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冷 便利蜂熱餐銷量連續多日增長

2021-01-14 青瞳視角

12月21日,為期4周的便利蜂「熱餐主題月」落下帷幕。由於各地氣溫的急劇下降,以熱餐為代表的暖食受到了消費者的集中關注。在天氣和新品的雙重助推下,便利蜂熱餐銷量已經連續多日出現增長,日均增速超1.8%。

隨著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相繼入冬,消費者集中在蔬菜沙拉、雞胸肉蛋白棒等冷食的注意力,逐漸轉移至熱飲、熱餐、關東煮這些帶有熱度的食物身上。應不斷增加的消費需求,自11月23日起,便利蜂於華北、華東、華南三地發起「熱餐主題月」,推出包括樟茶鴨腿、糖醋魚塊等14種家鄉味新菜。

據了解,便利蜂「熱餐主題月」期間,這些新品的銷量連續多日出現增長,日均增速超1.8%,北京地區單日最大增幅接近3%。無論北京、上海還是深圳,幹煸辣子雞、椒麻雞排、辣椒炒雞蛋這些以辣聞名的菜品在銷量上仍遙遙領先。據便利蜂用戶洞察部門調研顯示,在一線城市工作的白領自復工後超5成再未回過老家,近3成白領主動減少回家次數。

對家鄉的懷念被寄託到對家鄉味的尋找上。在便利蜂10月發起的「你最想念的家鄉味道—送我的家鄉菜進便利蜂」話題中,消費者紛紛表示:「我在北京,推薦我家鄉的荔枝肉,哎呀太好吃了。」、「我在北京,想吃焦溜丸子,小時候媽媽一邊炸我一邊偷吃,那會就想著長大了我天天吃。」、「我在上海,推薦南京皮肚面和鴨子,以前每天都要斬半隻鴨子回去。」

