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因素所致,在運動中尤為多見。骨折損傷有時難以預防,但只要及時處理治療,損傷修復問題不大。骨折的癒合有階段性之分,不同階段的治療以及護理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那麼骨折癒合主要分為哪幾個階段呢?又該如何進行階段性的護理呢?
骨折癒合分哪幾個階段?
骨折癒合主要分為四個時期,分別為血腫機化期、骨痂形成期、骨性癒合期、骨折改造塑形期
一、血腫機化期
骨折剛發時,骨膜、骨質、骨髓等組織會損傷或斷裂,累及骨骼周圍的小血管,進而導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循環紊亂,引發血腫、疼痛。因而在骨折剛發期,局部出血情況嚴峻。傷後4-5小時左右,骨折部位的血液會開始逐漸凝固,形成含有網狀纖維素的血凝塊。之後血腫會刺激患處,促進損傷毛細血管、吞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等的再生,這些再生物會從各個方向入侵血凝塊以及壞死組織,形成肉芽組織,再進一步轉化為纖維組織,連接骨折斷端,這即為血腫機化期。
二、骨痂形成期
骨痂即骨表面的一層骨膜,對促進骨的生長以及再生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般骨折後1周,骨膜內的成骨細胞即會開始大量分裂增生,形成新生骨,並促進纖維組織的形成,連接骨斷端處。4-6周後大致能完成。
三、骨性癒合期
骨折後約8-12周為骨性癒合期,該時期內骨痂內的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骨折間隙的橋梁骨痂會完全骨化。而在X射線影像上則表現為骨折線的消失、骨閘密度的增加,骨痂充填髓腔,且骨痂與皮質的界限也逐漸模糊,這即為骨性癒合期的表現。
四、骨折改造塑形期
骨折改造塑形期是骨折癒合的最後階段,該時期是骨形態、結構恢復的關鍵時期,主要通過成骨和破骨過程來進行塑形,使其恢復原態以及原有功能。
骨折癒合主要分為四期,不同時期損傷情況不同,治療方式以及護理方法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在治療上,病患最好以分期治療以及分段護理為宜,更能促進損傷修復,縮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