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舉辦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

2020-12-26 中國縣域經濟報

12月20日,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市鼓樓區A-one運動公園舉行。壺山林氏中醫內科平衡針療法、畲藥錘板拍打療法、周氏喉科外治法等三十多家福建中醫藥老字號參加演展。各家傳承人現場展示非遺技藝,普及非遺知識,宣傳健康生活理念。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司長馬文輝在致辭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增進大眾對中醫藥的了解和認同,使中醫藥更好地惠及百姓,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藝委會副主席、福建省海峽生態書畫院院長盧一心表示,希望通過開展中醫藥文化節,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理念,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中醫生活化,就是為了更好地把中醫藥文化融入生活中,為自己的生活保駕護航。」壺山林氏中醫第九代傳承人林潤立表示,中醫傳承人不僅是中醫藥文化的踐行者,也應該是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者,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揚中醫與發展中醫藥文化的隊伍中來,讓傳統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

為了更好地傳承發揚傳統中醫藥特色文化,活動現場展示了壺山珍壽堂家傳銘言簸箕、十六星小銅秤、老銅藥杵、延平枕、壺山「丸三寶」之一——聰明啟智丸、新會老陳皮、37.8cm的藥紙、逢子紅雞蛋、壺山方箋書寫規制等中醫藥傳統老物件。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藝術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省非遺壺山林氏中醫內科承辦。

據悉,福建省藝術館還將舉辦「舉旗幟·興文化——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福建非遺系列活動。(記者 黃長秋)

