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被「強退」合理嗎?

2021-01-09 東方財富網

近期,部分銀行公告表示,對部分理財產品實施強制性清退,引起了市場和投資者的關注。銀行這種行為合理嗎?未來是否會出現「強退潮」?

前不久,王女士收到銀行通知,她2018年購買的一款5年期理財產品要提前終止,「明明5年到期,現在兩年多一點兒就強制結束了。這款產品每年收益率能有6%,比現在的理財高多了。」

據了解,今年以來,不少投資者都和王女士一樣遭遇銀行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明明沒有到期,為何銀行要強制「早退」?銀行單方面「解約」合理嗎?

強監管、收益率倒掛是主因

事實上,銀行強制提前贖回部分理財產品並非最近才出現。

2019年11月,光大銀行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該行將於2019年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活期寶」餘額將轉回至投資者的籤約卡內。

同月,交行在官網上發布《關於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的公告》稱,為落實監管要求,將於2019年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並提前終止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協議。

今年5月20日,北京農商行在官網發布公告稱,根據資管新規及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要求,該行將於2020年5月20日提前終止「北京農商行『金鳳凰理財』穩健富榮金色時光天添鑫悅享人民幣理財產品」。

8月下旬,部分億聯銀行的儲戶收到銀行發來的調研通知,稱正在對靠檔計息的智能存款產品進行調研,擬在年底前對此類產品進行清退。相關產品此前的年化收益率高達5%以上。

根據各家銀行的說法,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正是為了遵守資管新規的要求,推進理財產品轉型進展。

「雖然『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理財淨值化正在加速推進,但不合規範的存量理財產品依然很大,銀行正在清理。此外,近期市場出現的理財成本收益倒掛也是銀行提前終止存量產品的原因之一。」有分析人士稱。

據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介紹,截至今年6月末,淨值型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13.2萬億元,同比增長67%,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53%。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認為,通過理財發行情況便可以看出,銀行早已經積極按監管要求採取多種手段逐步減少保本理財規模:一方面,保本理財的發行佔比不斷減少,從最初的30.3%降到9.6%;另一方面,整體的理財發行期限也在縮短,6個月以上理財的佔比從高峰時的29.8%降至19.4%,這是為了之後能夠順利在過渡期內自然到期做準備。然而,由於部分老產品受投資者接受度、監管審核等因素影響,難以發行新產品承接。提前清退一批不合規產品,也成為了推進理財產品轉型進展不得不進行的一步。

銀行單方面「解約」是「霸王條款」嗎?

「說好的五年到期,現在才過了兩年多就提前結束。銀行這不是單方面毀約嗎?」王女士表示。

對此,北京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桂林解釋稱,雖然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對投資者的收益會造成損失,但從合同約定來看,銀行由於法律法規或政策變化導致的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是合法合規的。當然,理財產品的強退極有可能引發投資者的不滿,進而對銀行聲譽產生影響。因此,銀行在提前終止存量產品的時候,最好避免集中處置,確保平穩有序退出。

「強退」預計不會大規模出現

明明研究團隊的研報認為,目前銀行都在響應資管新規要求加速壓降存量理財產品規模,因此理財產品提前「強退」可能還會發生,但應該不會成為普遍現象。

首先,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一年,穩定了金融機構的預期。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年底,銀行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存量老資產,並且給予金融機構更多時間培育長期的資金來源,提高發行新產品承接老資產的能力。

其次,以往發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中短期的,銀行可以等待其自行到期。對於1年期以內以及在過渡期結束前可以順利退出的產品,除非收益倒掛情況嚴重,否則銀行沒必要犧牲在投資者心中的形象來提前終止協議;最後,大量的提前贖回會給銀行在短期內帶來較為沉重的本息償還負擔,不利於銀行現金流的穩定。

「如果以後銀行理財產品都不提預期收益率,告訴客戶的都是淨值,那跟基金有什麼區別呢?」對於王女士的這個問題,有關人士認為,打破剛兌後的銀行理財在淨值化轉型過程中必將迎來基金、券商資管等有力競爭者。

明明研究團隊認為,告別了剛性兌付的傳統理財,面對淨值化的新產品,投資者也將改變以往的「儲戶思維」。隨著預期收益型產品減少,投資者會提高風險意識,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養成自負盈虧的心理準備,逐步接受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根據自身的風險接受程度,選擇相匹配的投資理財。

「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供給端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缺口,我們認為對於公募基金是一個重要機會。」明明研究團隊認為,考慮到近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逐步減少的同時,基金存量規模卻明顯攀升。這一方面是因為公募機構在淨值化產品線上有著更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歸功於公募機構更強大的投研基因和策略組合能力。程婕

