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臺嶺:長沙最陡峭街巷,有條「花道」

2020-12-23 瀟湘晨報

進入「有機更新」後的長沙市天心區熙臺嶺,上坡下坡都涼風陣陣,輕鬆又愜意。

這個連通白沙古井和天心閣之間的老地方,夾在兩大長沙歷史名勝之間,常常被人忽略。如今,沿著拓寬的巷道走進熙臺嶺,曾經密不透風的街巷,挨挨擠擠的老房子,終於有了改觀。小巷的歷史記憶也漸漸甦醒,熙臺嶺不再是個「小透明」,老街有了新事,魂魄還在。 

不停地上坡、下坡、拐彎

9月初,從白沙古井過白沙路進入熙臺嶺,剛入白沙街就面臨三個選擇。往左是下坡的白沙街,往右是上坡的天心遊路,中間是熙臺嶺巷,它們都可以通往天心閣,最終我們選擇了中間那一條——熙臺嶺巷。萬萬沒想到,在這條只有700米的巷道裡,上坡、下坡、平路、拐彎皆體驗了一番。

穿行在熙臺嶺巷,提著大桶小桶去打白沙井水的人絡繹不絕。小巷裡熙熙攘攘的生活照舊,對熙臺嶺地名的由來津津樂道。民國時期,有個戲班子曾經在熙臺嶺搭建戲臺唱戲,周邊居民時常駐足停留。加上這裡曾是天心閣下的一個高地,久而久之,人們將該地稱為「戲臺嶺」。這裡緊挨著白沙古井,謀生計的挑夫們在這一帶挑水、挑黃泥巴叫賣,每天人來人往,因此,「戲臺嶺」慢慢衍變成「熙臺嶺」,此後一直沿用下來。

2018年7月,天心區城南路街道啟動了對熙臺嶺巷以「戲臺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改造,在熙臺嶺巷29號沿線和興隆庵口突出「戲臺文化」主題牆繪,並對熙臺嶺巷18號、席草田1號圍牆製作明清風格建築修繕。走上這條背街小巷,葡萄藤蔓覆蓋的牆壁上多了很多標識,為這個「老地方」增添了很多知識點。我們最先看到的是興隆庵巷,這裡曾是興隆庵的舊址,舊時稱興隆巷,太平軍攻打長沙時,興隆庵被毀,這條巷子也漸漸被人遺忘。進入興隆庵巷,它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巷子,而是居民樓下人們停車、過路的小空間,再往前就無路可走了。折回來繼續沿熙臺嶺巷爬坡到坡頂,就能看到那面「戲臺文化」為主題的手繪牆。牆繪上長沙的戲臺文化、茶文化、老街小巷的生活栩栩如生。在這些手繪場景裡,還不時摻雜一些長沙俗語、童謠,更加突出了長沙味兒。在手繪牆和兩旁老居民樓的相互映襯下,這條平淡無奇的小巷多了些歷史的厚重感。

席草田巷跟熙臺嶺巷相接,曲曲折折通往天心遊路。這條隱秘的巷子以前很少有外人涉足,有機更新後,常有遊人慕名前去。很多人被「席草田」的名字吸引。席草田是長沙老地名,它原是長沙城南外的郊野,因生長大片席草而聞名。從熙臺嶺轉入席草田巷,再到天心遊路,沿途同樣要一路爬坡。中間平坦處,一棟年代感很強的紅磚房與我們不期而遇。這棟老房子佔地面積很大,設計感很強,雖然歷經滄桑,但外牆的紅磚顏色依然鮮豔。它在一棟棟水泥外牆包裹的房子中遺世獨立。老房子裡住了二十多戶人家,但沒人知曉這棟房子的建造時間,更沒人知道它曾經的主人是誰。「大古道巷那邊也有這樣的房子,我們猜它應該跟那些房子的年代一樣。」住在紅磚房裡的劉女士說,這裡的租戶大多都從事環衛工作。這棟房子正在修繕,房前的泡桐樹邊堆滿建築物料,原先的大桃樹已經砍掉,闢出了大空間。原先被大樹遮蔽的老房子變得明亮起來,這些空間大概也會改造成居民休閒娛樂的場地。

