦角構成。弦線是不同粗細的(高、中、低)三股弦線,分別稱為子線(一弦)、中弦(二弦)、老弦(三弦)。
小三弦用木料製作,很多樹種都可以用,一般選用材質比較細膩堅硬的樹種做材料為上乘。製作工藝不複雜,沒有精準的要求。只要有一個樣品,一般有一點木匠手藝的人都可以做。一般弦筒的周長等於弦槓的長,其他的尺寸可隨意一點。一般用一整根木頭鑿摳制而成,這樣整把弦子的共振效果就更好,音質就更好,是標準的做法。分開來做組合的省工省料,但共振性稍差,音質就會稍差。傳統上弦筒面用蛇皮、蛤蟆皮、羊皮、巨蜥皮等材料繃制,也有用筍葉蒙的。音質最好的還是最原始的筍葉,只是不耐用,更換率高,麻煩些。
現在很少用皮子繃,因為皮質的易隨氣溫變化而變松變緊,音高也隨之變化,隨時的調音比較麻煩。為了方便,現在多用膠合板蒙和飲料瓶繃制。弦線,古時候用羊腸劃成細條曬乾而成,現在用的是尼龍線或鋼絲線或吉他弦。弦馬用木質或竹製,有的用牛角製成,但還是木質和竹製的振動傳導作用更好。弦角用牛角尖加工而成,用於套在食指上彈奏。弦頭做些裝飾,有的雕成龍頭。
小三弦的尺寸總長大約在2市尺,曲子曰:「小小弦子二尺長,朝賀主人鬧嚷嚷;四方親友來朝賀,問你主人可喜歡?」但這個「二尺」只是一個大概,稍大點、稍小點、稍長點、稍短點均可以,只要是在能調出常用的音高的範圍內。小三弦的音色大體上有兩種,既能表現剛勁的一面,又能表現非常柔美的一面,剛柔並濟。
不同的音色主要取決於弦線和弦馬。弦線,用鋼弦和尼龍弦的音色就有差別。弦馬,一種用木製或竹製的普通弦馬,它追求聲音清脆、有顆粒性、乾淨利落,錚錚鐵骨般的音響富有動感,主要是用於為跳笙伴奏。一種是用金屬管做弦馬,它可獲得悠長的餘音,音色柔美,如怨如訴。加上滑音、揉音、打音、帶音的技巧,富有吟唱性,善於表達纏綿委婉的感情。這種效果主要用於彈奏(唱)情歌小調、苦情調等,用於表達世事人情和情人間傾訴衷腸。
小三弦的定弦沒有固定音高,想要多高調多高,只要是在好調、好彈、好唱、好聽的氛圍內,可隨意調。度數(弦與弦之間的關係)也有多種,根據需要來調。常見定弦如下:彝族的定弦度數主要有兩種:1.五四度(常用定弦1 5 1);2.四五度(常用定弦6 2 6)。卡多人的定弦度數主要有兩種:1.五四度(常用定弦有1 5 1和2 6 2),2.四四度(常用定弦2 5 1)。不管哪個民族,五四度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定弦。
彝族和哈尼族民間小三弦的彈法有自己的特點,主要的是:左手指甲按弦,常用的只有食指、中指、無名指,其中無名指較少用,主要有打音、帶音、滑音、揉弦、切音。因為是指甲按弦,具有悠長的餘音,加上揉弦、滑音技巧,可獲得非常柔美的聲音。右手食指套上弦角彈奏,主要技法有彈、挑、掃、滾。小三弦在普洱人民文化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曲子曰:「小小弦子一塊柴,高山石巖砍下來;衣裳磨爛幾十件,生死不放這塊柴。」又如「小小弦子頭勾勾,左手按弦右手摳;你要問我摳哪樣?多少聲音在裡頭」。可見人們對小三弦的喜愛程度。
小三弦是笙歌無可替代的伴奏樂器,有句話曰「三弦一響腳就癢」。只要有人彈起弦子,不分民族、不分男女老少,都會馬上聚集起來,手拉起手跟著弦點踏歌起舞。彈弦阿哥開腔即唱:「小小弦子頭彎彎,哥彈弦子手怪酸;哪個小妹情義好,唱個小曲換手酸。」緊接著,必有女歌手對上來。弦子能與曲子配合得最和諧,在多種伴奏樂器中,常常伴你跳到通宵達旦的只有小三弦。
無論是每當節日、辦喜事或是平常的休閒日子裡,無論在跳歌場上還是青年男女竊竊私語的愛情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能聽到和看到。各民族還有各自獨特的弦子調,彈弦者不分男女老少,可見小三弦在普洱多民族中的普遍性。普洱的三弦文化究竟起源和形成於何時,已無法考證,在普洱多種民族中已經源遠流長。小小三弦,承載著普洱多民族人民的文化基因。小小三弦,豐富著普洱多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