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出土古書,終結孫武千年爭議,孫武或是紙上談兵第一人?

2020-12-23 諸史

作為中國的兵家之聖與兵學之祖,孫武擁有崇高的歷史地位,但所謂人紅是非多,古代也是這樣,圍繞在孫武身上的話題很多,其中一個最大的非議是:歷史上根本沒有孫武其人,實際與孫臏是同一個人,或者與伍子胥是同一人!

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上世紀七十年代,山東出土一批古書,終結了關於孫武是否存在的千年爭議,證實歷史上確有孫武其人。既然如此,孫武實戰指揮能力又如何呢?看一看他的最後二場戰爭,結果卻讓人不敢相信!

日本學者齋藤拙堂、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和學者李敖,都認為孫臏和孫武是同一個人,錢穆認為「世遂莫能辨,而史公(司馬遷)亦誤分以為二人也」,指出司馬遷搞錯了,《孫子兵法》是漢朝之後的偽作。

日本學者齋藤拙堂、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和學者李敖,都認為孫臏和孫武是同一個人,錢穆認為「世遂莫能辨,而史公(司馬遷)亦誤分以為二人也」,指出司馬遷搞錯了。

南宋到近代,質疑孫武是否存在的學者數不勝數,還有認為孫武即伍子胥,於是孫武是否存在就成了一個千年之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史書對孫武的記載極不正常。《史記》之前,文獻上鮮有提及孫武的,春秋晚期出現的《左傳》中,從始至終為吳王闔閭出謀劃策的是伍子胥。即便《史記》,對孫武記載也極為簡略,只提及孫武三件事,即獻兵書、練兵、參與吳楚之戰。其中,司馬遷對吳楚之戰的孫武,只描寫了「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這麼一句話。

因此,古今學者質疑孫武是否存在,並非無理取鬧或譁眾取寵,的確存在客觀情況。不過,現代考古證實確有孫武其人,並非司馬遷虛構。

1972年,考古專家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挖出了兩座漢墓,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漢代竹簡,為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古代兵法、曆法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這就是「銀雀山漢簡」。其中,出土的古代兵書包括《尉繚子》、《六韜》、《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

銀雀山漢墓挖掘出來的《孫子兵法》,儘管不太完整,但卻證實在西漢之前,《孫子兵法》已經流傳,而且也說明孫臏是孫臏、孫武是孫武,這是兩個人。因此,結合《史記》中的「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等記載,足以說明歷史上確有孫武其人

既然孫武存在,那麼能夠寫下千古經典的孫武,軍事指揮能力又是如何呢?有學者指出,孫武或是紙上談兵第一人!這一結論絕非標新立異,譁眾取寵,而是確有史書明文記載的。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蔡昭侯與唐成公達成協議,共同攻楚,於是吳國和楚國為爭奪江淮流域控制權爆發了一場大戰,歷史上稱之為「吳楚之戰」。

吳楚之戰上半場,吳國連戰連捷,主要打了兩場戰爭,即柏舉之戰與清發之戰。柏舉之戰中,夫概對闔閭說「子常不仁,其臣無死志,如果率先出擊,楚軍必然逃亡,繼而大軍進攻,吳必勝」,闔閭沒有同意,但夫概違背軍令率領5000人出擊,結果大敗楚軍。柏舉之戰後,吳軍追擊楚軍到清發,夫概認為困獸猶鬥,建議待楚軍半濟而後攻擊,闔閭按此計,又大敗楚軍,史稱「清發之戰」。清發之戰後,吳軍窮追不捨,四戰四勝,徹底打敗楚軍,兵臨楚國都城郢都城下。

可見,在這一系列戰爭中,最大的功臣是夫概,而孫武基本上沒有什麼表現。其實,吳楚之戰中,吳王闔閭親自領兵,必然是三軍主帥,伍子胥曾是楚國貴族,是軍師謀主,吳王之弟夫概是大軍先鋒,孫武是作為部將從徵,所以《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吳楚之戰的孫武僅是「孫子與有力焉」。

春秋時代,貴族之間往往有一定的禮儀制度,可以對平民濫殺無辜,卻不能肆意侮辱貴族。但吳國攻破郢都之後,毀掉楚國宗廟,挖掘楚王墳墓,伍子胥鞭屍楚王,對民眾燒殺擄掠,老弱婦孺都不放過,甚至將楚國王后、楚國大臣妻女肆意凌辱,因此這就激起了楚國上下普通的怒火,於是各地楚國軍民奮起抗吳。