從席草田巷爬上天心遊路,需要喘口氣。這是熙臺嶺制高點上的巷子,連通天心閣和白沙古井,是條頗有名氣的小巷。1933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曾規劃將妙高峰歸入天心閣風景區,擬修建從天心閣至妙高峰的遊覽道路,天心遊路就是其中的一段遊路。從天心閣經天心遊路到白沙古井,再到燕子嶺,經天鵝遊路再到妙高峰。如今遊長沙,若選擇這條遊覽路線依然可行。

從席草田巷另一條岔道上坡到天心街,可在巷道裡看天心閣。從高樓之間的視角看天心閣,天心閣顯得更加偉岸。在這個制高點上,有一面書法牆,跟天心閣的歷史文化遙相呼應。轉入天心街,同樣是條有坡度的小巷,它因離天心閣最近而得名天心街。天心街跟裡仁坡以熙臺嶺為界,就在臨界點不遠處,又有一處歷史記憶點——「蔡忠烈公墓石」。這是明末長沙推官蔡道憲的墓。29歲的蔡道憲在張獻忠率大軍攻入長沙時寧死不降,被張獻忠凌遲處死。後歷屆湖南巡撫都將他作為「忠臣烈士」,他的墓被多次修繕。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墓碑,還有天心街那條長十米高三米的麻石古牆,那是墓基。現在的墓基上建了房子,只能偶爾在房子周圍發現一些跟墓有關的構造。

四端裡,搖著蒲扇踏花而行的浪漫小道。

一條搖著蒲扇踏花而行的浪漫小道

熙臺嶺跟天心閣隔著城南西路,透過熙臺嶺巷能望見不遠處的長沙最高樓IFS。然而,在熙臺嶺,除了匆匆忙忙的外賣小哥,路人大多步履悠閒表情恬淡,享受著生活的愜意。

住在天心街坡上的大多都是「老長沙」,他們利用屋門口的小空間倒騰出一個個小花園,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裡,紛繁世界,難擾我心。龍先生是天心街的老住戶,祖輩幾代人生活在此。他的小花園裡種著無花果、柚子樹和葡萄,韻味的生活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果樹裡,小巷裡滿滿的詩意。他的鄰居也不落俗套,屋門口的小空間裡種上了玉蘭樹、石榴樹、柚子樹、凌霄花,還有爬藤的獼猴桃。從他家門前走過,一個個柚子掛滿樹枝,石榴樹上還掛著幾個石榴,在城市裡也可體驗田園牧歌的生活。他家門口還停放著一輛老式自行車,常吸引遊人駐足自拍。

傍晚時分,是老街最浪漫的時刻。在四端裡,一條不到兩百米的小巷子成了街坊們搖著蒲扇踏花而行的浪漫小道。在小巷轉角處,一邊是橘子樹和無花果掛滿高枝,一邊是三十多年的大欒樹開出小黃花,陣陣風起,橘子樹葉碰出沙沙響聲,而欒樹則不動聲色地掉落一地小黃花。這時,搖著扇子散步的阿姨們停下腳步,有用扇子接住小黃花的,還有人來了興致,穿著棉綢家居服擺出應景的舞蹈造型。碰巧路過此處的女孩看到此情此景,不自覺哼出一段戲曲。

老街,歲月把故事慢慢地唱。緊鄰熙臺嶺巷的白沙街62號,留存著一家老式練歌房,很復古的老長沙歌廳。這家練歌房開在幼兒園對面,在這次有機更新中,門前蛛網般的電線都做了規整,房屋外貌更有了懷舊的味道。這家練歌房跟大街上的KTV不一樣,它的營業時間從午飯後開始,晚飯時還要休息兩小時,大多是老街居民來了親朋好友一起去唱唱老歌。「退休了我又不打麻將,練歌房正好在孫子幼兒園門口,去唱幾首歌就可以接孫子放學。」易先生是這裡的常客,他有時候還會約老朋友一起去練歌房,在他看來,去一趟練歌房就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在熙臺嶺,仿佛受到了老街生活的感染,不自覺就放慢了腳步。這裡的人們生活得不慌不忙,就連商鋪也很「任性」。從城南西路走進熙臺嶺巷,巷頭的炒粉店每天下午三點營業到次日凌晨,生意不錯。可是老闆累了或者有事就會掛出「回家休息」的招牌。再往前走,蓋碼飯店門口貼著「回家休息半個月」的手寫通知。巷尾處,美容美髮店也貼出了「回家有事」的通知。

