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日記: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0-12-23 央廣網

4月5日,武漢,晴。

諸琳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一晃眼,我來到武漢抗疫一線已經50多天了。回首過去的這段時光,我經歷了很多,有初次全副武裝進入「紅區」時的緊張,有夜以繼日高負荷工作的艱辛,也有下班後思念親人的酸楚,更有看到患者康復出院時的自豪。

出發前,諸琳接受增加免疫力藥物注射

記得護理37床一位老年患者時,剛開始,老爺子的情緒很急躁,嘴裡一直嘟囔個不停,還總是把藥推開,我一次又一次耐心地把藥送到他面前,慢慢開導他。漸漸地,他的情緒平和了些,並且小聲用並不標準的普通話對我說:「我知道你是好人,我前幾天那個樣子,就是不願意待在這裡。」我笑著安慰他:「老人家,趕緊把藥吃了,早點兒把病治好,您就可以回家了。」並試探著把藥放到他的嘴邊,輕輕塞進他的嘴裡。看到老爺子把藥吃下的那一刻,我特別開心,很有成就感!

諸琳給病人餵飯

這些天來,我們照顧的患者都很善良,也很懂得感恩。一位姓楊的老奶奶總是熱情地和我們醫護人員打招呼,我替她打水拿飯,每次她都不停地說「謝謝」,我對她說:「奶奶,您不要這麼客氣,照顧你們是我應該做的。」老奶奶卻說:「你們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幫我們,怎能不感謝你們呢?」還有一位七十多歲的餘阿姨,她康復出院時,特地過來向我們道別,唱京劇給我們聽,她還說,「真希望病人都快點兒出院,這樣你們也可以早日回家與親人團聚。」

諸琳與病情好轉的患者一同點讚

就在前兩天,我所在的武漢泰康同濟醫院組織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合影留念。面對相機鏡頭,大家都做出了勝利的手勢。當時我看到,雖然每個人戴著口罩,但我感覺到,那一刻,我們每個人的笑容都是自信的、燦爛的。

現如今,支援武漢抗疫工作雖然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我們深知,越是在這關鍵的時刻,越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越要慎終如始。雖然,我們病區現在只剩下幾個患者,但是,對我們而言,工作標準始終如一,絕不會因病人數量減少而放鬆要求。疫情不止,我們就將堅持戰鬥到底。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講述人: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諸琳)