但楚國正規軍已被打殘,單靠自己力量擊敗吳軍,收復失地,難度非常很大,因此只能向其他諸侯借兵。楚昭王的大臣申包胥,不畏艱險長途跋涉,趕往秦國乞師救楚,整個過程令人震撼:申包胥依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七日勺水不進,秦哀公感動,為之作了後來名傳千古的《無衣》,申包胥「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秦國一共出兵五百乘兵車,兵車一乘,有甲士三人,隨行步卒七十二人,因此五百乘兵車就是37500人,是一支強大的力量。

秦軍和殘存反抗的楚軍會師,共同進攻吳軍,那麼擁有孫武的吳軍,又會如何呢?

在稷,秦楚聯軍第一次與吳軍作戰,吳軍指揮官是闔閭,結果吳軍失敗,闔閭也被擊傷。在沂(今河南正陽境),吳軍指揮官是夫概,結果夫概大敗。更為重要的是,吳軍前有秦楚聯軍,後方越國進攻吳國大本營,戰爭局勢瞬息逆轉,於是戰敗的夫概畏兵敗之罪,不敢回報闔閭,同時覺得闔閭受傷,吳軍大勢已去,所以偷偷的率軍回國,自立為吳王

闔閭獲悉之後,立即率軍回國,搶奪王位,最終擊敗夫概,夫概兵敗投靠了楚國。闔閭回國,就讓伍子胥、孫武、伯禧鎮守楚都郢城。之前戰敗,因為統帥是闔閭或夫概,與孫武關係不大,但闔閭回國之後,伍子胥統帥吳軍,而孫武與伍子胥又是好友,因此孫武有了用武之地,但戰爭結果還是慘敗。

在淮澨之戰中,伍子胥與孫武率領的吳軍,被秦楚聯軍大敗,吳軍屍橫遍野。楚軍為了儘快追擊吳軍,就將戰場上的吳楚陣亡將士屍骨一併焚燒,隨後又一次大敗吳軍。

子胥、孫武、白喜留,與楚師於淮澨,秦師又敗吳師。楚子期將焚吳軍,子西曰:「吾國父兄身戰暴骨草野焉,不收,又焚之,其可乎?」子期曰:「亡國失眾,存沒所在,又何殺生以愛死?死如有之,必將乘煙,起而助我;如其無知,何惜草中之骨而亡吳國?」遂焚而戰,吳師大敗。

至此,吳楚之戰結束,吳楚兩國都損失慘重。其中,孫武最後二場戰爭中,並未表現出兵聖風採,或許他沒有統兵權,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參謀,或許秦楚力量過於強大,吳軍留守郢都兵力過少……但卻也有一種可能,即孫武只是紙上談兵,面對秦楚聯軍,他也束手無策,畢竟理論強未必一定實踐強。

吳楚之戰後,史書上再也沒有了孫武的記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有「若張良、範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那麼孫武到底會去了哪呢?

1,孫武死於「焚屍之戰」,根本沒有逃回吳國。由於當時孫武地位一般,沒有什麼名聲,又非貴族名將,因此楚國士兵也不會在意孫武。

2,孫武逃回吳國,回國之後看淡世事,飄然高隱,終老吳地。東漢《越絕書》明確記載:今蘇州相城區「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裡」,或許孫武當年就終老於此吧。

3,《漢書·刑法志》稱:「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孫武逃回吳國,最終被殺戮而死。其一,闔閭戰敗,選擇孫武為替罪羊;其二,伍子胥諍諫,激怒了夫差而遭不幸,作為伍子胥好友的孫武,或被夫差遷怒而殺。

總的來說,從吳楚之戰來看,孫武並未力挽狂瀾,真實指揮能力確實讓人懷疑。如果以孫武名氣和吳楚之戰的最終慘敗來看,孫武很可能就是紙上談兵第一人。當然,即便孫武真的不擅長軍事指揮,對他的歷史地位也沒有損傷,反而讓人感到更為真實,畢竟人無完人,孫武是人不是神。