在白沙街和熙臺嶺巷相交處,刮涼粉小攤選了一個「最佳乘涼處」,這裡是三條小巷的交會處,也是每天自然風吹得最足的地方。老闆每天午後出攤,旁邊擺幾條竹凳,不一會兒就圍著一堆邊乘涼邊拉家常的鄰裡。老闆很佛系,有生意時忙碌一陣,無生意時參與鄰裡之間的話題討論。等到華燈初上時,他就推著小攤回家了。老街裡的商鋪大多做老街居民的生意,相比一街之隔的繁華都市,雖然也有競爭,仿佛也沾染了老街的氣質,顯得格外超然。

戲臺文化的主題牆繪。

熙臺嶺的一戶民居,老街的小清新擔當。

角落裡隱藏著地道的美食

煥然一新的熙臺嶺,隱秘的角落裡,藏著地道的美食。

剛進入熙臺嶺巷,就被路邊用電風扇網罩做成的曬臺吸引。曬白辣椒、紅辣椒較為常見,曬焯水的空心菜杆,切成片的苦瓜、絲瓜也不稀奇,最吸引人的是曬制冬瓜皮、黃瓜皮。在天心街一處漏光的屋簷下,王女士用紗窗曬制了一紗窗冬瓜皮。她將冬瓜皮切成小塊薄片,利用大太陽暴曬,待冬瓜皮曬乾封存,用來煮茶。太陽下的冬瓜皮微微捲曲,已呈現半乾狀態,大概再曬三個太陽就可以密封保存了。「冬瓜皮可以搭配薏米煮茶喝,清熱祛溼,有種淡淡的香味。」曬乾的冬瓜皮在王女士手上有很多妙用:暑天,煮冬瓜皮茶來降火;冬天,用冬瓜皮熬排骨湯暖胃,據說曬制過的冬瓜皮熬湯比新鮮的更香。

在席草田巷,李奶奶曬了一簸箕黃瓜皮,這是她的拿手絕活。每年三伏天時,她會去菜市場挑選本地黃皮黃瓜做黃瓜皮。這種黃瓜皮很考驗手藝,要切得不薄不厚,曬得半乾後,一部分放在冰箱裡凍起來做黃瓜皮炒肉,一部分再繼續曬九成幹跟剁辣椒一起拌和,是她家秘制的下飯神器。

除了這些家庭版的秘制美食,街頭巷尾的鋪子裡也有不少值得朵頤的地道風味。熙臺嶺巷和裡仁坡巷交界處,狹窄的粉麵館裡坐滿了人,老闆娘周女士還在使勁吆喝路人進店吃粉。這家粉麵店已經有六年了,從早上五點一直經營到次日凌晨三點,店裡有地道的長沙米粉,喜歡吃辣的可選擇麻辣牛肉、肥腸、小炒牛肉,若是不喜歡辣椒,墨魚燉肉粉是招牌。這裡有很多回頭客光顧,周女士通常要跟父母輪流坐鎮才能短暫休息。

在熙臺嶺巷中間,有家開了多年的私房菜館,看起來並不打眼,但菜品全是地道的老長沙風味。進入菜館,裡邊的裝飾簡單樸素,牆壁上有好些略帶調侃的長沙話,瞬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菜品中的油爆蝦、秘制臘牛蛙、酸菜蒸肉等,讓人慾罷不能。只可惜,那天去這家菜館時,店子並未開張,老闆說因為疫情,今年他還沒打算營業。

值得一試的店鋪還有靠近城南西路的一家糖水鋪子。這裡的板慄芋圓很驚豔,它是椰奶打底,板慄特別足,基本上吃一碗就可以管飽。另外,桂花陳皮楊梅湯也是不錯的選擇,冰鎮的大顆楊梅配上陳皮和桂花,一杯冷飲裡也能品出很多層次感。不過,楊梅和板慄都是時令風物,一般只有適宜的季節才能吃到。

