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這裡是糖寶。
今天要帶大家看的是中國教育在線出品的《2020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
報告從考研報名人數、報考結構、學碩專碩比例、推免比例、就業等方面分析了2020年的研究生報考數據。
對於21和22考研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下面就一起來康康吧~(今天的圖會特!別!多!)
01
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持續增長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報名人數增幅達21.85%。繼2019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高漲之後,2020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再次打破紀錄,達到341萬人,較2019年增長17.59%。
同時,全國各省研究生報名人數也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
2020年,42.5萬考生報考北京市碩士招生單位,較去年增幅達到11%,在全國考研報名人數中約佔12.5%。
據統計,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17個在京招生單位報考人數過萬人。
02
往屆生比例不斷增加
由於就業壓力增大,以及非全日制招生制度逐漸完善,考研報名人數中往屆生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
從2016年到2020年,遼寧省考研人數中往屆生比例從34.5%上升到41.8%。
往屆生,尤其是二戰的同學往往具有更大的優勢。這一點,我們之前的推文中也提過的。
03
棄考率居高不下
考研人數持續增長的同時,碩士研究生考試的棄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廣東省2019年碩士研究生考試中,應考人數約14萬人,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約12.4萬人,棄考率達到約11%。
遼寧省2019年碩士研究生考試應考人數為109539人,實際參加考試為97365人,缺考人數為12174人,棄考率約11%。
在碩士研究生報考熱度居高不下的同時,不少地區及高校考研棄考率超過10%以上。
這一現象說明,一些報考者只是把考研作為選項之一,當找到合適的工作或沒有準備好,便會選擇放棄考研。
此外在職備考的考生也容易在工作和學習的雙重壓力下放棄考試。
馬上就要到了一年一度的考研放棄季了,所以看到這篇推文的小夥伴別急,穩住,我們能贏。
04
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繼續增長,但學科差異明顯
「雙一流」啟動後,高校發展進入新的競爭階段,研究生群體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力量,招生培養規模顯著增長。
北京理工大學2019年計劃招生人數較2018年4000人,增加了300人。在2020年,招生人數再次上漲200人,達到4500人
但是每個學科之間的增幅則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2008年至2018年的數據顯示,工學在各學科門類中招生人數佔比最高,在2018年佔比達34.29%。
其次則是管理學,所佔比例在2018年上升至16.01%。
從變化趨勢來看,工學、醫學、藝術學招生人數佔比變化不大。
佔比下降的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理學、軍事學。
教育學佔比從2008年的3.83%增至2018年的7.65%,增加了近一倍。
農學、管理學招生人數佔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05
推免生數量逐年增高,佔比下降
推薦免試是近年研究生招生中最成功的一種招生模式,受到廣大高校與研究生導師的認可,也成為「雙一流」學校重要的招生途徑之一,推免生人數不斷上漲,但佔比總體都在教育部要求的50%之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到2020年接收的推免生人數不斷增加。2015年接收的推免生人數為1572人,2020年上升為2190人,2020年推免生錄取人數較2015年增加了618人。
2020年,推免生招生計劃人數呈上升趨勢,部分「雙一流」高校推免生在招生計劃中佔比卻在減少。
從圖中可以看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2020年招生計劃推免生佔比較2019年都有較為明顯的下降。
但在高校內部,不同專業推免生佔比不同,部分高校專業招收的研究生大部分來自於推免。
2020年,北京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理論物理、高等教育學、統計學、企業管理等專業只招收推免生,推免比例達到100%。
小夥伴們可千萬別把推免想的這麼簡單。
在2017年8月之後,具有推免資格的院校一共有366所,相比雙一流的137所,可以說是很多了。
但是在有推免資格的366所高校中,所獲得的推免名額差異較大,一般著名高校比例較高,普通高校則較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推免率超過了35%;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推免率也較高,均超過了25%;而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師範大學等高校推免率則明顯低於這些「雙一流」高校。
除此之外呢,推免不僅需要所在高校具有推薦免試資格,還需要考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表現。
在名校的推免生源中,學校層次也會成為錄取重要因素。
中國科學院大學2020年共接收推薦免試碩士生約3524名,其中有2700多名本科來自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佔比達到77%。
清華、北大的推薦免試研究生中,更有95%以上都是來自「雙一流」高校。
06
考生報考更青睞社科類專業 但就業不及預期
在就業壓力的刺激下,考生盲目追求熱門專業,使得社科類專業的報考人數遠多於工科類專業。
在高校的報考熱門專業中,社科類專業常常佔據前列眾多席位,而工科類專業寥寥無幾。
暨南大學2019年報考熱度最高的前十專業中,金融專業的報名人數最多,達到1290人。
新聞與傳播、計算機技術、工商管理、會計等專業仍然榜上有名。只有計算機技術是工科類專業。