相關焦點

  • 發揚中醫文化: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
    央廣網福州12月20日消息(記者萬存靈)古法阿膠膏熬製、手工芝麻丸製作、山楂丸製作、製作傳統中藥小香囊……今天(20日)上午,「品健康行 共全福遊——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司長馬文輝在致辭中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增進大眾對中醫藥的了解和認同,使中醫藥更好地惠及百姓,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藝委會副主席、福建省海峽生態書畫院院長盧一心先生表示,希望通過開展中醫藥文化節,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理念,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 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福州舉行 探索中醫生活化
    葉秋雲 攝中新網福州12月20日電(葉秋雲)壺山林氏中醫內科平衡針療法、畲藥錘板拍打療法、周氏喉科外治法、永同惠頸腰柱病中醫「三位一體」療法……20日,三十多家福建中醫藥老字號匯聚於福州市鼓樓區A-one運動公園,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此舉行。
  • 恆天文投旗下時尚·北京打造主題展覽 積極探索非遺活態傳承
    時尚·北京「藝+遺」項目在國家「十三五規劃」有關「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指引下應運而生。項目以對蠟染非遺傳承人的扶持為啟動,在保護和傳承蠟染非遺技藝基礎上,融入恆天元絲技術,通過非遺傳承人與時尚新銳設計師的跨界合作,設計製作出契合現代人需求的美學文創品。
  • 佛山市非遺亮相「物以載道—中國非遺數字展」
    舉辦本次展覽旨在展示中國廣博、深厚的非遺文化藝術成果,促進中國與摩洛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展覽打破傳統靜態展陳模式,在佛山市南海區廣東書法園展廳的實景布展基礎上,用AR技術拍攝製作,打造裸眼VR效果的3D數字展廳,讓觀者感受沉浸式藝術展,用「科技+非遺」,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古老非遺賦予嶄新活力。
  • 讓非遺「活」起來
    □陳澤元當「非遺」和「活態」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近日,敕勒川草原非遺活態工坊舉辦了一期非遺體驗活動,邀請了12對母子參加。「非遺活態工坊」在這方面的創新實踐值得點讚,值得推廣。敕勒川草原非遺工坊是一座集傳統與現代風格於一體的木製建築,矗立在呼和浩特市東北方向的呼和塔拉草原。工坊的一側是展廳,陳列著蒙古族刺繡、蒙古袍、蒙古族樂器、氈藝、弓箭等,這些精美的展品作為非遺藝術的驚鴻一瞥,見證千百年來北方遊牧民族生活生產的樣貌。
  •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做了《何謂「非遺」——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的專題講座。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興起背景,到非遺概念的演變,再到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葉濤研究員為「非遺熱」帶來了一場正本清源的「冷思考」。理解非遺,離不開全球化背景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
  • 2020福建旅遊生活展開幕 福建非遺展演「攬客」
    2020福建旅遊生活展開幕。葉秋雲 攝中新網福州11月27日電 (葉秋雲)福州伬藝、建本製作技藝、永春白鶴拳……11月27日,第六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在福州啟幕,作為組成部分,2020福建旅遊生活展也隨之開幕,福建各地「非遺」技藝輪流上陣,為其「攬客」。
  • 「物以載道——中國非遺數字展」在中國和摩洛哥上線
    原標題:「物以載道——中國非遺數字展」在中國和摩洛哥上線  展覽海報為展示中國廣博、深厚的非遺文化藝術成果,增進摩洛哥民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促進中摩兩國間文化交流與合作,11月2日,「物以載道——中國非遺數字展」通過中摩數字媒體平臺上線。
  • 炎帝神農傳說「活態傳承」面臨困境
    炎帝神農傳說「活態傳承」面臨困境 2015-10-29 15:31: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神農架10月29日電 題:炎帝神農傳說「活態傳承」面臨困境  記者 郭曉瑩  「炎帝姓姜,生於烈山,長於姜水,因擅用火,故被尊為炎帝。
  • 合肥新站高新區:黨群共踐活態文化 校社同承非遺底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1 月20 日下午,安徽職業技術學院與磨店社區洪峰社居委共同開展的「非遺」黨建共建項目正式面世。這標誌著新站高新區高教基地黨建聯盟第二批區域化黨建項目「學習活態文化傳承非遺底蘊」在磨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正式啟動。
  • 福建舉辦非遺戰疫主題作品展 「眾志成城抗擊疫情」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劉獻祥,福建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陳必滔,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石建平共同為「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福建非遺戰疫主題作品展」啟幕。 記者劉可耕 攝中新網福州3月27日電 (記者 林春茵 劉可耕)「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福建非遺戰疫主題作品展」27日在位於福州的福建省非遺博覽苑啟幕。作為復工復產以來,福建省的首場線下非遺展,此次展覽近百件參展作品是從從上千件為「戰疫」搖旗吶喊、助威加油的應徵作品中精選出來的。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10月11日上午,由福建工程學院主辦、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協辦,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海峽工學院、福建省閩臺青年文旅創意產業促進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設計創新研究中心」承辦的「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專家代表進校園暨設計創新文化論壇」在福建工程學院隆重舉辦。
  • 非遺「全家福」亮相 順德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
    作為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活動之一,此次活動通過非遺活態展示、非遺文藝節目等方式展示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讓市民共享非遺保護成果,推動順德區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此次活動由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中共順德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順德區博物館、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作為傳統嶺南水鄉,順德文化底蘊深厚。
  • 2020年呼和浩特市節假日精品演藝、文創和非遺進景區活動熱力持續
    為貫徹落實中央及自治區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工作精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好「六穩」任務,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融合發展,推動文化和旅遊行業復工復產,拉動文旅消費,提振市場信心,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到藝術、文創、非遺文化的魅力,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呼和浩特市民族演藝集團、呼和浩特市直屬烏蘭牧騎、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2020福建旅遊生活展開幕
    東南網11月29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2020福建旅遊生活展27日在福州開幕。全省九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以主題館形式入駐展會,進行「全福遊 有全福」優質資源推介、特色產品推廣和品牌形象展示。生活展採用「展會+網際網路」的線上線下聯動模式,設有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各設區市文化和旅遊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文旅局展區,省旅遊集團、旅行社和酒店展區,省內旅遊景區展區,「全福遊歡樂購」特賣展區,傳統工藝、非遺和文創產品展區,金融展區,鄉村振興展區,產教融合展區等八大展區。
  • 關於青海的非遺,除了花兒你還知道哪些?
    11月24日起,走進恭王府,不僅能感受清代王府文化,而且可以領略青海非遺的魅力。「三山湟水間·花兒與少年」青海西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正在此舉辦。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與西寧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將持續至12月下旬。
  • 福州市非遺保護規定獲省人大常委會批准
    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部分非遺項目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傳統文化、民俗、技藝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危險,非遺保護經費和基礎設施尚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的共識也還需加強,因此對非遺保護進行立法十分迫切。
  • 廣州舉辦龍舟非遺文化展 非遺傳承人現場秀技藝
    、羅傘、神鬥等龍舟文化非遺展品。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的、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相傳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昔日,嶺南地區幾乎每一個歷史悠久的水鄉村落都會重金打造自己村的龍舟。
  • 「全面小康•非遺賦彩」 2021年「非遺過大年」第四屆湖南非遺新春博覽會今日開幕
    苗族挑花湘西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滕靜蓉代表參展傳承人發言本屆博覽會以「全面小康·非遺賦彩」為主題,以「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為呈現內容,集結了全省近50項非遺項目,現場設置舞臺展演,傳統工藝精品展,湘味年貨展,傳統醫藥義診和非遺研學體驗五大版塊,全方位向觀展的市民朋友們展示湖南豐富多彩的非遺資源。
  • 師徒相傳:非遺中醫藥傳承的有效途徑
    打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我們發現包括中醫藥在內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共有十個大類,分別是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和傳統醫藥,其中無論是項目數量數量還是傳承人數量,中醫藥都是佔比最少的一個,可以說中醫藥非遺傳承工作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