在熙臺嶺,隨著有機更新,老街並不只有老味道,它還帶來了新體驗。開在熙臺嶺巷的花藝店,小空間呈現出獨特的美學,是老街的小清新擔當。在熙臺嶺巷和席草田巷交界處的生鮮店,門頭很小,走入其中卻別有洞天。生鮮店品類齊全,物品擺放就像一個造型藝術。讓人意外的是,這樣的社區生鮮店裡,緊跟時令,新出的百合、菱角都能在這裡買到。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從「半湘街」到「萬祠巷」,順口溜裡的長沙街巷
    這個順口溜,從「半」到「萬」,巧妙地把數字開頭的14條街巷名串起,無一遺漏。 其實,這個順口溜可以有多個版本,因為在長沙,從「一」到「九」開頭的街巷大多不止一個,而是有多個,人們可以自由組合,編出很多個這樣的順口溜版本。 長沙街巷的地名蘊含豐富的文化元素,「數字」街名只是它的一個小小的體現。
  • 長沙歷史街巷之北正街
    擴建時還拆除了北正街兩廂的互助巷、煙霞巷、毛祠巷等街巷。清同治《長沙縣誌》載:「自北門(湘春門)入城南行名長春街,又南行至二聖廟名清泰街,舊志總名北門正街。」1971年將湘春街至清泰街地段合併,統稱北正街。1938年「文夕大火」前,北正街是北區主要商業街道,設有美西司電影院、北協盛藥店以及眾多西餐館、茶館、雜貨店等。上世紀80年代北正街曾闢為「燈具一條街」。
  • 長沙夜市圖鑑|太平街: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長沙夜市
    其中,年輕人最愛去的地方必有太平老街。每晚在這裡逛逛拍拍的幾乎全是帥哥美女,不少人還是拖著行李箱在逛,看來,最時尚的老街、最網紅的夜市,非此莫屬了。 夜色撩人時,太平街的熱鬧點亮了整個解放西。本地人與外地人都出現在太平街,不同的是,有人求一份初品長沙的新鮮,而有人要找到屬於家鄉夜晚的味道。
  • 長沙推動城市有機更新,讓老城區更有長沙味,讓老百姓更具幸福感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5日訊(全媒體記者 孫佔鋒 劉瓊萍 通訊員 顏林 蔡琴)東方泛白,一條條麻石青磚小巷在晨曦中醒來。世世代代生長在古街裡的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質樸的老字號、時尚的新招牌在商家打理下一派祥和氣象。
  • 大興這條「北京最美街巷」,你打卡了嗎?
    近日大興區興豐街道富華巷榮獲「北京最美街巷」稱號家門口又多了一個可以打卡的勝地想想真是有點小激動快來和小編一起看看這條最美街巷到底美在哪兒吧富華巷富華巷建設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因地理位置比鄰富強西裡社區聯通興華中路故而得名富華,巷名有著祈願人民生活富裕、社區環境華美、中華民族富強的美好寓意。
  • 城市有機更新 讓老城區更有長沙味 讓老百姓更具幸福感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5日訊(全媒體記者 孫佔鋒 劉瓊萍 通訊員 顏林 蔡琴)東方泛白,一條條麻石青磚小巷在晨曦中醒來。世世代代生長在古街裡的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質樸的老字號、時尚的新招牌在商家打理下一派祥和氣象。
  • 衛星地球發現世界上最陡峭的鐵路--瑞士皮拉圖斯山鐵路
    >地球探索#世界上最陡峭的鐵路-#瑞士 皮拉圖斯鐵路,它的最大坡度達到48°,很多路段車身都懸掛在峭壁外,這樣的火車你敢坐嗎?瑞士皮拉圖斯山鐵路位於瑞士皮拉圖斯山,是世界上最陡峭的鐵路。軌道總長約3英裡,垂直高度約為6800英尺(約2073米),最大坡度為48°,這也是瑞士境內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 日本花道:花道歷史、花道精神、花道流派、花道器皿
    如今在日本,隨處可見插花作品,隨處都有花道學校,日本女性把花道當成了一種必修課。插花愛好者達到了日本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想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字呀。花道,代表著一種生活情趣,它是陶冶性情、培養審美觀的極好的方式。可以說,它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
  • 長沙大學生最愛的商業街區明年開業
    秋日長沙是一幅迷人的畫卷。「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 這條小街巷了解下!