南開大學2019年各院系碩士報錄比中,金融學院報錄比14.1:1,法學院報錄比為12.7:1,經濟學院報錄比10:1。
而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報錄比6:1,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報錄比4.1:1,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報錄比3.5:1。
大連理工大學是以工科見長的學校,社科類專業相對薄弱,但仍然出現了類似現象。
2019年各院系碩士報錄比中,建設工程學部3.3:1,運載工程與力學學部報錄比2.8:1,能源與動力學院報錄比2.6:1,相比之下社科類學院報錄比更高,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7.3:1,外國語學院6.2:1,管理與經濟學部5.3:1。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管理類、法學類等社科類專業的報考熱度遠高於工科類專業。
社科類專業的報考人數增長,報名錄取比例也隨之拉高,體現了考生報考專業的較強趨同性,喜歡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
導致的直接差異就是分數線的差異。
從2015年至2019年,社科類專業分數線全部上漲了5分至25分不等,其中歷史學上漲了25分。
工學分數線從2015年起逐年下降,2019年雖然相較有所增長,但整體看近五年間下降了10分。
但是社科類專業就業率均低於工科類。
四川大學2018屆畢業生中,化學工程學院、製造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築與環境學院等本科及碩士就業率大多都將近99%,報考熱度較高的經濟學院、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等本科及碩士就業率雖然都達到95%以上,但整體看仍與工科類學院有所差距,其中法學院就業率明顯不如其他工科類學院,本科及碩士就業率都在90%以下。
近年來社科類專業報考熱度穩增不降,與本科階段社科類專業就業情況不及預期相關,但無論是本科階段或者是研究生階段,在就業率還是畢業薪資方面,工科類畢業生都高於社科類。
目前考生讀研很大程度上還是與就業動機相關,在選擇專業方面還需要理性,避免盲目追求好混的專業。
07
專碩招生規模趕超學術型
2009年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人數在碩士招生總人數中佔比僅15.9%,其後在2017年實現首次超過學碩招生人數,到2018年專碩招生人數佔比達到近58%,專碩招生規模正逐年增長,已經超過學術型碩士,佔到了我國碩士研究生群體的一半以上。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佔比達到60%左右」。專碩招生規模的增長,符合當前我國對研究生培養結構布局,滿足我國經濟發展需求。
參考往年專業學位碩士招生規模,工程專業學位在招生規模中佔比最高,其次是工商管理,第三是臨床醫學,此外,教育、公共管理、法律、會計等熱門專業學位均榜上有名。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設置以來,為社會培養輸送了大量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式工程技術人才,服務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08
非全日制多數高校未完成招生計劃 但政策逐漸開放
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專業招生計劃,部分專業存在無人報考、無人上線、考生不願調劑到非全等問題。從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數據看,生源短缺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從2019年北京郵電大學部分非全日制專業錄取情況來看,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研究院)、電子與通信工程(電子工程學院)等專業均無人上線,公共管理、軟體工程專業錄取人數遠高於上線人數。
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卻呈現縮減趨勢。
從部分高校2019、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計劃來看,華中科技大學在兩年裡縮減幅度較大,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計劃數較2019年減少了1000人。
山東大學、湖南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非全日制計劃招生數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不同專業的招生熱度呈現出明顯差異。管理類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規模較大、報考人數較多,而工科類非全日制雖然開設專業數量較多,對考生的吸引力仍遠低於管理類。
在南京大學2019年部分非全日制招生專業中,工商管理、會計、公共管理等專業均超額完成招生計劃;而工科類專業如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軟體工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等專業錄取人數遠低於招生計劃數。其中光學工程、材料工程招生人數為零。
教育部就規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其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但由於大部分招生單位對於非全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都還在摸索中,加上社會對在職研究生的以往的認知,依然有很多企業和單位認為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不如全日制。並且,根據調查,造成非全日制招生缺額的主要原因也是考生擔心非全日制學歷不被社會認可。
但隨著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逐漸成熟,招生單位也在逐漸提高對非全日制的認可,在招聘過程中放寬相應要求。
今天的趨勢解讀就到這裡了。
我們面臨的形勢還是很嚴峻的~
要繼續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