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視工作如生命 待群眾如親人丨長順縣朱場村脫貧...

2021-01-17 天眼新聞

我叫唐福興,是長順縣水務局工作人員。2018年春,我積極響應脫貧攻堅的號召,到長順縣代化鎮朱場村「安營紮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在近三年來的扶貧工作中,我經歷了各種辛酸苦辣的考驗,也收穫了無數的點讚和喜悅,在每一個醒來的清晨,走在朱場村的土地上,攥一把芬芳的泥土,思考、書寫著我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段時光。   在朱場村,我主要負責黃土組網格工作。黃土組由多個老自然寨所組成,共有44戶182人,貧困人口26戶100人,總面積約2平方公裡,是全村面積最大、坐落最散的組,自然條件較差,幹群關係極不和諧,群眾思想觀念散漫守舊,開展工作難度大。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與群眾「非親非友,卻甚似親人」,和大家都是按年齡「叔」「伯」「兄」「弟」相稱。送病就醫,送老趕集,送孤入學,送殘入院,這些都是常有的事。為了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過上好日子,我們想盡一切辦法,不停地努力著。   梁小揚家有3口人,其子8年前因病不幸去逝,之後兒媳不知所蹤,老兩口與當時不到4歲的孫女梁水婷相依為命至今。如今二老年世已高,沒有勞動力,常年靠低保生活。雖然生活比較艱苦,但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孫女,老兩口生活有了盼頭。梁水婷也挺爭氣,上學後成績一直名列前茅。2019年6月,看著即將小學畢業,升入中學的孫女,老兩口犯了愁。

由於代化鎮沒有中學,孫女上初中要到近60公裡的縣城去讀,不放心的同時,孩子的生活費無疑會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攻堅隊的同事們知道情況後,你一百我一百的紛紛伸出援手,孩子的生活費得到了解決。

由於路途比較遠,孩子每個周末回家不僅要花錢,而且乘車也很不方便,我家就在縣城,為了讓孩子周末能有一個舒適方便的去處,與妻子商量後,便拿了一把家裡的鑰匙給孩子,讓孩子周末或不上課時隨時可以到家裡住。每當我擔心這孩子到家裡不習慣時,妻子總是說:「你在村裡安心工作吧,孩子在家裡挺好。」  孩子對我妻子的稱呼從最初的「阿姨」也變成了現在的「叔娘」。看著孩子與我3歲多的女兒一起玩鬧、嬉戲的情景,讓我再次深深感到脫貧攻堅不是我一個人在戰鬥,我的家庭、千千萬萬個家庭也一直在戰鬥。   「剛來駐村時你女兒還小,不能陪伴女兒的成長,你後悔嗎?」有人這樣問我。的確,我剛來駐村時女兒才幾個月,現在她都已經上幼兒園了,還會鄭重其事地說:「爸爸,你好好上班哦。」