(文章來源:城市金融報)

相關焦點

  • 你的理財產品被「強退」了嗎?2018年以來提前終止上千款產品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你的理財產品被「強退」了嗎?2018年以來提前終止上千款產品,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一位熱衷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小王目前對中證君抱怨,「我幾年前買的理財產品今年被銀行單方面提前終止了,這個產品比現在的理財收益率高太多,真是越想越氣。」據中證君了解,小王的情況不是個例。
  • 理財產品多種多樣,那麼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一起來分析
    摘要:科技的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理財。但是現在的理財方式和平臺有很多,例如度小滿理財、螞蟻財富等,這樣我們就有很多疑慮和擔心。疑問最多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我們先來看看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種類,按幣種可以分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按客戶獲取收益方式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每一款不同的理財產品銀行在推出時,都會對自己產品的特性給予介紹。我們要具體理財產品,做出相應的分析。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 你有購買理財產品嗎?理財產品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呢?
    摘要:現在使用理財產品的人很多,但是了解理財產品專業術語的卻很少,比如大家經常看到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一般購買理財產品的人都知道七日年化收益率是經常出現的一個名詞,可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呢,真正了解的人可能不多。七日年化收益率,一般常用於表示貨幣基金的收益情況,指最近7日的平均收益水平,進行年化以後所得出的數據。七日化年利率是把最近七天的收益率取平均值,從而推算出一年的收益率。
  • 國發創投;理財產品安全嗎,如何辨別靠譜平臺
    理財,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人通過合理的規劃自己的資金獲得了一些收益。那沒有加入到理財隊伍中的人會問了,理財產品安全嗎?其實,只要選好有資質、穩定的平臺,就比較有保證了,類似翼勳金融這種資質高有保障的平臺就很受青睞。
  • 支付寶理財產品可靠嗎?怎樣才能利益最大化
    支付寶是一個支付平臺,那麼支付寶理財產品可靠嗎?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平臺,一個是理財產品的走勢。支付寶APP上也會說明這些產品的風險。不過,在產品兌現歷史上,一般都是100%兌付,可以很多穩健理財產品的風險比較小。
  • 四川信託TOT產品爆雷 酒業130億信託理財還安全嗎?
    酒業130億信託理財還安全嗎?文/嶽治中2020年6月初,四川信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信)出現信託產品違約,引起眾多投資者現場維權,而這已經是今年內第二家大型信託企業爆雷。微酒記者注意到:在川信出現逾期兌付的信託產品中,安徽某名酒認購的「天府聚鑫3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赫然在列。
  • 普通人如何合理的理財投資,有哪些書可以學習閱讀?
    普通人,也就是指大多數人,這類人,一般來說,都沒有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缺乏專業的理財投資知識,而且,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專門研究理財投資。所以,對於普通人如何合理的投資理財,我有這麼幾點建議:第一,對自己進行專業的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專業人士,要想合理的投資理財,就必須進行專業的風向承受能力評估。
  • 700多款理財產品提前「解約終止」 購買銀行理財不妨貨比三家
    華聲在線10月25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潘顯璇 實習生 陳瑜玲)「現在想買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是越來越難了。」10月25日,長沙市民陳先生感慨,前不久他收到銀行發來的簡訊,早兩年他購買的一款年收益超過5%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了,而現在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4%以下。
  • 未來穩賺不賠的理財產品還存在嗎?
    中國銀保監會於2018年9月26日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資管新政),規定要求打破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資管新政後,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討論不絕於耳。不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人抱怨稱:咱們普通人,好不容易有個穩定的理財渠道,為何國家偏要打破剛性兌付呢?
