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內大型馬拉松賽事重啟的消息,已經幾次撩撥跑者的情緒。不全是好消息,當然也不全是壞消息。
最大的好消息來自廣州,市體育局2020年9月15日在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宣布,計劃在12月13日如期舉行廣州馬拉松賽,「朝著三萬人的計劃去籌備賽事」。
同日,北京馬拉松推出線上賽套餐,其自我推廣力度之強,幾乎超出了跑者對於北京馬拉松名額稀缺性的認知——為鼓勵2020北京馬拉松線上賽報名,官方甚至拿出了5000個2021北京馬拉松參賽名額進行「促銷」。但是,北京馬拉松的線上賽很快被當作壞消息進行解讀,很多跑者認為,這意味著2020年北京馬拉松將被取消。
接下來的走向,談不上反轉,更像是中和。好的消息似乎並沒有那麼好,壞的消息也沒有那麼壞。
廣州馬拉松官宣只經歷了一天的轟轟烈烈,便再無下文,而且一切與此相關的消息均戛然而止。至於北京馬拉松,人們冷靜下來之後才意識到,其實,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偉大勝利的時間點,宣布取消第40屆北京馬拉松,甚至比宣布舉辦第40屆北京馬拉松更需要魄力。
兩天之後,送上實打實的好消息的,是上海馬拉松。賽事運營方東浩蘭生宣布,將於10月18日舉辦上海馬拉松系列賽中的一項經典賽事——10公裡精英賽,參賽人數3000。
至此,各地大型馬拉松賽事呈現出的狀態是,北京馬拉松在暗中努力,上海馬拉松在積極試探,廣州馬拉松則略顯操之過急。
而實際上,無論各地、各組委會做出怎樣的姿態,最終,第40屆北京馬拉松舉辦與否,才是2020年僅剩的第四季度中國大型馬拉松賽事的消息樹。
從這個意義上說,第40屆北京馬拉松能否在2020年如期舉行,甚至關係到中國馬拉松產業的走向。
▲9月27日,在體育局網站回復網有留言諮詢時,杭州體育局表示今年杭馬的開賽日期調整至11月22日。
這三個季度,賽事公司都做了什麼?
中國的路跑賽事公司的收入,無非是三大來源——當地政府、贊助商、跑者。賽事因為疫情而停擺之後,三大塊的收入全部停滯。
在經歷了第一季度的徹底冬眠之後,大多數賽事公司從第二季度開始採取自救措施,由於當地政府和贊助商同樣為疫情所困,所以賽事公司的目標只能指向往日收入的第三來源——跑者。
賽事公司想出的辦法,其實只有一個——線上賽。說白了,這其實是一個通過銷售獎牌而實現收入的模式。且不說獎牌銷售的利潤率,單說這其中的競爭就足夠令賽事公司抓狂。對於一名線上馬拉松賽事愛好者而言,吸引他報名的不再是賽事質量、賽事水平、賽事舉辦城市的旅遊價值等因素,排名遙遙領先的報名因素變成了獎牌的顏值,排名第二的,或許是對於某個城市的個人情感吧。
而由於賽事公司自己的品牌賽事與線上馬拉松報名者的實際跑步內容沒有任何實質聯繫,也就意味著,在舉辦線上馬拉松這件事情上,一家設計公司也許比一家賽事公司更具優勢。
實際情況雖然沒有這麼誇張,但偏差也不太大。在第二季度還算轟轟烈烈的線上馬拉松熱潮中,獎牌設計公司和獎牌製作公司掙到的錢,也許真的比賽事公司還要多。
但是,再多的獎牌愛好者,報名再多的線上賽事,跑再多的虛擬馬拉松,也支撐不了失去了政府和贊助商兩塊收入來源的賽事公司。當然,不乏鐵桿獎牌愛好者用一次跑步換取多塊線上獎牌,這涉及到跑者修養,已經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沒有任何一家國內的賽事公司公布過真實的線上馬拉松報名人數和收入情況,但來自波士頓馬拉松的數據也許可以從側面佐證一下線上馬拉松的吸引力和吸金能力。2020年第124屆波士頓馬拉松先被推遲,後遭取消,最終以波士頓虛擬馬拉松(Boston Marathon Virtual Experience)代替,只有第124屆波士頓馬拉松參賽選手才能報名參加。結果,這3萬名有資格參加虛擬賽的選手中,只有1.7萬人繳費報名,而最終申報完成全程距離的只有1.5萬人。
