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就兒子沒有出過國:有時候並不是攀比心作祟,更多的是心疼

2021-01-19 夢鹿非夢露

(1)

杭州孫女士的兒子在民辦小學讀六年級,「我們家經濟條件一般,一次遊學起碼3萬元,抵得上我三個月工資了」,所以一直沒讓兒子遊學。

但是,今年暑假,她改主意了,「現在才知道,小學六年,全班只有兒子一個沒出過國。」

很多網友抨擊孫女士的攀比心理,不應該讓孩子在攀比心態下長大。

可是,我看到的是這個孩子的懂事。知道父母賺錢不易,不願意給父母增加負擔,默默承受全班就他沒有出過國的「異類」眼光。

當班上所有孩子都有過遊學經歷時,這個孩子應該是羨慕的,還會帶點自卑。但是深知自家條件不允許遊學,他把這種羨慕慢慢埋藏在心底,不向父母袒露。

而他這種超乎年齡的懂事更讓人心疼。

武志紅在《巨嬰國》裡寫道,懂事、怕麻煩常來自絕望,而且總與孤獨相伴。

孫女士孩子的孤獨終於可以終結,因為,他終於可以融入那個有「出過國」經歷的圈子。

盲目跟風是暴露愚蠢的開始,但是,被迫跟風,只是因為心疼孩子。

(2)

百度百科上對遊學是這麼解釋的。

遊學(Study Tour),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現代教育意義上的遊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的全球化發展進程而產生,並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越溫和體驗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所謂遊學即是一個「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過程。學生在遊學期間(一般1-4周)到國外,學習語言課程、參觀當地名校、入住當地學校或寄宿家庭、參觀遊覽國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真正做到了學和遊的結合。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我對遊學的理解是遊+學,出國旅遊的同時,深入當地居民的生活,親身了解當地的風俗文化,感受當地的文化底蘊,與寄宿家庭產生親密交流等。

這與大家對旅行社安排的出國深度遊是有區別的,畢竟遊學,遊是開始,學才是目的。

同事小靜的兒子去年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美國遊學,為期兩周,花費近5萬元。

她也和杭州的孫女士一樣,看到兒子的同學都去了,老師又特意打電話來「建議報名」,她咬咬牙,去交了錢。

半個月後,兒子回來了,據孩子的描述,好像與心中遊學的概念大相逕庭。

按照報名時的說法,會有一周的時間寄宿在美國當地居民家,並且這個家庭應該有個差不多大的孩子。

但是,到了美國,才發現,這個所謂的寄宿家庭不過是類似國內民宿,所有房間都安排滿了中國學生,寄宿家庭的孩子才5、6歲,比較內向,不願意與中國孩子交流、玩耍。

女主人倒還算熱情,每天給大家做飯,你主動找她聊天時,她會和你寒暄幾句,不過大部分孩子都比較靦腆,還是願意和中國的孩子一起交流。

從孩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這個寄宿家庭「很專業」,五天時間一到,馬上「貼心」地為孩子們收拾好行李,放在門口,然後打掃好衛生,等待下一批孩子。

除了與寄宿家庭相處的五天,其他時間就是住的酒店,然後走馬觀花似地參觀一些公園和大學。

用小靜自己的話說,遊學的經歷一次就夠了,不但是對於孩子,也是對於家長!

擔心孩子在同學面前感覺低人一等,害怕孩子在老師那裡得不到應有的關照,更心疼孩子在學校的處境,父母咬咬牙,還是報名了「無意義」的遊學。

也許,遊學興起之初是有他實質的意義的,真的能讓自己的英語發音更加純正,融入當地生活,親身體驗當地的民俗,遊覽夢想中的風景。

但是,慢慢地,遊學開始變質,不法商人讓遊學「變味」了。家長在無奈中,也無形地助長了遊學的「變味」。

(3)

因為是師範生,同學大多是老師。

在一個同學聚會上,一個在城裡執教的同學傲嬌地說,在我們學校,早上做早操的時候,蹲下來看,所有的學生不是阿迪達斯,就是耐克。要是誰穿了雙李寧,那肯定會被同學取笑,甚至邊緣化。

那個傲嬌的同學還補了一句,「阿迪達斯還一定是今年新款,如果是好幾年前的款式也肯定會被取笑。」

我驚訝了,對於我這個工作了快十年的人,買雙阿迪達斯的運動鞋別說新款了,就是打折款都要猶豫好久,現在養孩子都這麼「貴」了嗎?

