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昭通古稱「朱提•烏蒙」,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交匯地,區域文化重地。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古南絲綢之路」促進了昭通的繁榮與輝煌,是雲南連接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門戶,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
昭通的陸路交通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在秦統一中國後,為了更好地實現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拆毀了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路障、城塹等,大力發展車馬驛道,形成了以鹹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陸路車馬交通網。據說到唐代時,我國的陸路交通幹線已經達到了五萬華裡,其中就有朱提(昭通)上千裡的「五尺道」。
交通,是對外開放、物質交流的重要基礎。隨著交通運輸工具的深刻變革,昭通深山峽谷、溝壑縱橫、生態脆弱等地貌特徵,決定了昭通交通建設對投資和技術的要求極高,多重因素疊加,特別是全省交通戰略轉移,昭通漸漸從開放的「前沿」走向了「末梢」。
交通史,是人類歷史總進程中的一個關鍵方面。在歷史發展的每一階段,幾乎都可以看到交通進步的軌跡。交通條件決定著歷史上的政治版圖、文化圈規模、經濟興旺,也影響著各個經濟圈相互之間的聯繫。古代的政治統治、文化傳播、經濟繁榮與交通狀況是分不開的,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有賴於交通。因此,社會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處處與交通密切相關。
2010年冬天,居處烏蒙深山的一家兩弟兄辛辛苦苦養了四頭大肥豬,準備殺兩頭過年,買兩頭掙點錢,通過行動電話方便的聯繫上了在鄉上收豬的老闆,由於公路不通,老闆請他們把豬抬到20裡外的鄉上來才收,於是兩弟兄請了幾個親戚幫著抬豬,還沒有抬出五裡地,已經腳上起泡、肩上脫皮,筋疲力竭了,加上豬又不聽話,板得很,一頭豬板下了萬丈懸崖,實在無賴,兩弟兄只好把剩下的一頭豬抬回家。這個故事生動的體現的烏蒙山區交通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2015年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交通先行」為主體的「六大戰略」,這是最接地氣、符合昭通實際的時代強音!縱觀世界發展史,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首先就是交通。我是一個經常行走於深山峽谷、鄉落村寨的人,當然新冠肺炎前也經常去美國,太知道交通建設是一切發展的「前置」條件,影響深遠。特別是像雲南這樣民族地區眾多的省份,如果不確定「交通先行」的發展戰略,那完成黨中央確定的2035年全國實現「現代化」將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經過「十三五」艱苦卓絕的拼搏努力,昭通出川入滇、進渝奔黔全部實現了高速公路化。昭通從「古南絲綢之路」到「滇川黔渝區域綜合交通樞紐」,涅槃重生、捷報頻傳、喜事不斷。『十三五』規劃新建的12條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建設並有多條高速已經建成通車發揮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十三五」昭通為跨越發展積蓄了強大的能量,特別是綜合交通改善顯著,打通了制約昭通發展的瓶頸,「十四五」昭通就從打基礎、補短板,轉變成為大發展、謀跨越的新階段。
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網絡,見證著烏蒙大地的發展變遷,縮短著昭通與外界的時空距離,書寫著全市上下各級領導幹部和各族群眾,為實現「昭明通達」而努力奮鬥的初心和使命。
興交通,圓昭明通達夢。高速、高鐵和新機場建成後,屆時將形成市內「2小時交通圈」、毗鄰州市「3小時交通圈」、滇川黔渝省會城市「4小時交通圈」和「1小時高鐵圈」,全市600多萬昭通人民「天塹變通途」的時代夢終將實現。
看今昭:昭明烏蒙通天下,四通八達夢成真。大動脈引領大發展,「交通先行」跑出「昭通速度」。六百萬昭通人民有理由相信,再通過「十四五」的努力,「綜合交通」全面建成,昭通將邁入世界現代化交通體系的先進行列!
·作者簡介·
宋大明:著名策劃人、攝影家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10年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傈僳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西部智庫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文化顧問、雲南民族大學傈僳學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雲南傈僳文化傳承(研究)院副院長、昭通學院地理科學與旅遊學院特聘教授,至今已在海內外發表展出攝影圖片萬餘幅。
往期精選
▶
影像 | 郭家龍:朱提文化公園的詩韻美▶
影像 | 王雲傑:一個苗寨的鄉愁▶
影像 | 宋大明:森林休憩聖地銅鑼壩▶
影像 | 夏廷安:金沙江畔彝族同胞的傳統婚俗▶影像丨楊興:秋城·暖陽
▶
影像 | 鄭遠見:秋天染過的漁洞水庫▶
影像丨張廣玉:黃泥灣的百年跨越▶
影像 | 王雲傑:銀裝素裹銅鑼壩來源丨@昭通日報 微信(ID:ztrbwx)
審核丨呂翼
特約編輯丨張廣玉
責任編輯丨董超
原標題:《影像 | 宋大明:昭通的交通蝶變》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