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美麗,給心靈深處帶來的崇高感受,最終,讓靈魂歸於崇高

2020-12-23 致齡美文

《美是心靈崇高感受》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對美的感受卻由於我們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各有千秋。

感受美,需要細心的觀察,體會。最初的關於美的感受,也許是本能的,就好比動物們,都有對美的不一樣的本能反應一樣。

然而作為高等動物的人,對美的認識與感受,卻更多的與文化有關。女人的線條與婀娜之美,男人的稜角與粗獷之美,大海與高山之美,一瞬與四季之美等等,因為人類世世代代文明的因素積澱,使我們今天在感知美好事物的時候,無不戴上文化的眼鏡。

正是這一副叫文化的鏡片,讓我們在接受美的時候,對不同的個體產生了不一樣的感受。

對美的感受與其它感受不同的是,她始終或者說永遠是我們感知領域裡最高貴的那一部分。

因為美,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快樂和歡喜;因為美,我們對未來抱著無限希望。因為曾經感受過美麗或美好,我們的人生才獲得了豐沛的意義;也因為美麗與美好,我們對生命本身才無比敬畏與渴望。

在人類文明的大海裡陶冶我們的情操,你會發現,所有的美麗與美好,都是我們心靈的崇高感受。

甚至可以這樣說:對美的嚮往,就是對生命的嚮往。

愛美,讓我們有了上進心。愛美,讓我們學會了追求高尚。愛美,亦讓我們時刻警醒自己檢點自己的作為。

因為美的對立面是醜,是我們文化一直以來都盡力抵制與摒棄的東西。是醜的存在,讓美作為一種心理感受讓我們感受到了崇高。

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在馬路旁,拾起一片廢紙,與在大劇院光彩照人的舞臺上表演芭蕾舞,從美的感受來說,都一樣的高貴,沒有孰高孰低之分。

所以,感受美,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從感受她的崇高開始。

這樣的心靈感受,就是美的薰陶與培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情操便自然而然的被崇高主導與主宰了。