表姐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買學區房、託關係,終於把女兒安排進了市裡數一數二的小學。

可是,開學後,她的噩夢才真正開始。

女兒幾乎每天都是哭著鼻子到家,不是因為今天穿的裙子太舊,就是因為今天的鞋子太醜。

表姐打電話給老師諮詢情況,老師則輕描淡寫的說,只是同學之間的玩笑,沒事。

表姐心疼女兒,咬咬牙也給女兒買名牌衣服,名牌鞋子,但是,下午,女兒還是哭著回來了,同學說女兒的衣服和鞋子是老款,是別人不要,賣不掉的。

表姐一家的經濟狀況我是知道的,為了買學區房,幾乎傾其所有,現在為了孩之間攀比心理之下不被「欺負」,表姐些力不從心了。

苦苦堅持了一個學期後,給女兒辦了轉學。

女兒並不理解大人的苦衷,只是一味的認為,別人可以有的,自己也要有。她不懂為什麼他們可以穿漂亮的衣服,而我只能穿「乾淨舒服就好」的舊衣服。

她並不知道攀比是什麼,更沒有盲目攀比,只是單純地想要和同齡人一樣而已。

父母不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與別人不同,只是單純地想讓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已。

因為心疼孩子,把孩子陷入「攀比」怪圈,又因為心疼孩子,讓自己陷入自己挖的陷阱裡。

(4)

《流星花園》裡有這麼一個鏡頭,上學路上,一個女生說,你看我剛做的鼻子;另一個說,你看我剛買的新款包包;第三個說,你看我剛買的錄像機...

一個貴族學校,多少家長想把孩子塞進去。

像極了現在很多家長,拼盡全力買學區房,拼關係進入夢想中的學校,可是,卻因為孩子之間盲目的攀比、跟風,才發現,這只是開始。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前幾天刷爆朋友圈的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的成績考入北大。她讀的不過是鎮小、鎮初中,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得到的教學資源匱乏而學業差,相反的,她用自己的努力證明,學校只是你的起點,當你在努力學習的時候,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想太多。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如果你真的心疼自己的孩子,不要硬把孩子塞到只能做鳳尾的地方。讓孩子做雞頭吧!這會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的孩子,他自己也會對學習更加有興趣。

像上面的孫女士,她兒子所處的學軍小學是杭州非常有名的學校,多少人削尖腦袋往裡鑽,能在裡面就讀的孩子父母非富即貴,而你家的經濟條件根本支撐不起這個學校的開支,這樣,你的孩子只會被其他同學邊緣化,慢慢地,孩子的心裡也會跟著變化。