    品西安小吃不止有回民街 這條回坊小街歷史悠久 不容錯過到西安探訪美食?這條小街巷了解下!到西安旅遊,一般都會選擇到鼓樓旁邊的著名小吃街回民街大飽口福。回民街各色小吃數量不少,但因為具有旅遊景點性質,多多少少變得有些大眾化,地方風味不夠突出。
  • 順義182條背街小巷換新顏,這條小巷獲「北京最美街巷」!
    2017年至今,全區共整治182條背街小巷,全部按照「十無」「五好」標準完成整治提升改造工作。其中,雙豐街道美麗匯南側背街小巷榮獲「北京最美街巷」入圍獎。規範秩序 優化出行環境針對居民反映部分街巷出行秩序混亂等問題,設立禁停、減速丘、擋車器等設施20餘處,保障市民出行環境安全、暢通。
  • 重慶有座陡峭的古鎮,走路像爬山,帶行李的遊客「最想哭」
    重慶主城的陡峭程度世界聞名,外地遊客如果不藉助汽車代步出行,光靠雙腳長時間走路,很容易累出病來,這座城市甚至出現從底層和八樓走進去都是一樓的奇特景象,在重慶郊縣,有一座古鎮的道路比主城更陡峭,這座古鎮就是酉陽縣的龔灘古鎮。
  • 廣州最「詼諧」的街巷名字,起名用「繞口令」,遊客:是捉弄人?
    現在我們走在大街小巷,能看到的街巷名字:有的取自人文環境、有的取自民間和神話故事、有的是紀念歷史人物、有的取自歷史事件,有的取自附近地標名字……每一街巷的名字,都不是簡單的作為指路工具,街巷的名字形同時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名城,城市街巷名字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應出地理、歷史、經濟和社會心理。
  • 網紅長沙紅在天心 解讀長沙天心區持續走紅背後的密碼
    如果說,最能代表湖湘文化的城市是長沙,那麼,最有長沙味道的城區,當屬天心區。天心區不僅是湖南行政中心,還是長沙城市之心,湖湘文化之心。城區老街眾多,太平街、坡子街等較為知名的長沙老街都位於天心區,一條條老街,猶如紐帶般,串聯著天心區古老的歷史。
  • 老包頭街巷的變遷
    點擊上方「老包頭記憶」關注包頭從乾隆年間形成街道至城垣拆除前約有123條街巷,街巷的名稱記述著包頭城鎮280餘年的歷史,也是百餘年蒙
  • 世界上最陡峭的鐵路,高度落差超過2000米,下坡時堪比過山車!
    現在,中國在基礎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可以說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特別是在橋、鐵路等領域,筆直平坦的軌道貫穿了很多地區,無數人豎著大拇指,當然,安全性也沒錯,今天介紹國外的鐵路,獨特的地方在於它的陡峭,也被稱為「世界上最險峻的鐵路」。
  • 日本花道的三大流派· 唯美禪意
    仙貝君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兩個京都市內的花道教室,空閒時,約上三兩夥伴,一起去感受最正宗的插花藝術,相信你也一定能收穫自己滿意的心愛之作。京都丨嵯峨御流花道教室為什麼推薦這家呢?因為店主不僅僅是精通花道、書道、茶道的大師,還有自己的懷石料理店鋪。
  • 潮宗街文化街區即將道路提質 打造長沙第二個太平街
    潮宗街將打造成長沙第二個太平街 記者 田超 攝)華聲在線1月12日訊(記者 葉子君 實習生 唐夢遠)近日,長沙市潮宗街片區歷史文化街區啟動道路提質改造設計招標,片區內十六條街巷將接受集中提質。根據規劃,潮宗街將被打造成繼太平街之後長沙城區第二個集中體現傳統人文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
  • 一起走進民國長沙這處「富人區」!
    從從白果園到化龍池,更有陳明仁公館,劉建緒公館,杜心五公館,何紹基公館等,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富人區。  1919年7月14日,青年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在長沙創刊,成為五四時期全國有影響的進步報刊之一其刊發的文章,大部分由毛澤東主筆。
  • 世界上最陡峭的鐵路:火車一半在懸崖外,遊客都怕掉下去!
    在所有的旅行方式中,乘火車旅行是最經濟和負擔得起的選擇,去你想去的地方不需要昂貴的票,火車也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安全的,然而,隨著火車的日益發展,火車不僅承擔了交通問題,而且還在一些道路上修建了觀景火車,成為許多人追捧的對象,火車也在發揮它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