波士頓馬拉松隨後又推出了5公裡、10公裡、半馬虛擬賽套餐,報名費120美元(海外選手140美元),含三塊獎牌和三件比賽服,限額8000人。8000人的數字也可以理解為是波士頓馬拉松預估的最樂觀的報名上限。
可以想像,一個中國獎牌愛好者的三口之家,是很難抵禦這一誘惑的,在成功報名波士頓套餐之後,以每人不到300元人民幣的價格,各自得到一塊波士頓獨角獸獎牌和官方贊助商的品牌比賽服。國內的賽事公司又多了一個線上馬拉松競爭對手。
當然,如果不考慮線上馬拉松盈利不足的問題,賽事公司在賽事完全停擺的情況下通過線上馬拉松的傳播效應,推廣贊助商、宣傳城市,頑強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是相當積極而有價值的工作。
▲紹興馬拉松定檔11月8日,目前已開啟報名。
大型馬拉松賽事新形態猜想
截至目前,公認的國內四大賽北上廣廈,2020年廈門馬拉松已經於疫情來臨前正常舉辦,北京馬拉松、上海馬拉松、廣州馬拉松均未到賽期,也未宣布延期和取消。
為了應對常態化疫情防控,北上廣三馬將以何種形態出現呢?對照國內外已經復工復產的職業球類賽事的措施,兩個最大的變化是,為了減輕各方壓力而縮短賽程,為了減少人員流動而取消主客場。可以想見,體現在馬拉松項目上,這兩大變化將分別體現為:一、為減輕城市壓力而減少參賽人數;二、為減少城際人員流動而更多招募本地參賽者。
早些時候被公開的重慶馬拉松比賽方案,以及近日杭州體育局對於杭州馬拉松相關問題的回覆,都包含參賽資格限定為本市或者本省選手的內容。
如果未來三個月國內的四大馬拉松按照上述原則舉辦,必然引發跑者議論。但想想看,在歐美出現大幅反彈、中國外防輸入形勢嚴峻之時,城市管理者、賽事組織者和跑者於疫情真空中談論辦賽可能性,甚至還有可能實現,其實已經是一種奢侈了。
即使國內實現馬拉松重啟,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縮量辦賽和本地參賽也會成為一種常態。這將使得城市通過舉辦馬拉松實現自我宣傳、帶動旅遊業發展的效果大為削弱。品牌贊助賽事的營銷邏輯也將出現變化,需要重新設計。
未來的馬拉松賽事,將成為以本地跑者為主、更多地方屬性的鄰家賽事。從賽事公司深耕本地市場、服務本地跑者、提高本地居民健康意識、增加賽事親合度而言,無朋自遠方來的狀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十幾二十年前,都市報的鼎盛時期,就證明過這種形態成功的可能性。
從國外的經驗看,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紐約馬拉松賽、歷史最悠久的波士頓馬拉松賽,分別歸屬於具有強烈本地色彩的紐約路跑協會(New York Road Runners)和波士頓運動協會(Boston Athletic Association),兩個協會分別存在了50年和100多年,都擁有最忠實的會員,都是城市中值得信賴的機構。
與病毒共處,在疫情中潔身自好,是所有人都必須學會的技能。暫時的馬拉松賽事本地化,是賽事公司發現並深度服務自己的核心用戶的契機,是一種下雨天磨刀的慢生活。
作者簡介:媒體人,中國體育報業總社新體育網專職編委,曾任《籃球報》總編輯、《領跑者》出版人,獲評中國田協2016中國馬拉松跑步人物。
聲明: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懶熊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