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上古時代太昊伏羲氏所作,那個時候沒有文字,於是伏羲氏發明了陰陽兩畫,以畫八卦,用來通達神明的德性,也顯現萬物和神明一樣的德性。
八卦後演變成六十四卦,把萬事萬物的變通之理,都涵蓋其中。
後代研究,總共有三易,一個叫《連山》,一個叫《歸藏》,一個叫《周易》,現研習的就是《周易》了。
伏羲氏做易,有畫沒有解說詞,到了周朝,文王寫了卦辭,周公旦寫爻辭,把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篇,也稱上下經,後人稱為《周易》。
雖然《周易》辭很簡單,但義理很難了知,非通達智慧之人以下,很少有人能解說得清楚的。現很多人把《易經》當做佔卜,算命的書,其實是把《易經》的當做大材小用了。
到了孔子出現後,以傳十篇來解說《易經》,起名叫《十翼》。
易經所顯示的大道明了,包含萬象,有本體而無名,孔子以太極來命名,以表達聖人做易經的作用,意思就是要透過道理來顯現事物的本體,以至於能通達吉兇禍福的天命,把經意所闡述的義蘊都完全顯現出來。
孔子的弟子傳承了孔子易經的內涵,從商瞿以後,數傳到齊人田何,傳到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四人都著有《易傳》。
從此以後,解說《易經》越來越多。
《易》上下經,以《十翼》而起,《十翼》由先賢所傳之說而得到勝解,所以讀易經不能沒有注釋,然而古注非常多,流派也多,都有各自的體系解說,如果不從源頭來看,要讀清楚很難,然而各派的解釋也無法判斷,所以必須以《十翼》為擇中,就是以《十翼》為標準,其中或有一二不同,但要依聖人的言語,目的都在能看見易經所顯現的天道。
學者可以讀《孔氏正義》,因其偏向義理,李氏篆疏偏象數,而《來氏集注》和《何氏訂詁》則義理和象數兼有,然後再讀其他漢儒和宋儒的古注,自然了解如何取捨,但為了研讀任何註解都要以幫助讀經傳為主旨,研讀經傳目的都要嚴求形而上為宗旨,《易經、繫辭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讀《易經》不學道,即是把象數和義理如何用功研透,則其所獲得都是很小的用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