表姐及時地醒悟,意識到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止損,所幸,沒有造成大的傷害。

如果真的心疼孩子,請尊重孩子,給他們一個選擇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全班只有我兒子沒出過國」,又到寒假,攀比式旅遊還不如不去
    前一陣子,一條與帶娃出國旅遊的熱搜火了,一位杭州媽媽在得知小學六年級的兒子是全班唯一一個沒出過國的孩子後,咬著牙直接砸了幾萬塊給孩子報名國外的英文遊學班。實際上,這條微博的背後有很多孩子的家長正在面臨相同的煩惱,他們認自己孩子因為沒有去國外,因此對外界毫無認知,很容易跟其他孩子失去共同話題,甚至被同學們嘲笑。
  • 深觀察|「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暑期遊學徹底變味了
    據媒體報導,一位叫李紅的鄭州全職媽媽,讓兒子參加了暑假留學交換項目,去英國十幾天,費用4萬元。雖然捨不得錢,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一半同學都報了。」杭州媒體也報導過同樣的事情。一名六年級小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英國遊學活動,在英國呆兩周,費用3萬元,抵得上孩子母親三個月的工資,但父母還是咬牙報名,因為他們發現,「全班就他一人還沒出過國。」
  •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淚訴:拿什麼才能撐起孩子的格局和視野
    『別讓孩子的起跑線成了金錢與物質的堆壘』前幾天,一條#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的新聞突然登上了熱搜,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事情是這樣的,杭州的孫女士一直心懷忐忑,因為讀六年級的兒子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遊學活動,要在英國待兩周。兒子從小到大,這是第一回離開她身邊,也是第一次出國。
  • 家長該考慮的,不是孩子有沒有出過國
    據新聞報導,這位家長本身收入並不高,只因全班只有她的孩子沒有出過國才做出這一決定。網友對該事件的評論中,有人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有人吐槽家長之間、學生之間跟風攀比。對此,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餘秀蘭認為,家長盲目跟風讓孩子出國遊學,與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與過度重視相關。中產階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著力投資教育成為實現他們內心對子女寄託的重要路徑。
  • 全班僅有兒子一人沒出過國,這位媽媽被逼急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兒子從來都沒離開過自己身邊,而且這是兒子首次出國,以前暑假學校都組織過類似活動,但是對於家庭條件一般般的趙女士來說真心有點負擔不了,出去一次各種費用最少得3萬。為了彌補孩子,趙女士每年都會抽出時間陪著兒子在國內旅遊,但是從來都沒有出過國。除了經濟上壓力大之外,沒有過多時間陪兒子出去。
  • 突然得知寶貝兒子,成績全班倒數第一,是種啥體驗?
    突然得知寶貝兒子,成績全班倒數第一,是種啥體驗?我兒子今年上小學一年級。第一次單元測試語文考了全班倒數第一,只有57分。在班級微信群裡得知這個消息我完全是懵圈的。1、子涵老爸兒子全班成績倒第一,我也不擔心。我擔心的是他做人怎樣。他在班上搗亂嗎?欺負同學嗎?遵守紀律嗎?聽老師講課嗎?做人做好了,其他的都不是事。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要告訴兒子,倒數第一不可恥,可恥的是不學習,天天沒有進步。讀書是學生第一要事,雖然成績不理想,只要讀書,總有開竅的那一天。
  • 人民日報:孩子沒出過國就「落伍」?
    人民視覺   近日有媒體報導,馬鞍山一所中學的英語課上,老師詢問哪些學生曾經出國旅遊過,竟然有一半左右的孩子舉手。面對如此龐大的曾出國群體,那些未曾出國的孩子及其家長百味雜陳,有家長感到擔憂,擔心孩子會為此感到自卑,還有家長則表示無妨,如果沒有能力行萬裡路,不妨先讀萬卷書。對此您如何看待,孩子沒出過國就算「落伍」了嗎?      @陳維津:育人先正己。教師自身首先應該樹立「孩子沒出國與落伍毫無關係」的觀點,發揮好正確的教育引導作用,切莫誤導孩子。
  • 「魏」爸爸給兒子取名,之前都沒事,上小學後卻成全班笑柄
    爺爺叫魏延,爸爸叫魏函,給兒子取名成全班笑柄 有一位寶爸叫做魏函,他的父親叫魏延,父子倆的名字時常被別人笑話,覺得連起來是胃寒、胃炎,一家子都有胃病
  • 「請全班最後一名學生家長上臺發言」,家長一句話,老師顏面掃地
