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電影#
文|阿倫
《回憶中的瑪妮》是由吉卜力動畫出品的日本動畫電影,影片於2014年7月19日在日本首映。該片由米林宏昌執導,丹羽圭子參與配音。該影片劇情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瓊安·G·羅賓森的兒童文學作品,講述女主人公安娜與少女瑪妮之間一個動人的故事,是一部有著些許童話色彩的動畫。
影片的名字雖然叫《回憶中的瑪妮》,但故事的主角並不是瑪妮,而是一個叫杏奈的女孩。杏奈因為父母雙亡被養父母收養,所以有了些偏執的性格,直到後來遇到瑪妮,通過和瑪妮的交流改變了自己內心的想法,總的來說應該算是一部比較有教養意義的兒童作品。
只看《回憶中的瑪妮》劇情不看製作人的話,我們很容易將這部作品也歸類到宮崎駿身上,但實際上這部作品的製作和宮崎駿一點關係沒有,只是作品的表達手法和宮崎駿有些像而已。
不過大家懷疑這部作品和宮崎駿有關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回憶中的瑪妮》所表達的東西恰恰是宮崎駿一直以來最為關注的青少年成長問題。
01杏奈式人格在大環境下廣泛存在
從小父母雙亡的杏奈有著極為孤僻的性格,因此很難融入周圍的環境,總是對他人的一些做法有著屬於自己的擔憂。這種設定看起來像是灰姑娘的設定,但實際上並不是灰姑娘的設定,而是如今大環境下極為普遍存在的一種兒童性格。
有王子和水晶鞋的灰姑娘雖然也在影射現實,但童話的美好結局其實將故事本來想要表達的東西掩蓋住了,而且灰姑娘和杏奈兩人是有著本質區別的。灰姑娘雖然生活困苦,可是她的內心從不缺少光明。
而杏奈並沒有灰姑娘那種水深火熱的生活,她生活中的苦難其實更多的來自於自卑內心的腦部。父母雙亡的杏奈生活雖然說不上幸福,但是和苦難不沾邊,可就是這樣一個杏奈卻覺得自己有著灰姑娘的生活,這段劇情想要反應的其實是當今孩子心理健康的問題。
杏奈的身世設定讓不少朋友覺得杏奈式的兒童離我們很遠,但事實恰恰相反,我們身邊其實有著很多杏奈式的兒童。就像宮崎駿說的那樣,如今的兒童雖然有著豐富的物質,但卻缺少了很多陪伴,而杏奈式的人格正是因為缺少陪伴才出現的。
很多人覺得杏奈孤僻的性格是因為父母雙亡的原因,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果養父母能夠給予杏奈足夠的陪伴,杏奈未必會形成那種孤僻的性格。杏奈的遭遇其實也是在提醒一些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物質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對孩子精神生活關心。
0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擾,別人的美好未必就像我們想的那樣簡單
我們最初見到的瑪妮和杏奈有著天壤之別,父母雙全而且住著大別墅有著幸福的生活,但隨著劇情的深入我們漸漸知道了瑪妮的生活其實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樣幸福,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瑪妮的生活甚至不如她一直安慰著的杏奈。
和瑪妮相處的日子是杏奈最開心的時光,她們一起玩耍一起訴說自己內心的秘密和感受。和瑪妮在一起時,杏奈不用擔心瑪妮會打斷她的話,會不管她。
瑪妮以她開朗活潑的性格開導著杏奈, 用擁抱去給予杏奈溫暖和關愛。杏奈羨慕著擁有高貴華麗的親生父母和開朗性格的她,覺得她很幸福,但後來才發現,原來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瑪妮的父母把她丟在別墅裡不聞不問,很久才回來一次,而照顧她的管家婆婆和女僕卻欺負和嚇唬她,限制她的自由。她沒有自由,被人欺負,寂寞地生活在別墅中,內心其實十分孤獨脆弱。
知曉了這些的杏奈擁抱了瑪妮,用溫柔的話語安慰瑪妮,就如同杏奈自己所言「感覺我們好像對調了一樣」。現實生活中其實也是如此,我們羨慕著別人的生活,卻不知道我們所羨慕的別人其實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無奈。
03幫助別人的人才是最快樂的
杏奈和瑪妮的角色對調除了告訴我們表面光鮮的背後可能也有無奈外,也告訴了我們怎樣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仔細看了動畫的朋友應該發現了,杏奈最為快樂的時光其實並不是被瑪妮安慰的日子,而是發現瑪妮沒有自己想像中那樣幸福安慰瑪妮的日子。很多朋友覺得杏奈是因為瑪妮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幸福,找到了平衡才更加快樂,但我覺得並不是這樣。
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一直都在傳遞美好的東西,這種陰暗的風格並不是吉卜力的作風。而且動畫中瑪妮是杏奈唯一一個朋友,從來沒有朋友的杏奈不會對自己唯一的朋友落井下石,所以找到平衡的那種說法並不存在。
瑪妮不幸的生活其實是告訴了杏奈她所認知的美好背後其實也有著她難以想像的無奈,讓杏奈得到成長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幫助朋友的感覺,這才是杏奈比之前更快樂的原因。
從來沒有友情的杏奈對於這一切並沒有感受,一直以來都是接受著瑪妮的鼓勵,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居然也能幫得上瑪妮,那個時候的她有多開心應該不用我多說。生活中其實也是一樣的,接受別人的幫助並沒有幫助別人來得快樂。
我們幫助別人的同時,也體會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一種被需要的快樂。而這也是杏奈這個自卑的劃分出圈內圈外的人最為需要的,因為安慰瑪妮才讓杏奈了解了她的存在其實是有價值的,因為她一直被瑪妮需要。
04內心充滿光明,生活不會黑暗,一切只能靠自己來改變
故事的結局有些傷感,杏奈最好的朋友瑪妮其實並不存在,只是幼年時外婆在床上給自己講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想像。雖然長大的杏奈並不記得了外婆曾經對她說的這些事,但外婆的故事卻存在了她的潛意識中,在她遇見了溼地別墅,外婆小時候的住所這個媒介後,她的記憶就被慢慢地喚醒,慢慢地拯救自己。
這些故事不僅僅是故事,也包含外婆對杏奈能克服種種磨難的希望,包含了外婆對杏奈深深的愛。正是因為這份沉甸甸的愛,讓原本有些陰翳的杏奈變得開朗,學會了理解他人,開始感受和接納他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愛,開始交到朋友,完成了自我救贖。
杏奈的圈子從來沒有變過,但是在她自己改變之後,一切卻變得不一樣了。生活中其實也是如此,我們總是喜歡抱怨生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哪裡做得不對。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是杏奈,覺得生活對自己不公平,直到後來在成長中慢慢改變才發現生活從來沒有對自己不公,只是自己不願意融入生活而已。所謂的黑暗從來都不是外界帶來的,而是源自內心,當有一天內心足夠強大被光明佔據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黑暗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