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西藏山地戶外運動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為西藏體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面對「十四五」,西藏山地戶外運動如何開好局、起好步?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工作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探尋新時代西藏山地戶外運動發展新路徑。
一、依託高原特色資源優勢,推進「體育+」融合發展新格局。
西藏被稱為「山的故鄉」,以山峰之多、之高被稱為「世界屋脊」,有地球「第三極」的美譽,獨一無二、特色各異的「山地」資源是「靠山吃山」,發展登山、攀巖、探險、滑翔傘等活動的主戰場。西藏水資源豐富,是我國大河、湖泊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被稱為「中國水塔、亞洲水源」,是我國的「江河源」和「生態源」,適合開展漂流、野外生存、潛水和溯溪等運動。喜馬拉雅山脈藏語意為「雪的故鄉」,具有開展雪上體育項目的優勢和潛力,冰川在西藏數不勝數,適宜開展攀冰等運動。西藏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有天然草地12.3億畝,佔全國天然草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適宜開展徒步、越野挑戰及汽車拉力賽等賽事。西藏森林總面積名列全國第五,96%以上的森林為天然林或原始森林,絕大多數仍保持原生態,適宜開展林地徒步探險、野外生存等運動。西藏的地熱資源和地熱能蘊藏量居全國首位,水質由於富含矽、鈣、硫等大量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對人體許多疾病有治療和保健作用,適宜開展康養旅遊、藏醫醫療、溫泉沐浴、保健按摩和衝浪等運動。
西藏豐富多彩的「水、陸、空」資源,是開展各類山地戶外運動最佳場所,許多賽事已經形成品牌。在未來發展中,要積極探索「體育+」(旅遊、文化、扶貧、環保等)模式,走「體育+」融合發展道路,形成多元化、特色化、差異化的山地戶外運動發展格局,加快推進體旅融合、文體融合、產業與扶貧融合、山地戶外與綠色發展融合、山地戶外與全民健身融合,切實推動西藏山地戶外運動高質量發展。
二、激發區位優勢和政策紅利,打造西藏「山地戶外運動天堂」新平臺。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毗鄰「一帶一路」區域的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同時又與印度、尼泊爾、緬甸、不丹等南亞國家接壤,是我國面向南亞的戰略樞紐和開放門戶,是國家確定的沿邊地區開放開發重點區域,也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重要門戶。「兩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的戰略定位使西藏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使西藏從過去的西南邊陲變成了對南亞開放的前沿。正在建設的川藏鐵路將促進西藏連入長江經濟帶,形成通往南亞的邊界陸路通道,未來西藏將建設成面向南亞的貿易和物流中心。區位優勢為發展山地戶外運動提供了契機,為「體育+」融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為山地戶外運動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20年 5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旅遊休閒等服務業,打造區域重要支柱產業」。西藏是山地戶外運動大區,要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及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的大好時機,要發揮對口援藏省市和中央企業的智庫作用,剖析山地戶外運動發展面對的新機遇、新挑戰,科學提出西藏山地戶外運動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努力打造「地球第三極」「山地戶外運動天堂」等公共品牌。
三、深化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開拓山地戶外運動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2020年,西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40777元、14583元,分別是2015年的1.6倍、1.8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為休閒體育和戶外運動消費提供了支持,將助推山地戶外運動加快發展。近年來,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及社會消費觀念和消費動機的轉變,人們一定會大幅度增加體育旅遊、山地戶外運動的消費。西藏是很多山地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嚮往之地,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們休閒、挑戰自我和放鬆身心等需求。西藏自古以來有登山的光榮傳統,具備豐富的登山經驗、登山技術及應對風險能力,是我國登山運動人才培養的搖籃,為國家登山隊輸入了大批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訓練基地。西藏「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加快建設西藏山地戶外運動學院。這為山地戶外人才培養、教學、訓練和科研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礎。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西藏的「硬核實力」一定會使山地戶外運動聞名全國、走向世界。
四、提升裝備技術和環境保護,培育山地戶外運動發展新動能。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高科技運用到了山地戶外運動裝備中,直接推動了西藏山地戶外運動更優質、更安全地開展。登山技術的普及和提高,氣象預測的精準等,有利於激勵登山者以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適的方式挑戰自我。5G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有效覆蓋,為西藏山地戶外運動的智慧旅遊、線上培訓、在線直播、戶外救援等提供了完善的網絡環境和基礎保障。西藏的生態環境敏感而脆弱,人類活動勢必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保護環境,協調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實現山地戶外運動開發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我們要積極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以《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為指導,建設美麗西藏,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妥善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促進山地戶外運動快速健康發展。
五、健全安全保障和法律法規,構建山地戶外運動發展新模式。
山地戶外運動是帶有探險性質的活動,有一定的危險性和不可預知性。這些特殊性,決定了必須要樹立「安全至上」的理念,要加強對從業者、參與者的安全教育。完善救援體系,加強救援裝備和器材設施建設,配備高科技手段救援,建立救援通信系統,與社會救援救助體系建立聯動機制,增強救援能力。完善培訓及救援體系,成立專業救援隊伍。「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山地戶外運動相關法律法規對參與者條件、活動線路、技術裝備、醫療保障、戶外救援、商業保險等方面都要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這為發展和推廣西藏山地戶外運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不斷強化優勢補齊短板,鑄就山地戶外運動發展新輝煌。
西藏山地戶外運動要實現高質量健康發展,必須揚長避短,在西藏全域合理布局、輻射周邊。如,在拉薩(羊八井、納木錯)、日喀則(珠峰大本營)、林芝(雅魯藏布大峽谷)、那曲(藏北草原)、昌都(然烏湖、來古冰川)、山南(羊卓雍錯、浪卡子)、阿里(神山聖湖)等地重點打造山地戶外特色品牌;實施西藏戶外運動「12358」計劃,加快構建「環喜馬拉雅」賽事體系,以精品賽事聚人氣,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市場競爭力,使山地戶外產業成為西藏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轉型發展的新動力、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
「十四五」的大幕已經開啟,西藏山地戶外運動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增進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山地戶外運動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