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
三七素來就是雲南省出產的傳統名貴中藥材,它降血脂血糖療效十分顯著,雲南省文山州文山縣是三七的原產地,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種植歷史。文山縣已經被中國特產之鄉評定為「中國三七特產之鄉」。
文山歷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從亞熱帶到溫帶的特殊氣溫使她孕育了眾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這裡居住著漢、壯、苗、彝、瑤等十多個民族。喜居山頭的苗族祖先擅長狩獵。狩獵時偶爾會造成外傷出血,他們就把一種野草嚼爛敷於外傷出血處,傷口就如同上過漆的物品一樣1住不再流血,苗族的祖先便將這種野草叫作「山漆」。這種神奇的草藥在民間代代相傳,因為「山漆」與「三七」同音,在流傳中便將「山漆」記作了「三七」。文山盛產三七,是三七的原產地,在產量和質量上均居全國之首,歷來有「三七之鄉」的美譽。
【文山他披梨】
披梨是壩心鄉的特產,以生長在壩心鄉他披村而得名"他披梨".其梨果形優美,果色碧綠,皮薄,核小,汁多,味甜,肉細酥脆,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經濟效益。
【文山佛手瓜】
文山佛手瓜是雲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古木鎮的特產。古木鎮佛手瓜具有獨特的優勢,且已形成一定規模,由於上市早,規模大,產品除滿足文山市場外,還遠銷開遠、昆明、兩廣等地。
古木鎮是文山佛手瓜供應基地,也是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的典型。
佛手瓜又名合掌瓜,俗稱洋瓜,是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可多年採收食用,單株產量高,嫩瓜質脆味鮮,耐貯存,富含豐富微生素C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生長過程中病蟲害少,無汙染,是無公害蔬菜,深受人們的喜愛。
【文山八角】
八角(學名:Illicium verum),又稱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是八角茴香科八角屬的一種植物。其同名的乾燥果實是中國菜和東南亞地區烹飪的調味料之一。為生長在溼潤、溫暖半陰環境中的常綠喬木,高可至20米。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南方。果實在秋冬季採摘,乾燥後呈紅棕色或黃棕色。氣味芳香而甜。全果或磨粉使用。
【平壩蕎酥】
平壩蕎酥是雲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平壩鎮的特產。蕎酥甜而不膩、酥香可口,是一種常見的休閒小食品,也是文山人民走街訪友的必備佳品。
蕎酥在平壩有上百年的歷史,至今在文山城區的大街小巷還可以看到小販叫賣平壩蕎酥的身影。蕎酥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精選平壩本地苦蕎,篩出最細的一層蕎面,配以白砂糖、蜂蜜等原料,在傳統的烤爐之中,高溫烘烤,直至外皮焦黃。蕎酥入口即化,滿口留香,具有消食、化積、清熱等功效,深受文山人民的喜愛。
【文山椒鹽餅】
文山椒鹽餅是雲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的特色小吃。椒鹽餅餅黃髮香,分絲分層,酥而不脆,吃時鹹麻適中,香酥可口,滿口噴香,極富地方風味。
椒鹽餅是文山獨特的名優食品之一,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特色小吃。它以上好麵粉、熟豬油、鹽和花椒粉揉攏成酥,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做餅時,取發酵過的面扯成坨擀薄。以酥為餡包圓,再擀薄疊起,再擀再疊,反覆多次,而後切成兩半,背合背扭成螺旋形狀,再擀薄入鏊。鏊須底火微、蓋火旺,方能使餅黃髮香,分絲分層,酥而不脆,吃時鹹麻適中,香酥可口,滿口噴香,極富地方風味。
【油炸粑】
