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記者今天從中國國家博物館獲悉,「中國古代書畫」展將於12月17日在國家博物館南12展廳開幕。專題展覽遴選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52件,其中,近10米長的宋人《輞川圖卷》及任仁發《飲飼圖卷》等宋元真跡,將首次全部打開展出。
《輞川圖卷》(局部)
展覽共分為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明代的繪畫與書法和清代的繪畫與書法三個單元。
第一部分為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6件。中國書畫的捲軸墨跡始於魏晉時期,由於年代久遠,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傳甚少。此次展出3件宋元時期繪畫作品,分別是宋人所繪的《輞川圖卷》《果熟來禽圖團扇面》《飲飼圖卷》。3件書法佳作,分別為宋高宗趙構的《草書七言絕句團扇面》,南宋名臣文天祥的《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其目前所見傳世書法作品僅3件,此為其一),元代名家趙孟的《行書致張景亮信札冊》(寫給外甥的一封家書,主要談及代濮潤之子向景亮之女求婚的事情)。
《果熟來禽圖團扇面》
《行書致張景亮信札冊》
展覽第二部分為明代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16件。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因循宋元傳統而持續演變,流派紛繁,各成體系。
明代早期,崇尚宋代院體畫風的宮廷繪畫與「浙派」流行於畫壇。展覽中,明代宮廷畫家所繪《憲宗調禽圖軸》表現了憲宗皇帝在庭院中遊玩的情景;另一件宮廷花鳥畫家呂紀繪製的《蕉巖鶴立圖軸》,圖中仙鶴羽翼潔白,湖石玲瓏,亦有蕉葉相伴,全畫筆法工細、風格華美,屬典型的明代宮廷繪畫風格。
明代中期,「文人畫」勃興,由沈周、文徵明等人創立的「吳門畫派」成為主流。本次展出的「吳門畫派」旗幟文徵明的《真賞齋圖卷》,是文氏88歲時所繪,寫友人華夏真賞齋之景,描繪了文人的生活環境和風雅活動。
《真賞齋圖卷》
明代晚期,董其昌於文人山水畫另闢蹊徑,所創「松江派」佔據了統治地位;徐渭獨抒性靈,進一步完善了大寫意花鳥畫風;陳洪綬和曾鯨則分別開創了變形人物畫風格和墨骨暈染肖像畫技法。展覽中對以上名家名作均有展現。
展覽第三部分為清代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30件。清代是中國書畫藝術集古今大成的時代,名家之眾、流派之叢、技法之新遠超前代。
清初畫壇復古與創新並存,崇尚復古的畫家以「四王」為首,展覽中,王鑑、王原祁、王翬三人佳作均為摹古之筆;銳意變革的代表當屬「金陵畫派」與「清初四僧」。其中,朱耷所繪《遊魚圖軸》圖中大面積留白,上部繪一尾瘦魚,魚眼是其典型的「白眼向人」畫法,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遊魚圖軸》
清代中期,宮廷繪畫在皇室扶持下獲得較大發展,展覽中亦有多位供奉活躍於內廷的宮廷畫家及擅畫詞臣的作品。至清末,活躍於上海地區的「海上畫派」,顯示了「文人畫」向世俗化發展的新趨勢。此次展出了「海上四任」之一任頤的《梅雀圖軸》和吳昌碩的《玉堂風格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有古代書畫名品佳作近萬餘件。這些藏品的時間跨度從魏晉殘紙、隋唐寫經到宋元名家、明清流派,脈絡清晰、規模龐大、品類豐富。此次「中國古代書畫」展雖然只有數十件書畫作品,但已展示了近千年畫壇書界的發展風貌。
展覽中還展出了一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的文房用具,不僅顯示了文房用具與書畫創作的密切關聯,而且豐富了展覽文物種類。同時,展覽將通過定期展品輪換、改陳設計等方式,推動館藏文物不斷走出庫房、走上展線,努力做到常展常新。
(文化副刊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