美麗與美好給我們心靈深處帶來的崇高感受,最終,讓靈魂歸於崇高。

相關焦點

  • 豐裕農耕經濟下,古埃及人崇高感思維如何形成其巨石文化靈魂的?
    利用宗教的神權對人民進行統治,從意識形態上去控制人民的思想,關於這一點,這一種巨石建築的巨大、無理性質和恐懼感的特徵從審美情感上來說,是為了從情感上進行控制和威懾宗教的信徒,使人們感受到壓抑與卑微的感覺,從而感受到神的威力和崇高,把卑微的心靈寄托在崇高的神的威靈上,使得人民超脫卑微的肉體走向神的理性飛躍。
  • 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區分崇高與美——美學家埃德蒙·柏克
    埃德蒙·柏克是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區分崇高與美的人,也是西方美學史上對崇高真正做出深入闡述的美學家之一。崇高是西方美學史上的核心範疇之一,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有關崇高的文獻,是古羅馬美學家朗吉努斯的《論崇高》。埃德蒙·柏克首次區分了美與崇高,他也和同時期的其他美學家一樣,在美學領域貫徹了經驗主義哲學的方法和認識論觀念。
  • 在人生的原野上冊立崇高——淺讀王躍英新著《賀蘭山之戀》
    《賀蘭山之戀》是一本地域性標記明顯的散文詩集,實則是詩人對家園、生命、靈魂的探尋與追問,並在這個過程中構建自己精神世界的價值坐標,像賀蘭山那樣的偉岸與崇高,並為此作持久不懈的努力追求。它帶給詩人的可能是終生難忘的獨特感受。在《賀蘭山之戀》中,詩人通過對賀蘭山及身邊的人、事、物的寫作,寫出了帶有明顯地理印記的不一樣的賀蘭山。詩人長期在賀蘭山山麓下的石嘴山工作、生活、學習,賀蘭山的一切與詩人密不可分,他在這裡用心去聽、去看、去感受,去認識,詩人與這裡的環境和自然已融為一體,融進了他的散文詩創作中。
  • 大力弘揚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廣西日報 作者:覃小妮 編輯:羅婧 覃小妮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廣大醫務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徵,堅忍不拔、無私奉獻,以生命護佑生命,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 怎樣表現崇高的美?為何我愛看李子柒、拉姆的攝影作品?
    為此,我將談談涉及到美學及文藝創作方法的二種問題:什麼是崇高的美?怎樣去表現崇高的美?1 先談地談:什麼是崇高的美1-1 崇高的美,是熱愛勞動的美網紅李子柒,是農民,身材瘦小。創造靠雙手,家鄉更美麗。2-2 用自強自立的內容,去表現崇高的美崇高的美,就是表現:以自強自立的勇氣去徵服生活中的困難;以堅強樂觀的精神去抹去人生的不幸。
  • 看《求證》想到《美麗心靈》?瘋子/天才一線之隔!
    當時第一個想法是:這不有點像奧斯卡電影《美麗心靈》嗎?」 這是2016年《求證》首演時,一位觀眾留下的直觀感受,而這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感受。 仔細想想,《求證》與《美麗心靈》的確存在很多共同點。
  • 俞成輝:以崇高的理想信念 濃鬱的鄉情鄉愁 樸實的人格品格 強烈的...
    俞成輝在舟曲看望慰問張小娟同志家屬時強調: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濃鬱的鄉情鄉愁 樸實的人格品格 強烈的責任擔當胸懷偉大時代精神 爭作優秀共產黨員同時要求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全力做好張小娟家屬心靈安慰和情感溝通,幫助解決張小娟家中老人生活、子女教育等相關工作,及時解決實際困難。俞成輝強調,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張小娟用雙腳丈量了舟曲的山水大地,用雙手繪就了貧困群眾的致富藍圖,她把生命留在了扶貧路上,把幸福獻給了貧困群眾。時間也許能抹平曾經的苦難記憶,但卻淹沒不了英雄的光輝事跡。
  • 最叛逆,也最崇高的三個星座,不守規矩,但心存大義,不拘小節
    但殊不知,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固然是叛逆的,但又在極大的程度上,精神,乃至靈魂相當的崇高。雖然平日裡,他們不守規矩,他們看起來很讓人操心。但實際上,他們心存大義,該懂的都懂,不過是不拘小節罷了。而接下來,不妨就讓我們一起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
  • 流放之路3.10怎麼速刷崇高石E S11賽季刷崇高石攻略
    流放之路3.10怎麼速刷崇高石E S11賽季刷崇高石攻略 流放之路的S11賽季3.10版本怎麼刷崇高石呢?很多玩家還不是特別的清楚,下面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 志願者365∣曾健華,身上披滿了最美志願者「崇高的善」
    兩人的這段關係,在志願者隊伍中,成了一段佳話,大家都說,志願者果然是個好職業,心靈美的人,也會遇到美麗的另一半,收穫美麗的愛情。如今曾健華已經不再年輕,過度勞累給他帶來的腰肌勞損也讓他飽受痛苦,但他似乎從來沒有停歇的計劃,他依然在志願者服務中,永遠衝在第一線。
  • 走進散文詩《荷葉·母親》,體會母愛的崇高與無私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散文詩《荷葉.母親》,來感受那濃濃的母愛吧。圖片展示:「徘徊」與「彷徨」第6自然段中首句運用了象徵的修辭手法:用荷葉覆蓋紅蓮,象徵母親對女兒的心靈庇護;最後一句是心理描寫:寫出了「我」看到荷葉保護紅蓮後的愉快心情。
  • ...辱時代賦予崇高使命 在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中建功立業
    原標題:積極履行群團組織職責不辱時代賦予崇高使命在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中建功立業 本報訊 (記者 凌雁 姜璐)8月11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潤兒在自治區總工會、團委、婦聯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群團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積極履行群團組織職責,不辱時代賦予崇高使命,在建設美麗新寧夏
  • 和田玉在中國的地位為什麼那麼崇高?
    和田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在中國的地位也是非常的崇高,甚至於2008年奧運會的獎牌都是用和田玉製作的,那麼你知道和田玉在中國的地位為什麼那麼崇高嗎?因此在中國人的心中,和田玉還是帝王之玉,有著不可比擬的價值和美感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和田玉在中國地位崇高的原因,如果您還有相關知識,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理論」戰疫群英的崇高精神和時代價值
    戰疫群英的崇高精神和時代價值魏立平去冬今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毒席捲全國。一是戰疫群英的英雄行為及崇高精神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力量,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基本動力。疫情防控是一場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正是因為調動起了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築起了抗擊疫情的銅牆鐵壁。
  • 終身修養:追求崇高的生命之路
    孔子以「君子」為人生修養的目標,一生追求崇高,「見賢思齊」「學而不厭」。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之所「求」,求道也,非求富貴。「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孔子所追求的「道」,就是人生日用的常理,不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言行舉止應該做到的就是「道」。
  • 趙氏孤兒雕塑——見義勇為、視死如歸的崇高品格
    廣場景觀浮雕,大型人物雕像,公園景觀雕塑 該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頗具特色,劇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賦予他們不畏強權、見義勇為、視死如歸的崇高品格。趙氏孤兒浮雕,莊姬託孤雕像,雕塑定製廠家 現在的山西省盂縣太行山深處,還有傳說中程嬰與孤兒隱居過的「藏山寺」。
  •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夢想偉大而崇高,現實卻平淡無奇
    執著的理想主義者《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男主人公的所作所為超脫人類的道德標準,月亮是人們心中崇高的理想,六便士是腳下的現實,人們往往在兩者間掙扎求生。這部書將人性中對夢想的追求放大,夢想是偉大而崇高的,現實卻平淡無奇。
  • 導師崇高師娘優美 馬屁高亢學術蒙羞
    「論文結論一章中,作者總結稱:「依據青藏鐵路、黑河流域科學計劃、流域科學計劃專家組都江堰之行三件事情,推導了導師的崇高感,並分析了其崇高感的主體特徵,就是大、再大一點,無限大;」「同時,依據無才便是德、做飯是一種義務、見利思大義三件事情,推導了師娘的優美感,並分析了師娘優美感的主體特徵,就是無限小,小一點和小中見到大一點
  • 文化的入世,崇高感與現實感
    文化無處不在文化之所以一直都在,必定是因為這文化有其崇高之處,讓人生起可敬感,並且還具有現實性,能夠幫你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使得你非常樂意在實際生活中予以引用來解決你的問題,這就是文化的價值,就是文化能夠入世的根本原因,也是文化能夠留得住的一股生命力
  • 《血戰鋼鋸嶺》,人性的光輝,靈魂深處不滅的信仰
    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背景,是很多人心中的傷痛,戰爭給他們帶來不可磨滅的記憶。因此影片的真實性取材,引起了觀眾對那個時代的思考。觀眾在對主人公戴斯蒙德表示崇高敬意的同時,也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同時開始反思戰爭所對人類帶來的傷害。第二,在情節的塑造上,突出故事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