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唐福興,是長順縣水務局工作人員。2018年春,我積極響應脫貧攻堅的號召,到長順縣代化鎮朱場村「安營紮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在近三年來的扶貧工作中,我經歷了各種辛酸苦辣的考驗,也收穫了無數的點讚和喜悅,在每一個醒來的清晨,走在朱場村的土地上,攥一把芬芳的泥土,思考、書寫著我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段時光。 在朱場村,我主要負責黃土組網格工作。黃土組由多個老自然寨所組成,共有44戶182人,貧困人口26戶100人,總面積約2平方公裡,是全村面積最大、坐落最散的組,自然條件較差,幹群關係極不和諧,群眾思想觀念散漫守舊,開展工作難度大。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與群眾「非親非友,卻甚似親人」,和大家都是按年齡「叔」「伯」「兄」「弟」相稱。送病就醫,送老趕集,送孤入學,送殘入院,這些都是常有的事。為了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過上好日子,我們想盡一切辦法,不停地努力著。 梁小揚家有3口人,其子8年前因病不幸去逝,之後兒媳不知所蹤,老兩口與當時不到4歲的孫女梁水婷相依為命至今。如今二老年世已高,沒有勞動力,常年靠低保生活。雖然生活比較艱苦,但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孫女,老兩口生活有了盼頭。梁水婷也挺爭氣,上學後成績一直名列前茅。2019年6月,看著即將小學畢業,升入中學的孫女,老兩口犯了愁。
由於代化鎮沒有中學,孫女上初中要到近60公裡的縣城去讀,不放心的同時,孩子的生活費無疑會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攻堅隊的同事們知道情況後,你一百我一百的紛紛伸出援手,孩子的生活費得到了解決。
由於路途比較遠,孩子每個周末回家不僅要花錢,而且乘車也很不方便,我家就在縣城,為了讓孩子周末能有一個舒適方便的去處,與妻子商量後,便拿了一把家裡的鑰匙給孩子,讓孩子周末或不上課時隨時可以到家裡住。每當我擔心這孩子到家裡不習慣時,妻子總是說:「你在村裡安心工作吧,孩子在家裡挺好。」 孩子對我妻子的稱呼從最初的「阿姨」也變成了現在的「叔娘」。看著孩子與我3歲多的女兒一起玩鬧、嬉戲的情景,讓我再次深深感到脫貧攻堅不是我一個人在戰鬥,我的家庭、千千萬萬個家庭也一直在戰鬥。 「剛來駐村時你女兒還小,不能陪伴女兒的成長,你後悔嗎?」有人這樣問我。的確,我剛來駐村時女兒才幾個月,現在她都已經上幼兒園了,還會鄭重其事地說:「爸爸,你好好上班哦。」
作為一個父親,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長肯定是有遺憾的,但是,當看到村民們滿意的笑容時,我意識到自己除了是一名父親,還是一名中共黨員,工作就像我的生命一樣重要。我始終堅信,脫貧攻堅雖然任重而道遠,只要千千萬萬個奮戰在一線的「我們」腳踏實地、苦幹實幹,華夏大地上定會插滿「共產黨員」這一鮮紅的旗幟,千百年來的貧困帽子,定會在我們的手中得以摘下。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但充滿溫度,更有細數不完的感動,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平凡又勤勞的小人物,為了幸福美好的明天,他們奮鬥著,就像熱心做事的梁仕榮、獨自撫養孫女的梁小揚、梁小橋夫婦等,他們每一個人都和我一樣,在脫貧攻堅戰中感受著這個偉大時代的美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沈長志 通訊員 羅遠鵬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