除辣味菜外,因響應消費者呼聲進店的地方美食在一二線城市同樣受到白領的追捧,例如包括鍋包肉、樟茶鴨腿、滑蛋蝦仁、欖菜肉末豆角在內。而有意思的是,相比往年,在今年便利蜂年度人氣榜單前十的熱餐中有80%的菜品屬於地方菜系。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表示,未來,便利蜂仍將通過對內外部數據的優化、挖掘,持續掌握消費者喜好變化,不斷推出受市場歡迎的新品。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便利蜂:一場數據驅動「熱餐革命」
    創辦以來,便利蜂以其門店數量年均增長近10倍的大跨步擴張速度令業界驚訝,但最近便利蜂卻被貼了另一個新的標籤,一些都市媒體稱之為「網紅」便利店,記者在報導中不是聚焦便利蜂的商業模式,而是關注到每到一天的飯點兒,就有大量白領前往便利蜂排隊取餐,在吃飯這件事上,便利蜂明明是一家便利店,卻比快餐店還忙碌。
  • 便利蜂發布2020消費報告:熱餐是「復購」最高的產品之一
    《報告》披露的信息顯示,2020年全年,便利蜂整體的銷售額同比不降反增。其中,社區店上半年一直在「高速奔跑」,寫字樓店擁有愈加穩定的忠實用戶,交通樞紐門店和景區門店「十一」期間環比清明、五一、重陽等節點迎來了全年最高的日銷量。《報告》稱,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這四座一線城市的門店為例,其整體與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趨勢一致。
  • 便利蜂:以數位化實現熱餐標準化 佟大為現場點評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便利蜂:以數位化實現熱餐標準化影視演員佟大為現場點讚便利蜂熱餐,「有著老鄰居一樣的熟悉和溫暖」在近日的便利蜂2021供應商大會上,影視演員佟大為受邀出席,並在活動現場點讚便利蜂的熱餐「很好吃」。
  • 便利蜂發布黃金周首日消費報告:防疫類商品消費突出
    央廣網南京10月2日消息(記者景明 通訊員王丹)十一黃金周首日,商超、便利店等便民商業點紛紛推出促銷、滿減優惠活動,為消費市場的復甦帶來了新的助力點。來自便利蜂的數據顯示,10月1日,南京、蘇州等江蘇門店客流量和商品銷量日環比增長超過29%和36%。
  • 便利蜂發布節後數據:熱餐、包子、咖啡受追捧 寫字樓店表現最好
    便利蜂發布節後數據:熱餐、包子、咖啡受追捧 寫字樓店表現最好南方網  作者:  2020-10-27 與『五一』長假相比,長假之後的消費會進入到
  • 便利蜂「熱餐主題月」新品不斷,獲佟大為點讚
    12月8日,全國連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在北京召開2021供應商大會,知名影視演員佟大為受邀出席。在現場講述和便利蜂的淵源時,佟大為表示:便利蜂在生活中就像鄰居一樣,下樓就能看得見,並為便利蜂的熱餐點讚。
  • 便利蜂推川菜、粵菜熱餐新品 網友:啥時上臭鱖魚和熱乾麵?
    12月3日,在內部詢問了全國近1600家門店中有代表性的社區、寫字樓、交通樞紐等門店後,新型連鎖便利店便利蜂的熱餐部門整理出到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數據:為了自己老家的菜,一些消費者「拼了」!上述數據來自便利蜂的門店店長11月23日-12月2日這10天時間的反饋。具體看:在幾乎100%的消費者肯定近期熱餐新品的同時,超八成消費者詢問店長的問題都是類似「什麼時候有我老家的家鄉菜」、「為啥沒徽菜」、「啥時候有淮揚菜」等。排名其後的,是食品安全、口味、好吃與否、是否打折。
  • 便利店天氣大數據:廣深便利店賣的最好的竟然是這個 驚呆!
    就熱餐看,整體均以「清淡口」、「粵菜風味」為主。排名前列的是:杏鮑菇炒牛肉、酸湯焗雞塊、土豆燒牛腩、清炒包菜、魚香茄子。但12月至今,廣州區域的關東煮峰值時間段的銷量,環比11月同期有110%以上的增長,同時,暖櫃類飲品的銷量有30%的增長。與此同時,深圳銷量排名前列的,仍是碳水等各類飲料、甜品、牛奶等。
  • 便利蜂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自產熱餐全線使用非轉基因大豆油
    擁有700家連鎖便利店的便利蜂日前宣布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同時宣布在自產熱餐中全線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大豆油,以保障便利蜂所生產及銷售的食品的安全性。餐飲企業食用油消耗量較大,為節約成本引發的問題不斷。2010年,下水道流淌的「地溝油」被曝搖身變成餐桌上的「食用油」。
  • 便利蜂推多款春季新菜 迎接「復工潮」
    原標題:便利蜂推多款春季新菜 迎接「復工潮」   天氣逐漸轉暖,大眾口味悄悄變化。
  • 便利蜂首次披露「Z世代」用餐數據:熱餐峰值人次佔比超三成 消費...
    南方網訊 超九成的「Z世代」品嘗過便利店的熱餐,超過八成的「Z世代」已多次或在首次嘗試後願意繼續在便利店體驗熱餐,「無辣不歡」同樣是不少「Z世代」的首選口味——這是新型連鎖便利店便利蜂在最新的《「Z世代」熱餐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披露的信息。
  • 便利蜂盈利真相
    據她觀察,便利蜂店和店之間的銷售差異比較大,國貿附近的幾家店,年輕人比較多,銷量很好,但她家附近的社區型店面,顧客就非常少,其正向循環和反饋也就沒有那麼好。另外,過於依賴系統,便利蜂在前端對於顧客的服務和溝通上,也會有所欠缺。
  • 便利蜂雙11熱餐售賣報告:點兩份菜和四份菜的比例比上周更高
    【TechWeb】11月11日消息,根據便利連鎖店便利蜂發布的「雙十一」熱餐售賣情況顯示:相比之前,蔬菜類當天相對更暢銷;男生們平時吃熱餐愛搭配的無糖飲料或軟飲,也換成了牛奶和咖啡。11月11日零時開始,一年一度的「雙十一」拉開帷幕。
  • 便利蜂向北京302醫院、環衛職工捐贈愛心餐
    便利蜂向北京302醫院、環衛職工捐贈愛心餐來源:聯商網2020-02-03 21:12在保障民生用品的同時,便利蜂還在用不同的方式支持這場戰「疫」。2月3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便利蜂首批捐贈的2000份愛心餐送到了北京市302醫院以及海澱區環衛職工手中。
  • 「便利蜂」發布十大熱餐榜,你全都吃過嗎?
    近日,便利蜂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新鮮出爐,「C位」十大熱餐榜的美食讓人口水直流,跟隨鏡頭一起去長寧分店看看都有哪些好吃的吧。上午11時,記者來到位於宣化路300號的便利蜂華寧國際廣場店,已有不少顧客前來購買午餐。
  • 便利蜂宣布盈利的真實目的
    來源:「零售老闆參考」(ID:lslb168),作者:趙小米,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誕生三年多,便利蜂一路狂奔,現在已在全國的20個城市開出了超1500家門店。就在前天(5月25日),36氪報導來自便利蜂方面的消息,北京地區超500家門店已實現整體盈利。
  • 便利蜂:企業能力與戰略實施的一致性
    便利蜂團隊認為,便利店增長的一個主要障礙是很難在大規模條件下保持管理和服務的標準化。傳統便利店依靠多層次的人員管理,增加了成本,無法實現規模效益。便利蜂希望通過算法來提升店內的銷售效率,並且實現店內管理的標準化。顧客年輕化的定位,加上數位化管理,使得便利蜂的店面呈現出明顯不同於傳統便利店的特點,而更像日式便利店。
  • 便利蜂10元熱食是被怎麼「逼出來」的
    為了口味、口感和一盤菜的「顏值」,便利蜂已然無所不用其極:在熱餐加工車間裡,專業廚師甚至會根據每批次食品質地的不同,給出不同的調料配比、加熱火候等,用專業計量工具測試菜品糖度、鹽度。再舉個典型的慄子:你在同一家便利蜂吃「西紅柿炒雞蛋」,夏天和冬天是兩個「菜譜」:冬天的要多加糖,夏天的多放鹽——因為便利蜂的廚師認為,冬天的西紅柿大多產自大棚,酸度高甜度低,因此要多加點糖和番茄醬,而夏天人們出汗多,因此也會根據具體食材來調整。
  • 天氣漸冷 美國多州病例創紀錄增長
    衛生專家提醒,隨著天氣轉涼,人們從戶外轉向室內活動,疫情擴散風險加大。  路透社4日根據美方公布的疫情數字梳理發現,過去7天,美國有9個州的新增病例再創紀錄。僅3日一天,肯塔基州、明尼蘇達州、蒙大拿州、威斯康星州4個州報告的新增病例均破紀錄。  而堪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新罕布夏州、南達科他州和懷俄明州5個州上周均出現創紀錄的新增病例數字。
  • 天氣漸冷,美國多州病例創紀錄增長;巴黎明起進入疫情最高警戒狀態...
    每經編輯:張喜威 1丨全國鐵路連續五天發送旅客超千萬人次 每經AI10月5日訊,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獲悉,國慶小長假過半,鐵路短途旅遊、探親等客流持續高位運行,全國鐵路連續5天發送旅客超千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