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杭州孫女士的兒子在民辦小學讀六年級,「我們家經濟條件一般,一次遊學起碼3萬元,抵得上我三個月工資了」,所以一直沒讓兒子遊學。
但是,今年暑假,她改主意了,「現在才知道,小學六年,全班只有兒子一個沒出過國。」
很多網友抨擊孫女士的攀比心理,不應該讓孩子在攀比心態下長大。
可是,我看到的是這個孩子的懂事。知道父母賺錢不易,不願意給父母增加負擔,默默承受全班就他沒有出過國的「異類」眼光。
當班上所有孩子都有過遊學經歷時,這個孩子應該是羨慕的,還會帶點自卑。但是深知自家條件不允許遊學,他把這種羨慕慢慢埋藏在心底,不向父母袒露。
而他這種超乎年齡的懂事更讓人心疼。
武志紅在《巨嬰國》裡寫道,懂事、怕麻煩常來自絕望,而且總與孤獨相伴。
孫女士孩子的孤獨終於可以終結,因為,他終於可以融入那個有「出過國」經歷的圈子。
盲目跟風是暴露愚蠢的開始,但是,被迫跟風,只是因為心疼孩子。
(2)
百度百科上對遊學是這麼解釋的。
遊學(Study Tour),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現代教育意義上的遊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的全球化發展進程而產生,並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越溫和體驗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所謂遊學即是一個「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過程。學生在遊學期間(一般1-4周)到國外,學習語言課程、參觀當地名校、入住當地學校或寄宿家庭、參觀遊覽國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真正做到了學和遊的結合。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我對遊學的理解是遊+學,出國旅遊的同時,深入當地居民的生活,親身了解當地的風俗文化,感受當地的文化底蘊,與寄宿家庭產生親密交流等。
這與大家對旅行社安排的出國深度遊是有區別的,畢竟遊學,遊是開始,學才是目的。
同事小靜的兒子去年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美國遊學,為期兩周,花費近5萬元。
她也和杭州的孫女士一樣,看到兒子的同學都去了,老師又特意打電話來「建議報名」,她咬咬牙,去交了錢。
半個月後,兒子回來了,據孩子的描述,好像與心中遊學的概念大相逕庭。
按照報名時的說法,會有一周的時間寄宿在美國當地居民家,並且這個家庭應該有個差不多大的孩子。
但是,到了美國,才發現,這個所謂的寄宿家庭不過是類似國內民宿,所有房間都安排滿了中國學生,寄宿家庭的孩子才5、6歲,比較內向,不願意與中國孩子交流、玩耍。
女主人倒還算熱情,每天給大家做飯,你主動找她聊天時,她會和你寒暄幾句,不過大部分孩子都比較靦腆,還是願意和中國的孩子一起交流。
從孩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這個寄宿家庭「很專業」,五天時間一到,馬上「貼心」地為孩子們收拾好行李,放在門口,然後打掃好衛生,等待下一批孩子。
除了與寄宿家庭相處的五天,其他時間就是住的酒店,然後走馬觀花似地參觀一些公園和大學。
用小靜自己的話說,遊學的經歷一次就夠了,不但是對於孩子,也是對於家長!
擔心孩子在同學面前感覺低人一等,害怕孩子在老師那裡得不到應有的關照,更心疼孩子在學校的處境,父母咬咬牙,還是報名了「無意義」的遊學。
也許,遊學興起之初是有他實質的意義的,真的能讓自己的英語發音更加純正,融入當地生活,親身體驗當地的民俗,遊覽夢想中的風景。
但是,慢慢地,遊學開始變質,不法商人讓遊學「變味」了。家長在無奈中,也無形地助長了遊學的「變味」。
(3)
因為是師範生,同學大多是老師。
在一個同學聚會上,一個在城裡執教的同學傲嬌地說,在我們學校,早上做早操的時候,蹲下來看,所有的學生不是阿迪達斯,就是耐克。要是誰穿了雙李寧,那肯定會被同學取笑,甚至邊緣化。
那個傲嬌的同學還補了一句,「阿迪達斯還一定是今年新款,如果是好幾年前的款式也肯定會被取笑。」
我驚訝了,對於我這個工作了快十年的人,買雙阿迪達斯的運動鞋別說新款了,就是打折款都要猶豫好久,現在養孩子都這麼「貴」了嗎?
表姐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買學區房、託關係,終於把女兒安排進了市裡數一數二的小學。
可是,開學後,她的噩夢才真正開始。
女兒幾乎每天都是哭著鼻子到家,不是因為今天穿的裙子太舊,就是因為今天的鞋子太醜。
表姐打電話給老師諮詢情況,老師則輕描淡寫的說,只是同學之間的玩笑,沒事。
表姐心疼女兒,咬咬牙也給女兒買名牌衣服,名牌鞋子,但是,下午,女兒還是哭著回來了,同學說女兒的衣服和鞋子是老款,是別人不要,賣不掉的。
表姐一家的經濟狀況我是知道的,為了買學區房,幾乎傾其所有,現在為了孩之間攀比心理之下不被「欺負」,表姐些力不從心了。
苦苦堅持了一個學期後,給女兒辦了轉學。
女兒並不理解大人的苦衷,只是一味的認為,別人可以有的,自己也要有。她不懂為什麼他們可以穿漂亮的衣服,而我只能穿「乾淨舒服就好」的舊衣服。
她並不知道攀比是什麼,更沒有盲目攀比,只是單純地想要和同齡人一樣而已。
父母不想讓孩子知道自己與別人不同,只是單純地想讓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已。
因為心疼孩子,把孩子陷入「攀比」怪圈,又因為心疼孩子,讓自己陷入自己挖的陷阱裡。
(4)
《流星花園》裡有這麼一個鏡頭,上學路上,一個女生說,你看我剛做的鼻子;另一個說,你看我剛買的新款包包;第三個說,你看我剛買的錄像機...
一個貴族學校,多少家長想把孩子塞進去。
像極了現在很多家長,拼盡全力買學區房,拼關係進入夢想中的學校,可是,卻因為孩子之間盲目的攀比、跟風,才發現,這只是開始。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前幾天刷爆朋友圈的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的成績考入北大。她讀的不過是鎮小、鎮初中,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得到的教學資源匱乏而學業差,相反的,她用自己的努力證明,學校只是你的起點,當你在努力學習的時候,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想太多。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如果你真的心疼自己的孩子,不要硬把孩子塞到只能做鳳尾的地方。讓孩子做雞頭吧!這會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的孩子,他自己也會對學習更加有興趣。
像上面的孫女士,她兒子所處的學軍小學是杭州非常有名的學校,多少人削尖腦袋往裡鑽,能在裡面就讀的孩子父母非富即貴,而你家的經濟條件根本支撐不起這個學校的開支,這樣,你的孩子只會被其他同學邊緣化,慢慢地,孩子的心裡也會跟著變化。
表姐及時地醒悟,意識到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止損,所幸,沒有造成大的傷害。
如果真的心疼孩子,請尊重孩子,給他們一個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