參考資料:《史記》、《吳越春秋》

相關焦點

  • 簡述孫武與孫臏源流
    孫武,字長卿,春秋後期吳國將軍,後人尊稱孫子、孫武子。關於孫武的生年,史無記載,但有兩個年代是明確的:一是《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公元前512年,經伍子胥推薦,孫武以兵書十三篇面見吳王闔閭,吳王任命他為大將軍。二是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孫武指揮下大舉攻楚,五戰五捷。據此,孫武約生於公元前535年,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屬同時代而略晚。
  • 孫武.
    孫武祖上有確切的世系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孫姓出自媯姓,孫武乃田氏代齊的陳(田)完後代。《新唐書》及西晉時《左傳》都採用此說,這種說法歷來為學術界所採用。但今人有所爭議。又根據《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與《唐故魏州昌樂縣令孫君墓志銘》等碑文,孫武源出衛國姬姓孫乙。
  • 兵聖孫武的傳奇人生
    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孫子兵法》作者孫武的傳奇人生:孫武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貴族家庭出身為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使他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實。
  • 《萬國覺醒》孫武將領怎麼搭配 孫武天賦加點介...
    導 讀 本次18183小編貼心的為大家整合出了孫武天賦加點及將領搭配攻略,很多小夥伴還不是很清楚孫武該怎麼玩,下面給大家附上詳細的攻略詳情
  • 孫子、孫武、孫臏是什麼關係?
    既然「子」是一種尊稱,所以說孫子就是對姓孫的人的尊稱。因為孫武名氣太大,孫子便成為了他的專屬稱謂。一說到到孫子,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孫武和他的兵書。至於孫武、孫臏是否是同一人,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人生經歷。魯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孫武出生於齊國,關於他的確切出生地點,有著許多種說法。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認為,孫武出生於樂安縣,也就是今廣饒縣一帶。《惠民縣誌》則認為孫武生於惠民縣,《左傳》記載,孫武的祖父住在今天的臨淄區。
  • 萬國覺醒孫武天賦怎麼加點-孫武天賦加點推薦
    萬國覺醒孫武天賦怎麼加點,相信不少的玩家都有這樣的疑問,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萬國覺醒孫武天賦加點推薦,希望可以幫到玩家。萬國覺醒孫武天賦加點推薦  一、野戰點法  主步兵,副技能,利用兵種天賦來撐起步兵三圍,能夠起到屬性壓制的效果,屬性這也是孫武硬傷,搭配精英部隊能夠很好的填補,也能提供步兵行軍的提速,大軍壓陣和荊棘陷阱也能在團戰與友方起到配合
  • 而孫武怒斬兩美女只為操練
    可是《孫子兵法》的真偽一直在各界存在爭議,那麼現存的《孫子兵法》到底是不是由孫武所著呢?其中的內容又是否為後人撰改過的呢?孫武怒斬寵姬《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吳國的名將孫武所著。孫武畫像我國古代戰略已經走向趨於成熟的階段,戰術運用日益巧妙靈活。
  • 號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孫武,為何職業生涯卻無多大建樹?
    可好景不長,隨著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的發生,孫武的女婿也牽涉其中。擔心受到牽連,孫武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了吳國逃避這場政治鬥爭。在亂世之中,曾經顯貴一時的貴族之家,就這樣隨著權力的鬥爭而漸漸沒落。潛心研究兵法,著書《孫子兵法》年輕時期,孫武曾到著名文化之鄉山東蒙山求學,在這裡,他不斷積累著知識,思維也更加靈活。
  • 伍子胥招攬孫武使得吳國強大,最後卻因不聽孫武之謀而死於非命
    而孫武在伍子胥逃難的時候與他有過接觸,伍子胥深知孫武是一個千年難得一遇的將才,向吳王舉薦孫武。吳王接見了孫武,孫武帶著他的十三篇兵法來見吳王,並且第一次就把吳王的妻妾訓練成了一隻紀律嚴明的軍隊,得到吳王的重視。
  • 一代「兵聖」孫武,曾帶領吳軍大敗楚軍,為何沒有接著滅亡楚國?
    田氏家族,能幾乎在同一時間出現司馬穰苴和孫武這兩位深刻影響後世兵家的大軍事家,實在厲害。孫武子能寫出兵書並不奇怪,首先他是齊國人,從春秋到戰國,從姜齊到田齊,齊國都是帶頭大哥的角色,所經大小戰役不計其數,有豐富的實踐樣本。其次從《太公兵法》到《司馬法》,前人有很好的參考書,這是一個延續幾百年的理論到實踐,再實踐到理論的過程。
  • 春秋時期,楚國伍子胥舉薦孫武給吳王,可孫武卻怒斬吳王兩個美姬