    「請全班最後一名學生家長上臺發言」,家長一句話,老師顏面掃地小何是一名寶媽,人長得漂亮,性格也很溫柔,有一個兒子,上小學,兒子也是乖巧懂事,唯一的缺點就是學習不好。但是小何覺得兒子的學習成績不是最主要的,只要兒子努力就好,畢竟學習成績不好不代表兒子就不好,而且兒子平常會幫媽媽做家務,會照顧人,很懂事,所以一直沒抱怨過孩子。
  • 「女兒出息有什麼用,你到底沒兒子」,寶爸拼二胎的理由讓人心疼
    之前,堂哥堂嫂一直以女兒為驕傲,絲毫沒有重男輕女的想法。但是,有一次堂哥跟哥們喝酒,酒過三巡,兩位中年男人開始攀比鬥嘴,他這哥們家倆兒子,一個比一個不爭氣,堂哥就說他以後有的愁了,還是自己女兒有出息,讓人少操心。然後這哥們不服氣,就順嘴說了句:「女兒出息有什麼用,你到底沒兒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 教育學者郭初陽:雞娃家長更多是考慮自己,把孩子視為一種攀比的客體
    郭初陽:家長的這種心態源於他們的攀比心。中國文化中有這種攀比的心理,就是所謂的「衣錦還鄉」。雞娃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更多的還是考慮自己、愛自己,把孩子視為他們一個攀比的客體。但這裡恰恰是沒有考慮到孩子自己的感受。
  • 爸爸姓熊,給兒子取名加一字,老師點名全班都樂開了花
    爸爸姓熊,給兒子取名加一字,老師點名全班都樂開了花 原標題:爸爸姓熊,給兒子取名加一字,老師點名全班都樂開了花
  • 「馬」爸爸給孩子取名沒注意諧音,老師上課點名時,全班哄然大笑
    夫妻兩希望孩子身體健康,不要像自己一樣身材矮小,因此想到最後朋友決定在自己的名字基礎上,再加一個「鈣」字,就這樣組成了兒子的名字。在孩子上小學之前,馬先生也沒有覺得孩子的名字有什麼不同,但是有一天兒子的班主任把他叫到學校去,希望她能給自己的孩子改個名字,不然每次都沒發點孩子的名字,一點全班就哄然大笑。
  • 爸爸姓「李」,兒子上學後沒有老師敢喊他名,老師:一喊全班就笑
    這時候孩子們就會慶幸自己不是那個孩子,不過有些人自己做了父母之後卻忘記了這一點。前段時間某個小區裡,幾個寶媽一直在討論小區某個人家的孩子,因為大家住得很近,平時鄰裡關係也不錯,所以小孩也都在附近的那所小學上學,提起誰家的孩子大家都心知肚明。
  • 兒子姓農,每次被班主任點完名後,全班同學都樂了
    但是有一部分家長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卻太過隨意,使得孩子的名字成為了他人的笑柄,對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了消極的作用。農先生和妻子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而且兩個人大學畢業後也一直都留在了上海工作。婚後,農先生的妻子為農先生生下了一個兒子,讓三代單傳的農先生一家非常的高興。
  • 一人犯錯,全班被罰,老師這樣做合理嗎?教育部文件給出了答案
    如果班裡有一個學生犯了錯誤,老師或班主任能不能搞連坐,懲罰全班同學呢?近日,教育部出臺《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明確這樣做是不合理的,必須禁止。老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時候會遇到找不出違紀的學生是誰的情況。比如講課時背對學生的時候,突然傳來一聲異響,轉過身,卻不知道是哪個學生幹的。這個時候,脾氣大的老師就會甩下課本,聲言找不出違紀的學生就全班停課。
  • 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全網點讚:這事你也可以這樣看!
    但,同時米粒媽也覺得孩子的世界可能不是這麼認為的。孩子與成人的消費觀念有很大不同。米粒媽作為經歷過生活捶打的打工人,知道錢有多難賺,可對於孩子來說,錢也許只是一個數字。在孩子眼中,看到更多的是「有」與「沒有」。「他有,我怎麼沒有?」這是孩子的攀比心。相信,許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想法,「這麼小的孩子就這麼喜歡攀比,長大了還了得?」
  • 佟麗婭再遇「渣男」:這一次,最讓人心疼的不是她!
    (原標題:佟麗婭再遇「渣男」:這一次,最讓人心疼的不是她!)然而,沒過多久,網友們便發現:在《愛的釐米》中,佟麗婭並不是最讓人心疼的那一個,最讓人心疼的是,她那讓人又愛又恨的父親。
  • 生日會給全班送禮成"主流" 土豪家長一發五六千
    中國常州網訊 開學才兩個月,上小班的嘟嘟就收到了兩件禮物:水彩筆、橡皮泥,這都是同學過生日,給全班發的。嘟嘟今年的生日正好撞上了中秋假期,嘟嘟媽慶幸躲過一「劫」,可是明年生日怎麼辦?是不是也要給同學送禮?她有點茫然。
  • 網絡述年丨過團圓年 剎攀比風
    但是,表現與炫耀之間往往很難找到清楚的分界線,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更何況,不乏有些人就是以炫耀的心態來表現自己,這就很容易形成互相攀比炫耀的惡性循環。過年團圓,不能讓攀比之風煞了風景。有人炫豪車、有人炫大房、有人炫年薪,甚至孩子的學習成績都成了家長炫耀的籌碼,如此攀比,稍勝一籌者沾沾自喜,略遜一分者心中失落,況且,差距懸殊也是常有的事。大家即使面上不說,無形中也會拉開彼此的距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