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銀行公告表示,對部分理財產品實施強制性清退,引起了市場和投資者的關注。銀行這種行為合理嗎?未來是否會出現「強退潮」?
前不久,王女士收到銀行通知,她2018年購買的一款5年期理財產品要提前終止,「明明5年到期,現在兩年多一點兒就強制結束了。這款產品每年收益率能有6%,比現在的理財高多了。」
據了解,今年以來,不少投資者都和王女士一樣遭遇銀行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明明沒有到期,為何銀行要強制「早退」?銀行單方面「解約」合理嗎?
強監管、收益率倒掛是主因
事實上,銀行強制提前贖回部分理財產品並非最近才出現。
2019年11月,光大銀行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該行將於2019年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活期寶」餘額將轉回至投資者的籤約卡內。
同月,交行在官網上發布《關於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的公告》稱,為落實監管要求,將於2019年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並提前終止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協議。
今年5月20日,北京農商行在官網發布公告稱,根據資管新規及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要求,該行將於2020年5月20日提前終止「北京農商行『金鳳凰理財』穩健富榮金色時光天添鑫悅享人民幣理財產品」。
8月下旬,部分億聯銀行的儲戶收到銀行發來的調研通知,稱正在對靠檔計息的智能存款產品進行調研,擬在年底前對此類產品進行清退。相關產品此前的年化收益率高達5%以上。
根據各家銀行的說法,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正是為了遵守資管新規的要求,推進理財產品轉型進展。
「雖然『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理財淨值化正在加速推進,但不合規範的存量理財產品依然很大,銀行正在清理。此外,近期市場出現的理財成本收益倒掛也是銀行提前終止存量產品的原因之一。」有分析人士稱。
據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介紹,截至今年6月末,淨值型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13.2萬億元,同比增長67%,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53%。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認為,通過理財發行情況便可以看出,銀行早已經積極按監管要求採取多種手段逐步減少保本理財規模:一方面,保本理財的發行佔比不斷減少,從最初的30.3%降到9.6%;另一方面,整體的理財發行期限也在縮短,6個月以上理財的佔比從高峰時的29.8%降至19.4%,這是為了之後能夠順利在過渡期內自然到期做準備。然而,由於部分老產品受投資者接受度、監管審核等因素影響,難以發行新產品承接。提前清退一批不合規產品,也成為了推進理財產品轉型進展不得不進行的一步。
銀行單方面「解約」是「霸王條款」嗎?
「說好的五年到期,現在才過了兩年多就提前結束。銀行這不是單方面毀約嗎?」王女士表示。
對此,北京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桂林解釋稱,雖然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對投資者的收益會造成損失,但從合同約定來看,銀行由於法律法規或政策變化導致的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是合法合規的。當然,理財產品的強退極有可能引發投資者的不滿,進而對銀行聲譽產生影響。因此,銀行在提前終止存量產品的時候,最好避免集中處置,確保平穩有序退出。
「強退」預計不會大規模出現
明明研究團隊的研報認為,目前銀行都在響應資管新規要求加速壓降存量理財產品規模,因此理財產品提前「強退」可能還會發生,但應該不會成為普遍現象。
首先,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一年,穩定了金融機構的預期。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年底,銀行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存量老資產,並且給予金融機構更多時間培育長期的資金來源,提高發行新產品承接老資產的能力。
其次,以往發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中短期的,銀行可以等待其自行到期。對於1年期以內以及在過渡期結束前可以順利退出的產品,除非收益倒掛情況嚴重,否則銀行沒必要犧牲在投資者心中的形象來提前終止協議;最後,大量的提前贖回會給銀行在短期內帶來較為沉重的本息償還負擔,不利於銀行現金流的穩定。
「如果以後銀行理財產品都不提預期收益率,告訴客戶的都是淨值,那跟基金有什麼區別呢?」對於王女士的這個問題,有關人士認為,打破剛兌後的銀行理財在淨值化轉型過程中必將迎來基金、券商資管等有力競爭者。
明明研究團隊認為,告別了剛性兌付的傳統理財,面對淨值化的新產品,投資者也將改變以往的「儲戶思維」。隨著預期收益型產品減少,投資者會提高風險意識,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養成自負盈虧的心理準備,逐步接受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根據自身的風險接受程度,選擇相匹配的投資理財。
「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供給端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缺口,我們認為對於公募基金是一個重要機會。」明明研究團隊認為,考慮到近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逐步減少的同時,基金存量規模卻明顯攀升。這一方面是因為公募機構在淨值化產品線上有著更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歸功於公募機構更強大的投研基因和策略組合能力。程婕
(文章來源:城市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