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銅仙人辭漢歌》【唐】李賀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李賀的這首《金銅仙人辭漢歌》。
李賀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詩人,他的詩有著和其他詩人不同的波譎雲詭與奇異奪目。因此,他被稱為「詩鬼」。
而他的詩更有著一份難以復刻的浪漫主義風格。他的詩從來不乏天馬行空的想像,天上地下,瞬息變幻,有時甚至讓人想到一些超現實主義畫作中的情景,比如《天上謠》中的「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
但他的浪漫主義和李白的不一樣,李白的詩飄逸,是一種月光與流雲的淡色;李賀的詩卻格外濃墨重彩。有時候我會試圖將李賀詩與美國浪漫主義時期作家愛倫·坡的小說放到一起來讀。他們都善於運用鮮明而對比強烈的色彩,渲染出一種詭異又令人過目難忘的氣氛。
《金銅仙人辭漢歌》也同樣如此。「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東關酸風射眸子」,「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等都是極具李賀詩風的句子。
一般來說,大部分懷古詩都是登臨古蹟,由寫眼前景到歷史情境,抒發感慨,風格往往比較深沉、穩重。但這首詩卻以「金銅仙人」的視角,似敘事似抒情,古今莫辨,別具奇幻色彩。而且,如果不知它在講什麼,乍一看,還有點愛情詩的味道。
當然,並不是說該詩真的在寫愛情,而是說詩人用了一些描寫愛情的方式來創作這首詩,使人有一種莫名的錯覺。如開篇「茂陵劉郎秋風客」,直接稱漢武帝為「劉郎」;「夜聞馬嘶曉無跡」也似乎帶上了一點思念和悵然;「憶君清淚」也有一絲戀人離別的感覺。
那麼,它到底是個什麼故事呢?其實,詩的小序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了: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致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漢武帝一心求長生,因此在神明臺上造了一個「高二十丈,大十圍」的銅人,手持承露盤,以承接露水。就這樣,它矗立在那裡,直到東漢滅亡,曹魏建都洛陽。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令人拆下了銅人,從長安送到洛陽,置在自己的前殿。有傳言說,銅人在運送途中流下了眼淚。
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歷史興衰變遷的故事。銅人易主,離開故鄉,更是永遠失去了自己的故國。那樣一個曾經輝煌無比、綿延近五百年的大漢朝,就這麼煙消雲散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更何況是守著漢宮,眼見著漢朝起起落落的金銅仙人呢?
「憶君清淚如鉛水」,是全詩最為奇特,也最觸動人心的一句。銅人是金屬製成的,它流的淚也是金屬的「鉛水」。而鉛,又代表了沉重之物。「鉛淚」是內心沉重的象徵。千般不舍,卻無可奈何。
這首詩不僅在懷古,也在傷今。
李賀一生坎坷,體弱多病,年僅二十七歲便辭世而去。他和大唐宗室有點血緣關係,但只是「皇帝還有三門窮親戚」中的一門而已。不過,這也給了他一點微薄的助力,因為他當年參加科舉,遭不正當競爭者誹謗,說他父親名字中的「晉」與進士的「進」諧音,不得錄取,他後來受蔭得了一個小官。
然而,他的仕途並不順利,再加上多病的體質,他的生活更為難過。這首詩便是寫於他因病辭官,由長安趕赴洛陽的途中。相似的行程,讓他覺得,自己的命運也和那個金銅仙人一樣,身不由己。
面對歷史的滄海桑田,面對個人身世,他都無力回天。這便是詩人在感慨朝代興替之外,另一種個人的情緒。
(悄悄求一下點讚和關注(*^▽^*)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