    到了公元前584年,吳國第19代國君姬壽夢,第一次越過長江,以統帥的身份起兵徵服了今天山東境內的國家。這次江南軍隊的遠徵,強烈地震撼了當時自認為天下中心的中原各國。到了春秋晚期,吳國與其遼闊的疆域,強大的軍隊和豐富的物產,而一躍成為南方軍事強國。
  • 歷史名將|不戰屈人之兵,兵家之鼻祖:孫武
    公元前545年,春秋時代,孫武出生於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為後人尊稱孫子、孫武子、兵聖,代表作《孫子兵法》。孫武的祖先,原是公元前672年周惠王五年號,因為陳國內亂,逃亡到齊國的陳完,後來改姓田氏,齊桓公任命田完的職務「工正」,是管理手工業生產。
  • 二十五史中的孫氏:孫武
    孫武,生卒年月不可考,字長卿,春秋時期齊國人,古代著名軍事家,後人尊稱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等。
  • 孫武與孫臏誰更厲害?在研究了孫氏家譜後,專家有了重大發現
    但是,根據相關史料對於二人出生時間的記載,他們兩個出生的時間相差了一百多年,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這兩個人雖然都姓孫,但卻並非是同一人。那麼,他們二人有沒有什麼淵源呢?若是有,二者是何關係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他們二人的簡介中,找到一些答案。
  • 武廟十哲中,兩位春秋名將上榜,除了孫武,另外一人是誰!
    今天,筆者就來重點說一說春秋時期的田穰苴和孫武。 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孫武被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也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和軍事家中,孫武的地位就相同於孔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 一代兵聖——孫武,背後竟然藏有這個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他懂軍事,因為領兵伐莒有功,齊景公在樂安(今山東惠民)封給他一塊採邑,並賜姓孫氏。因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馮,做了齊卿。這個齊卿孫馮,就是本文主人公孫武的父親。孫武生活在齊國的時候,正值齊國內部矛盾交錯,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
  • 孫武的重重孫子輩孫臏,是怎樣在苦難和實戰中寫出孫臏兵法的?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世孫子,晚於孫武時代大約一百多年,具體算時間的話,應該是從孫武與伍子胥,率吳軍攻破楚國首都郢,到孫臏率齊軍,在馬陵道上射殺龐渭,總共有166年,按25年一代人計算,孫武大約是孫臏的太太爺爺了。《越絕書》中說,孫武墓在江蘇的吳縣,雖然孫武是齊國人,主要地盤在山東,但他後來定居在了江蘇。
  • 歷史上的孫子、孫武、孫臏都是一個人嗎?哪個比較厲害?
    孫子,即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孫子是對他的尊稱,他也同樣被尊稱為兵聖,"百世兵家之師"以及"東方兵學的鼻祖"。周景王十三年(前532)齊國內亂後,孫武由齊入吳,潛心鑽研兵法,成十三篇,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衛靈公二十三年(前512),經由伍子胥的推薦,孫武得以面見吳王闔閭。
  • 大軍事家孫武,是如何創作兵家智慧的源泉《孫子兵法》?
    1972年4月的一天,在山東臨沂銀雀山上,一座辦公樓正在緊張的施工。在施工當中,意外發現了一座西漢古墓。當時時任山東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吳九龍,和同事們迅速趕到現場。在墓坑的土堆邊上,他們發現有很多竹簡殘片。在墓坑的上面發現了一些深褐色的竹片,當時就認為這個東西很重要。經過辨認,竹片上竟然有齊桓公孫子晏子之類的字樣。
  • 華夏五千年戰爭史,孫武白起,韓信嶽飛等一大批名將,誰是戰神
    ,華夏5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5千年的戰爭史,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所以戰爭對人民生活來說影響很大,但是歷史的戰爭也出現了不少名將,那麼誰是你心中的名將那?在評價古代名將地位最高的二個評價一個是兵家四聖,一個是唐朝的武廟十哲,兵家四聖的說法有很多種不同,但是主要人物有,兵祖姜尚、謀聖鬼谷子、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尉聖尉繚、人屠白起、帝師王翦、隱聖黃石公、謀聖張良,兵仙韓信、戰神李靖、武聖嶽飛等人其中孫武、吳起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歷代學者談論兵家必談孫吳之道,這是世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