相關焦點

  • 【致敬最美逆行者·支援湖北日記】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致敬最美逆行者·支援湖北日記】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0-02-18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兩句詩是一個倒裝句,使詩歌畫面的色彩頓時突現,同時,從地理學的角度講,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門關、祁連山和青海湖這三點相聯的千裡邊防線的,這裡一個「遙望」及其所提領的空間距離遙遠的三地呈現於同一幅畫面,既是想像、誇張的手法使之「視通萬裡」,又突現了戍邊將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歷史責任感。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
  • 醉夢|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孤城:即邊塞古城。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破:一作「斬」。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丨讀典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譯文: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注釋:⑴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 軍隊白衣天使聲音日記: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發前,諸琳接受增加免疫力藥物注射 記得護理37床一位老年患者時,剛開始,老爺子的情緒很急躁,嘴裡一直嘟囔個不停,還總是把藥推開,我一次又一次耐心地把藥送到他面前
  •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新唐書文藝傳》記載,天寶七載(公元748年),王昌齡因「不護細行」被貶為龍標(今懷化的洪江市)尉,他的這次被貶,讓此前名不見經傳的龍標因為他自己和李白的詩句而成為當時的「網紅」城市。李白在聽說王昌齡要貶到龍標去,當即寫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詩: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詩中名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常被詩詞愛好者借用。
  • 飛花令「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戰餘趙壁車還列,說下齊城軾獨憑。4.戰守茫茫紛聚訟,狐臣緯恤淚空垂。5.戰骨沙中金鏃在,賀筵花畔玉蟬新。6.戰處黑雲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陽關。9.百戰苦風塵,十年履霜露。10.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1.徵人幾多在,又擬戰臨洮。 2.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一篇文章看透樓蘭丨摸摸答
    這首朗朗上口的古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筆下(他真的是男生),最後一句古詩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 今天車釐子大叔不是想搶語文老師的飯碗,更不是被徵兵上戰場殺身成仁,而是去試駕了東風日產全新樓蘭。 話說樓蘭那些年根本不叫樓蘭,而是有一個異國風情的名字——美人奴。
  • 同心戮力戰疫情 一線防控我在崗|蘭州監獄: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
    同心戮力戰疫情 一線防控我在崗|蘭州監獄: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隨著戰疫目標的階段性轉換,2月21日,蘭州監獄用進一步強化全封閉管理、開啟戰時執勤模式的更嚴厲舉措,再次發出戰疫宣言,吹響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戰鬥號角!集結動員:繼續戰時備勤模式2月22日上午9時整,蘭州監獄50名主動請戰參加戰時備勤的民警職工準時集結,進入省監獄管理局警官培訓中心,正式開啟為期至少一個月的全封閉隔離備勤。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這神秘的國度到底在哪
    在古詩中有一個地名叫樓蘭,因為著名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而為人所熟知。除了這句,王昌齡在很多詩中都有提到樓蘭,比如《代扶風主人答》中寫道:「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又比如《從軍行七首》中:「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 武漢卓爾 | 百戰黃沙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百戰黃沙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目前卓爾比重慶多一分,從戰略上講,拿下一分只有不輸也可以接受
  • 武漢卓爾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百戰黃沙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目前卓爾比重慶多一分,從戰略上講,拿下一分只有不輸也可以接受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十場: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嘉賓康震點評:為什麼是青海?為什麼是玉門?因為當時的唐代,向西和向北的邊境最大的敵人有兩個,一個是吐蕃,一個是突厥。西邊是吐蕃,北邊是突厥。當時承擔防衛任務的是河西節度使,他必須往西邊盯著吐蕃,往北盯著突厥,所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 解讀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後兩句,由場景的描寫轉到描寫將士們,身經百戰的將士們,雖然環境險惡、戰爭殘酷,但都有一顆為國捐軀的愛國之心,都有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的英雄精神。描寫戰爭,卻沒有絲毫對戰爭和敵人的畏懼,表現出的是一種豪邁、雄壯,甚至連一絲悲壯都沒有。前後四句詩,通過描寫邊關的廣袤、戰場的殘酷、將士的豪邁,完美地呈現出一首壯美的英雄讚歌。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歷史上為何非破樓蘭不可?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曾這樣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遭誰惹誰了?為何非把樓蘭破了不可?這還得從2000多年前漢帝國與匈奴創建的遊牧帝國說起。漢朝建國初期,由於四年楚漢戰爭和農民起義致使國力大大衰弱、百姓民不聊生。
  • 讀《黃繼光》有感——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繼光那光輝的形象怎麼也揮散不去。憶往昔崢嶸歲月,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半個世紀前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耳邊又迴響起嘹亮、威武、雄壯的紅色搖滾--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為了保衛祖國 ,為了保衛家鄉,打敗美帝保衛和平,我們的先輩去朝鮮打仗,英勇戰鬥是民族的脊梁,鴨綠江水在靜靜地流淌,嘹亮的軍歌在耳邊迴蕩。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 趙振元 ┃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的前兩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氣魄極大。後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則把戍邊戰士的艱苦生活、豪邁壯志、堅定誓言與鋼鐵意志,表現得淋漓盡致。「黃沙百戰穿金甲」描繪的是戍邊戰士常年在邊疆漫天的黃沙中,穿戴沉重的銅鐵所鑄的鎧甲,勇抗入侵者的生動寫照,是守衛疆土的決心與意志。「不破樓蘭終不還」則表達了戍邊戰士氣吞山河的決心與豪邁誓言。
  • 這就是山東|海慈支援武漢醫療隊陳東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我們是人民的衛士,我們是海慈人,我們是逆行者,等我們凱旋,再相聚。」 陳東旭和隊員們抵達武漢開展醫療救援工作已經十多天,從一開始茫然緊張到現在得心應手,他們經歷了各種嚴格的培訓合格後上崗。到達的第一天夜裡甚至來不及多休息,隊員們反覆練習穿脫防護服的標準步驟,直到熟練為止。
  • 10首邊塞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盛唐優秀的邊塞詩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是因為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人如此憎恨
    這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常見的場景,而這條道路必經的一站地是樓蘭古國,這個國家也曾因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繁榮驚豔了歷史,雖然其僅僅只存在了800多年,但其不可磨滅的繁榮印象至今保留在人民心中。而關於樓蘭古國,想必我們都聽過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曾經繁榮一時的古國為何在我國留下了這種與之相關的詩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