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是目前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在我國腦卒中已經成為國民首要致死病因。為使腦卒中患者在黃金救治時間內得到更快、更系統、更有效的救治,2020年12月16日,廣州市番禺區衛生健康局發布了廣州首份區級卒中急救地圖。
番禺區內以卒中中心為核心、溶栓醫院為網點、所有醫療機構為哨點的卒中急救網絡體系初步建成,卒中病人在網絡內實施綠道救治管理,確保在區內即可獲得妥善救治。
廣州市番禺區卒中急救地圖。
腦卒中已經成為國民首要致死病因
腦卒中是目前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在我國,腦卒中已經成為國民首要致死病因。2019年《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現患人數達1318萬;2018年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病後存活人群中的70%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是「因病致貧和返貧」的重要因素,且我國腦卒中發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疾病負擔沉重,防控形勢嚴峻。
為推動腦卒中規範化診療管理,廣州市衛健委於2019年正式成立廣州市腦卒中防治工作委員會,並發布《廣州市加快建設腦卒中綜合防治體系工作方案》,提出推進卒中中心建設、構建卒中急救地圖、落實腦卒中分級診療三大建設目標。
目前,廣州全市通過國家腦防委認證的高級卒中中心(含建設)17家,並有23家醫院加入了中國卒中急救地圖,共同打造腦卒中黃金1小時急救圈,讓居民獲得權威的卒中急救醫院信息,有效降低廣州市居民腦卒中發生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統籌協調專家單位24小時網上會診
據測算,番禺區每年新增腦卒中3000多例,腦卒中致死亡約1300人,2015—2017年全區年溶栓20多例,區腦卒中救治情況不容樂觀。
番禺區卒中急救地圖是廣州市首份區級卒中急救地圖。
番禺區衛健局在對全區卒中病人進行深入調研的過程中發現,約有50%患者到醫院時超過溶栓時間窗,導致不能開展溶栓治療,延遲就醫仍是影響患者獲得有效救治的主要原因。此外,群眾對腦卒中醫療服務和危險因素的知曉率較低,超過60%群眾因對卒中症狀不了解而未能建立及時就診治療的意識。
針對這一情況,番禺區衛生健康局在落實國家、省、市腦卒中救治能力提升任務的基礎上,統籌全區醫療資源,逐步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卒中救治網絡體系。2018年6月27日,參照取得顯著成效的胸痛救治網絡模式,番禺區腦卒中救治網絡微信群正式成立。區內所有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33家為成員單位,其中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番禺院區、番禺區中心醫院、番禺區婦幼保健院(何賢紀念醫院)為專家單位,輪流負責24小時網上會診、指導救治方案、接收救治危重患者,120急救指揮中心協調救護車及時轉運。
番禺四家卒中中心通過國家或省級認證
與此同時,番禺區衛生健康局著力推進有條件的醫院申報卒中中心認證建設,規範醫院急救綠道建設,提升急救能力。為有效掌握全區卒中病人的救治進度,番禺區還引入急救綠道APP,對卒中急救質量進行監控管理,實時掌握每個病人的急救關鍵環節,了解各醫院的優勢及薄弱環節,不斷優化流程和管理,縮短急救時間。
番禺區不斷優化流程和管理,縮短卒中急救時間。
目前,番禺區已建成4家經國家或省級認證的卒中中心,10家具備瞬間溶栓能力的醫院,33家覆蓋全區的哨點醫療機構;全區共有500名一線醫生參與腦卒中救治工作,20多名省市區專家24小時輪值實時指導救治,21臺120救護車隨時候命轉運。此外,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番禺院區、番禺區中心醫院等醫院熟練掌握溶栓、取栓、頸動脈內膜切除成形術、介入栓塞、動脈瘤夾閉等腦卒中救治關鍵技術,有效確保各類腦卒中患者均能得到綠色通道救治。
番禺腦卒中病人有效救治率顯著提升
「十三五」期間,番禺區衛生健康局在國家腦防委及省衛健委的監督指導下,從推進腦卒中綜合防治工作、強化急救急診體系建設、提升腦卒中救治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卒中中心建設、開展「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完善腦卒中綜合診療管理模式、加強專業人員培訓七大方面不斷完善腦卒中診療服務體系,全區卒中病人救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三五」期間,番禺腦卒中病人有效救治率顯著提升。
尤其在2018年至2020年,全區卒中病人溶栓例數屢創新高,其中,2020年1至11月溶栓322例,溶栓DNT(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靜脈溶血時間)中位數由以前100分鐘降至43分鐘。目前,全國卒中病人溶栓率2.5%,番禺區已達8.5%,病人的有效救治率顯著提升。
番禺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番禺區有182萬常住人口,實際管理人口超過了300萬, 是廣州的人口大區之一,本次番禺區卒中地圖的發布對番禺及周邊地區的卒中患者能在黃金救治時間內得到更快、更系統、更有效的救治具有重要意義。他希望番禺區加強卒中急救地圖在醫護人員、醫院和群眾中的推廣和應用,讓卒中急救地圖在院前急救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南方+記者】劉懷宇
【攝影】吳偉洪
【通訊員】詹海燕
【作者】 劉懷宇;吳偉洪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