作為一個父親,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長肯定是有遺憾的,但是,當看到村民們滿意的笑容時,我意識到自己除了是一名父親,還是一名中共黨員,工作就像我的生命一樣重要。我始終堅信,脫貧攻堅雖然任重而道遠,只要千千萬萬個奮戰在一線的「我們」腳踏實地、苦幹實幹,華夏大地上定會插滿「共產黨員」這一鮮紅的旗幟,千百年來的貧困帽子,定會在我們的手中得以摘下。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但充滿溫度,更有細數不完的感動,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平凡又勤勞的小人物,為了幸福美好的明天,他們奮鬥著,就像熱心做事的梁仕榮、獨自撫養孫女的梁小揚、梁小橋夫婦等,他們每一個人都和我一樣,在脫貧攻堅戰中感受著這個偉大時代的美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沈長志 通訊員 羅遠鵬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以心交心」 做服務群眾的好「女兒」丨長順縣...
    「以人心換人心」,只要你真心的為群眾好,就能得到群眾的認可!我叫陳容,是長順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的一名普通幹部,2019年4月積極響應全縣脫貧攻堅號召,經組織選派下駐到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廣順鎮高堡村攻堅隊。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這是縣裡派駐脫貧攻堅一線動員大會的結束語,出發之時,這些錚錚誓言依然在我腦海裡久久迴旋不能散去。我叫楊松,是長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名普通的工作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自駐村以來,我深知群眾事無小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賽道上,我跟所有一線扶貧幹部一樣,都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希望之花。唐婭入戶宣傳政策董秧村是少數民族布依族居住地,這裡的群眾都講布依語,用當地語言叫「麻話」,老人們不僅講布依話,更聽不懂普通話。因此,語言不通成為我開展駐村工作最大困難,想要開展好工作,第一要務就是克服言語障礙。
  • 「我的扶貧故事」這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丨長順縣長寨街道新壩...
    「脫貧攻堅—這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我叫楊蕾,是長順縣長寨街道衛生院的一名醫務工作者,也是長順縣長寨街道新壩社區一名駐村扶貧工作人員。我是新壩社區楊家院組的網格員,該組有64戶302人,其中貧困戶14戶52人,是新壩社區最邊遠的組,由兩個距離較遠的小組合併成的一個大組,其中還有兩戶分別居住在其他兩個村,工作戰線長,工作量大。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駐村,用「情」待人|長順縣代化鎮打朝村...
    我叫韋巍,是貴州省黔南州檢察院同步小康駐長順縣打朝村駐村幹部。2018年3月,我告別新婚不久的妻子,義無反顧地遠赴離家200多公裡的長順縣極貧鄉鎮代化鎮打朝村,投入到同步小康駐村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中來。
  • 視七里舖為故鄉 待群眾如親人
    村裡視我為親人,在衣食住行上關心備至。有單位做堅強後盾,後勤保障到位,有啥理由不撲下身子、幹出樣子?」這是鄭州市統計局派駐鞏義市站街鎮七里舖村第一書記姚德軍見到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2020年3月9日,他和單位的另外兩名工作隊員一起,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了黃河岸邊的七里舖村,從此,開始了一身汗水一身泥,出了東家進西家的駐村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黃果樹鎮黨委書記羅仁良:扶貧,就是要把群眾當親人
    【我的扶貧故事】黃果樹鎮黨委書記羅仁良:扶貧,就是要把群眾當親人 2020-11-23 1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丨令狐軍:實實在在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我叫令狐軍,是貴州省人民檢察院的一名處級幹部。自2017年8月起,我就奔赴在脫貧攻堅一線,來到黔南州長順縣掛職縣委副書記,擔任省人民檢察院派駐長順縣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熱水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親人丨鳳岡縣農業農村局駐石徑鄉兩...
    我叫方剛,是鳳岡縣農業農村局派駐石徑鄉的駐村第一書記。從2017年10月開始,進駐兩河口村駐村後,我就暗下決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按照駐村幫扶「一宣六幫」責任要求,全面抓好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全面工作。為了當好黨的「傳聲筒」,做好群眾「貼心人」。
  • ...丨長順縣駐村工作隊副隊長、熱水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第一書記...
    2017年8月,我主動請纓奔赴脫貧攻堅一線,來到長順縣掛職縣委副書記,擔任省人民檢察院派駐長順縣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熱水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第一書記)。  從來沒有農村工作生活經歷的我,初到村裡,一度焦慮、迷茫和徘徊……我這個性格內向、寡言少語的大男人,在面對群眾時如靦腆羞答的「小女人」,不知如何開口,手足無措,幫扶工作更不知道如何開始。
  • 「我的扶貧故事」集體力量是脫貧攻堅堅強的後盾和力量源泉|貴州省...
    2017年8月,我主動請纓奔赴脫貧攻堅一線,來到長順縣掛職縣委副書記,擔任省人民檢察院派駐長順縣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長順縣擺所鎮熱水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第一書記)。因為身兼數職又直接領隊一線駐村,所以對於省檢察院定點幫扶的3個鄉鎮10個貧困村乃至整個長順縣的脫貧攻堅工作我都必須全力以赴。
  • 「我的扶貧故事」茶花村是我的第二故鄉,村民是我的親人丨赫章縣輔...
    我叫陳松,赫章縣統計局幹部,2018年7月,我秉著「以扶貧為己任,視群眾為親人」工作態度,來到深度貧困村輔處鄉茶花村任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  用心用情幫扶,換來群眾認可。  根據這些情況,我提請召開村支兩委會議,進行收入核算,把他家納入了低保對象。由於他家住得邊遠,交通不便,我給他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動員他搬遷到縣城,開始很猶豫,我從一個親人的角度給他給耐經細緻的做工作。2019年他搬進了赫章縣縣城易地扶貧安置點寬敞明亮的家,每次遇到我,總說謝謝陳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餘江民入戶進行人口普查我是一名退伍軍人,現在是一名駐村幹部,2014年,由於退伍後沒有穩定收入,還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是我的扶貧故事,也是我的脫貧故事。   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堅守初心踏實工作。在部隊,我將「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
  • 凱迪麗亞·圖爾蓀:視病人如親人
    凱迪麗亞·圖爾蓀:視病人如親人 2020-08-20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講扶貧故事」親人別離未盡孝 兄弟並肩戰扶貧
    當時,邱興勝的父親因嚴重心臟病在住院治療,妻子在實驗初中部做班主任,兒子正準備參加高考,但他從未主動向單位提起家裡的困難,直到2019年9月父親心臟病去世,邱興勝和哥哥邱勝利都奮鬥在脫貧一線,沒有見到父親最後一面。親人的別離,兒子高考等家庭負擔沒有阻礙邱興勝的扶貧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與幸福同行丨天柱縣石洞鎮大坪村脫貧...
    我叫唐先淋,曾經是一名基層村主任,一名烤菸致富能手,2018年6月,我從村主任考入公務員,現任石洞鎮大坪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任所長工作期間,我深知工作任務重,責任重大。由於自己業務知識不夠熟練,很多政策性文件都比較陌生、工作壓力大,在駐村期間,我邊工作邊學習。為了能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我經常到群眾家中了解情況,通過與群眾傾心交談,疏通群眾思想上的頑疾。唐先淋走訪群眾曾記得,我第一次走進貧困戶周彰海家時,他那破舊的老屋,潮溼的地面,窘迫的生活,讓我的心猛地一顫。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在我們的強攻下,節節敗退丨黔南州民政局派駐...
    長順脫貧了,杉木村摘帽了,這裡的群眾笑了。我叫莫周銀,是黔南州民政局派駐長順縣杉木村工作隊員。如果把脫貧攻堅當成一場戰役,我算是戰士,與政府、老百姓一道代表著勝利的一方。2019年5月,領導找到我:「現在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他希望我能參加這次戰鬥。  說實話,我沒社會經驗,基層工作怎麼開展,心中沒底。更主要:家中孩子小,父母年紀大,愛人又經常加班,如果駐村了,孩子上學怎麼辦,老人誰來照顧?
  • 「我的扶貧故事」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丨道真自治縣忠信鎮...
    「在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工作,一心一意為群眾謀福利,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工作十多年來,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也一直這樣踐行著。我叫駱詩領,現任道真自治縣忠信鎮扶貧站主任。我的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的冬天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