  • 在支付寶和微信上購買的理財產品安全嗎
    要說網際網路上的理財之中,支付寶和微信上進行理財的人可以算是最為常見的了,那麼在支付寶或者是微信上購買的理財產品安全嗎?在這裡我們要了解到支付寶是螞蟻金服的產品,而微信理財則是騰訊的產品。其實這兩款APP都只是理財產品的代銷機構,它們並不會對理財產品投資的安全性、收益性做出任何的背書的,從理論上來看,不管是在支付寶還是微信上購買的理財產品,和其他渠道上購買的理財產品,其實也並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
  • 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將迎新規
    理財子公司銷售辦法在路上 12月25日,銀保監會就《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辦法》加強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機構和行為監管規範,釐清理財子公司、代理銷售機構和投資者等各方的關係和責任,適應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後理財產品銷售法律關係變化的需要,有助於進一步完善銀行理財子公司制度規則體系,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推動理財子公司和理財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 銀行理財產品浮虧後還能買嗎?四招乾貨告訴你銀行理財如何購買?
    銀行理財還能購買嗎?這是很多人最近非常大的疑惑。因為銀行理財也出現浮虧了,讓一些人質疑:地球上還有能信的事兒嗎?銀行理財,怎麼買才不虧錢? 對於銀行理財,實際上一個特別讓人歡喜讓你憂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告訴你如何理財?
  • 你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安全嗎?
    前兩天有朋友留言,自己回老家過年,聽說隔壁鄰居老王多年省吃儉用,存了30萬給自己養老,放哪都覺得不安全,最後千選萬選,買了某銀行客戶經理推薦的理財產品,結果被騙了。銀行理財不都是很安全的麼,為啥還會被騙?
  • 理財平臺眾多,百度理財安全嗎?
    摘要:現在的年輕人都普遍具有理財意識,那麼如何去選擇安全可靠的理財平臺也至關重要,那麼百度理財(已更名為度小滿理財)安全嗎?百度理財(已更名為度小滿理財)安全嗎?度小滿理財即原百度理財。2018年4月,百度金融完成拆分融資協議籤署,啟用全新品牌度小滿金融,百度理財品牌升級為度小滿理財。百度理財(已更名為度小滿理財)是度小滿金融旗下專業化理財平臺,為投資者提供銀行存款產品、養老保障產品、公募基金、券商資管計劃等多元化理財產品。不管是理財新手還是有豐富經驗的理財元老,都可以在度小滿理財平臺上找到合適的理財產品。百度理財(已更名為度小滿理財)安全嗎?
  • 菏澤一市民花10萬「定購房源」卻變成「買理財」!想退?開發商:扣2萬!
    鐵投·榮華府(柴莊榮華小區)定購協議書買房變成了買理財產品?張先生很是不解,「我們都是普通職工,存點錢買房子就是想儘快交房入住,如今買房變成了買理財產品,想退掉這10萬元定金還要扣2萬元,覺得很不合理。」張先生和朋友對記者說。「另外,現在因為理財投資發生的糾紛不在少數,資金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也是我們關心的焦點。」
  • 安全、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成年終獎理財首選!但這些風險要注意
    辛勤工作一年,小夥伴們的年終獎到帳了嗎?打算怎麼花?微博上,領到年終獎的小夥伴興致衝衝,紛紛把想做的事分享出來。#拿到年終獎要做的第一件事#話題閱讀量一度達4461.5萬,討論量高達1.4萬。在用戶創建的投票窗口,有6144人參與投票,其中2539人選擇將年終獎先存起來進行理財,在四大選項排票第一。在另一個「你準備怎麼用年終獎?」的投票中,購買理財同樣排第一。
  • 銀行理財真的安全嗎?2020年教你這樣選產品!
    ,但是讓你「省心又省力」的銀行又真的安全嗎?鮵雀嚾靦鷊踡濢會魴膚蘁雂蠤蝡兕矁臦像俈銡妵賟垊瞤眰菮爠濇剦恎鍨倊猚囘蹺瘧籲罸求踨亗糟嵾顄熗匱葑膌旯遻為什麼銀行理財也會「暴雷」?想弄清這個問題,大家就要明白自營和代售,說白了銀行和京東賣貨一樣,有自家發行的理財產品,也會代銷其他家的理財產品,如基金、信託、保險等。
  • 支付寶和微信中的理財產品安全嗎?
    支付寶是螞蟻金服的產品,微信理財是騰訊的產品,其實這兩個APP都僅僅是理財產品的代銷機構,他們並不對理財產品投資的安全性、收益率做任何背書,理論上來說,從支付寶和微信上購買理財產品,和在其他渠道上購買理財產品,並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
  • P2P、信託頻頻爆雷,銀行的理財產品就一定安全嗎?
    在銀行存款時,許多人也難免遇到被推薦購買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看起來穩定且收益高,能跑贏通貨膨脹,讓自己的錢不至於貶值,誘惑力非常大。那麼,銀行推薦的產品就一定靠譜嗎?答案是,還真不一定。首先,在收益率上可能存在波動。
  • 如果不開學,大學生的住宿費該不該退?網友:不退,這合理嗎
    那麼,如果不開學,大學生的住宿費該不該退呢?這也是很多大學生最近比較關心的話題。近日,包括寧夏、陝西、四川、河北、浙江等省份在內的地區已經對外發布相關公告,明確住宿費不得跨學年或學期預收,未住宿不得提前收取住宿費。當然因收費標準等的不同,各地退費方案也略有不同,陝西省教育廳在《通知》中要求,「已按學年或學期收取的住宿費,學校應根據學生實際住宿時間,科學計算,合理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