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日出·印象
展期:2020.9.17-2021.1.3
地點: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
現如今,法國印象派巨匠克勞德·莫奈創作於1872年的傳世經典《日出·印象》正在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1號藝術博物館展出。
毫無疑問,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顯然能夠讀懂莫奈《日出·印象》那朦朧之美。可當時光倒回近150年,畫作的顛覆性視覺衝擊可謂震驚畫壇。要知道,享譽世界的法國「印象派」便是因這幅作品而命名——這還要拜《喧譁》周刊的記者路易·勒魯瓦在參觀完1874年首次印象派大展發表的一篇冷嘲熱諷的評論所賜。
在當時崇尚寫實風景的主流審美眼中,《日出·印象》可謂「大逆不道」,但卻不是一拍腦門憑空而來的。縱觀西方風景畫幾百年的發展史,我們今天完全可以斷言:莫奈是站在多位風景畫巨匠的肩膀上,才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歷史節點創作完成了這幅劃時代的「印象派名片」。
從透納到莫奈
1870年9月,普法戰爭的爆發讓莫奈攜家人逃往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不列顛。在倫敦的幾個月讓他有機會接觸到了J.M.W.透納和約翰·康斯坦布這兩位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畫家」的風景畫作品。其中,正值而立之年的莫奈對透納的畫作印象尤為深刻。碰巧,透納畢生大部分作品均根據「透納遺囑」被英政府劃撥給了倫敦國家美術館作為永久收藏並陳列,莫奈因此得以在短暫的旅居時光中欣賞到了大量透納真跡。
當我們將後者的代表作——於2005年被英國民眾選為「國家最受歡迎畫作」的《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與莫奈的《日出·印象》對比,能夠明顯看到畫面構圖和日光灑在海面倒影的相似性。此外,透納另一幅晚期名作《雨,蒸氣,速度——大西部鐵路》描繪火車在蒸汽中高速行駛的朦朧感也顯然被莫奈所借鑑,只不過他將場景換成了勒哈弗爾港的清晨薄霧。對於藝術家而言,突破創新往往面對的不是讚許,而是爭議。透納晚期那些極其抽象的風景畫在他生活的年代便備受嘲諷,很多藝術評論家毫不留情地認為他瘋了。然而他超前的表現手法卻給予了莫奈靈感上的啟發。
事實上,莫奈逗留倫敦的數月恰好趕上了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空氣最為汙染的階段,他也因此留下了數幅記錄霧霾中的泰晤士河畔、西敏寺和國會大廈的畫作。
從洛蘭到透納
終生未婚的透納在其遺囑中不僅明確要求全部畫作及手稿捐獻國家,還特別要求早期代表作《狄多建立迦太基》必須永遠懸掛在國家美術館收藏的十七世紀法國風景畫家克勞德·洛蘭名作《希巴女王的出航》旁邊。其用意有二:首先,洛蘭是他畢生的偶像,能將作品陳列在崇敬的畫家身邊代表著一種榮耀;其次,他還想通過此舉向世人宣告:他的畫並不遜於偶像,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時至今日,當我們漫步於倫敦國家美術館時,兩幅名作仍舊「比鄰而居」。
之所以談到洛蘭,源於透納的作品吸收了這位巴洛克理想風景畫先驅畫中的兩個重要元素:即在海景畫中以太陽作為核心光源,以及焦點透視構圖在風景畫中的應用。這兩點均可在上述提到的二人相鄰的畫作中尋根溯源。雖同為法國老鄉,洛蘭的創作手法在莫奈活躍的十九世紀中葉卻已過時。但當我們將洛蘭《希巴女王的出航》、透納《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和莫奈《日出·印象》的圖像放在一起欣賞時,傳承的軌跡一目了然。臨終前的透納留下了「太陽是上帝」這句著名的遺言,而《日出·印象》中那火紅的太陽、用寥寥數筆留在水面上的倒影,以及居中向遠方延伸的河道,分明記錄下莫奈對洛蘭的遺產和透納遺言的參透。
從瓜爾迪到透納
從克勞德·洛蘭到早期的透納,西方這二百年間的主流風景畫大都清晰而具象。那麼透納是如何從早期洛蘭式的理想化風景過渡到晚年朦朧抽象的表現手法呢?除了主觀創作理解上的發展,在技法上的轉變也頗為重要。在此,活躍於十八世紀威尼斯的義大利畫家弗朗切斯科·瓜爾迪便是透納實現風格驟變的橋梁。
得益於在十七至十八世紀席捲歐洲的「壯遊」(Grand Tour)風潮,風景如畫的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當仁不讓地成為那些年輕貴族和知識分子最受歡迎的打卡地。隨著旅行紀念品業的興起,能夠如實呈現水城風貌的「城景畫」也應運而生。在攝影技術尚未誕生的十八世紀,「城景畫」不僅為「壯遊」的歐洲貴族們提供了旅行中最恰當的紀念品,還成為了歐洲名城風光絕佳的傳播渠道。最能代表這一被稱為「透視風景畫派」的大師包括卡納萊託和貝納爾多·貝洛託叔侄,以及弗朗切斯科·瓜爾迪。
相比較卡納萊託叔侄通過精準的透視、嚴謹的布局和一絲不苟的建築細節所展現出的水城,瓜爾迪鍾愛具有豐富雲層色彩關係的黃昏、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隨風搖曳的船帆,並能夠巧妙捕捉到水城在光、霧、水氣和建築物渾然一體後所呈現出變幻莫測的朦朧景象。他存世的多幅相同視角的《威尼斯:聖馬焦雷教堂和朱代卡島》便清晰地呈現了上述特點。
他在卡納萊託的具象畫風基礎上做了減法:用獨創的「觸點法」短筆觸輕點出船隻和岸上的人物動態,並利用光影虛化瀰漫在水汽中的建築細節,讓畫面更鮮活且更具煙火氣;加之對空中雲層的快速塗抹,成功地賦予沐浴在海風中的水城威尼斯以動感與活力。
這種將建築和船隻通過空氣透視虛化的海景畫表現手法對透納影響巨大,遊歷完威尼斯的他在借鑑瓜爾迪畫風的基礎上完成了一批如夢如幻的水城風光。而待到十九世紀末期,莫奈也追隨透納的腳步前往威尼斯,並留有多幅筆觸更為粗獷,適合遠觀而不便近看的水城風光。他在《日出·印象》前景用區區數筆勾勒出的船隻輪廓,並用抽象的表達方式力圖強調氛圍而非描摹自然。不得不說,瓜爾迪在比他早兩個世紀所繪製的那些威尼斯海景早已預示到了這一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日出·印象》的誕生並不是莫奈偶然間的靈光乍現,而是西方風景畫在300餘年歷史中傳承和發展的必然產物。從巴洛克時期洛蘭具有古典主義情懷的理想化風景,到洛可可時期瓜爾迪獨創的「觸點法」,再到浪漫主義時期透納從具象到抽象的視覺「革命」,上述幾位風景畫巨匠畢生的藝術精華最終在莫奈的《日出·印象》中實現了「進化」。結合十九世紀中葉可攜式畫架和管狀顏料的誕生讓室外對景作畫成為可能,客觀條件的完善進一步促成了印象派的「自立門戶」。
平心而論,《日出·印象》在西方藝術史中的地位更多得益於享譽世界的印象派因它而命名,畢竟真正具有劃時代開創意義的抽象表現方式始於透納。然而,這幅名作依舊被視為經典,因為它的誕生乃是西方風景畫傳承與發展的結晶,而不是隨心所欲的塗抹。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