用飯米漿配豆漿,以香油炸制而成,為文山城最普遍的小食品。用70%的大米,30%的大豆,頭晚泡水發軟,磨細成漿,放上淡鹽,小鍋生火將香油煉透後,用小勺舀一平勺米漿入漲油中炸黃一面,騰出勺子,粑粑泡起來後再翻過來炸另一面,兩面泡起凸成半球形,待黃透後,即可用勺撈出,置於鍋上的鐵絲網裡控油,油滴淨後即成。炸得好的,油炸雖泡,卻不是空殼殼,裡面還有一團米肉。以前,油炸粑還放入沙白薯切成的細絲同炸,味道更好。後來改用洋芋絲或只放點蔥花,味道也還不錯。
【荷葉粥】
荷葉粥可以消暑、化熱、寬中、散淤,可治中暑、水腫、淤血症等。荷葉粥的做法也很簡單方便,只要選用1/3的糯米和2/3的粳米,將鮮嫩的荷葉洗淨後切碎,包在紗布裡放進粥鍋,用一片稍大的荷葉罩住,粥熬好後,退火稍冷,拌入白糖或蜂蜜即可。荷花全身都是寶,荷葉的有效成分是鞣質、荷葉鹼、蓮鹼、荷葉甙等,具有減肥、消腫、降脂的作用。
【水晶肉】
在物質生活日愈提高的當今,肥肉成了厭食、滯銷品,特別是患有商血脂和腦、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更是談肥肉而色變。但根據世界著名營養學家、生理學家研究認為,如人長期不食油脂,大腦的正常活動、健康成長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大腦正在成長發育的少年兒童,如不適量囁入油脂,大腦就不能正常發育、健康成熟。那怎樣讓厭食肥肉的孩子乃至成人能喜歡而自覺食用適量的肥肉呢。
【地攤狗肉】
就是狗肉大排檔,以火鍋為主。
【花糯飯】
源自當地壯族食品,用天然植物色素加以染色,味道清香。
文山壯族花糯米飯
【簸箕糯米餈】
壯族的簸箕糯米餈,小的磁粑每隻用米量約15公斤,直徑5o~6o釐米;大的用米量25公斤以上,直徑達1米多。這種舉世罕見的糯米餈,在西林縣壯族村寨裡最為興盛。先將糯米用清水淘洗,再投入清水缸中浸泡,中間可換清水一次,待米充分吸水後,撈出,用清水衝洗一遍,入蒸籠蒸飯。然後把糯米飯倒入雅窩裡春搗。由於春糊全為手工操作,一般需要七八個人,各執一根春棒,團團圍住雅窩,你一棒我一棒地輪翻春搗,將飯粒搗爛成泥倒入簸箕,用力揉搓幾遍,再迅速展開,均勻撒上一層餡心,再對摺起來,又迅速展開,如此反覆兩三次,放三、四層餡,最後撒上一些熟芝麻即成。
【氽肉米線】
文山米線的質量有口皆碑,佐料豐富、湯底醇厚,食過便知。
【稀豆粉米線】
稀豆粉,是用豌豆磨成漿,濾出豆渣後所剩的淨汁,在鍋內漲成糊狀流體的澱粉,故稱稀豆粉。將米線抓入碗內,用銅勺燙熟的稀豆粉汁,翻來覆去與米線攪拌至米線湯熟後,再蓋一勺豆漿在上面,放入醬油、精鹽、辣子面、芝麻面及薑湯,即成稀豆粉米線。食時再次攪拌,入口鮮濃釅,滑而易吸,不沾油膩,不著葷腥,有清淡純素之感,為文山城傳統的名吃之一,可惜近年很少見了。但些法演變為豆漿雞、泉水雞火鍋菜餚。以火鍋將豆漿或礦泉水燒漲,放入拌有調料的雞肉,待湯再漲滾時即可打蘸水就食,以清淡鮮嫩著名,吃肉喝湯,下酒就飯,文山人喜之。
【涼品宴】
通常在中午為餐,品種多樣,可達上百種,涼雞和涼卷粉為必食經典,每家涼品店各有風味。
【酸菜飯】
和涼卷粉做法一致,只是材料為米飯。但口味獨特,是文山又一道經典美食。
【三七汽鍋雞】
滇味名菜,以文山特產名貴中藥材為主,同全雞在本地特製氣鍋中燉煮,美味滋補。
【文山苗繡】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苗家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清《開化府志》、《廣南府志》、民國《馬關縣誌》、《邱北縣誌》都記載有苗族婦女「能織苗錦」之句。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由於環境的薰陶,苗族女孩四五歲就跟著母親、姐姐和嫂嫂學繡花了。到了七八歲,她們的繡品就可以鑲在自己或別人的衣裙上了。
【文山蠟染】
染布工藝。先用液狀蠟將圖案繪製在布上,再經染色後除去蠟質而成。我國一種傳統民間印染工藝。用熔化的黃蠟在白布上繪製圖案,染色後煮去蠟質,就呈現出白色圖案。始於漢代,盛於唐代。
蠟染(batik),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蠟染,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品讀文山《凹掌 革命路上的交通站》
我們力圖找到文章的作者,但是由於交際有限,我們很難全部聯繫。精選的這些文章,如果原作者不同意,請與我們聯繫。
投稿合作QQ:673045028 電話 :15368062388
更多精彩,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