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威廉斯,是美國著名職業棒球球員,在1966年被選入棒球名人堂。1941年,他的打擊率高達0.400,是大聯盟最後一次有4成的打者。泰德被稱為「史上最佳擊球手」,在美國《體育新聞》雜誌評選的史上百位最佳運動員中,排在第八位。
棒球在國內不是很流行,卻是美國的國球。巴菲特是有名的棒球球迷,經常用棒球來形容他的投資思想。我們也先來了解一下棒球的比賽規則。
兩隊比賽,每隊各有9人,兩隊輪流攻守。攻隊隊員在本壘依次用棒擊打守隊投手投來的球,並乘機跑壘,能依次踏過1、2、3壘並安全回到本壘者得一分。守隊截接攻隊擊出之球後可以持續碰觸攻隊跑壘員或持球踏壘以「封殺」跑壘員。
當球落地之前防守隊員如果接住球,則稱之為跑壘員被「截殺」,如果投手對擊球者投出三個「好」球,則跑壘者被「三振出局」。攻隊3人被「殺」出局時,雙方即互換攻守。兩隊各攻守一次為一局,正式比賽為9局,以得分多者獲勝。
打擊率是棒球運動中,評估打擊手成績的重要指標,其計算方式為選手擊出的安打數(指打擊手把投手投出來的球擊出到界內,使打者本身能至少安全上到一壘的情形),除以打數。一般而言,職棒選手的打擊率在0.280以上,被認為是一個稱職的打者,0.300以上,則是一個優秀的打者,而打擊率0.400以上,則被認為是一名偉大的打者。
價值一線天
巴菲特在1997年致股東的信中,這樣寫道:
「我們試著學習職棒傳奇明星泰德的作法。在他的《擊打的科學》一書中解釋說,他把打擊區域劃分為77個小圈,每個小圈就差不多一個棒球的大小。他知道,只有在『最好』的位置對著球揮棒,他的打擊率才會達到0.400;在『最糟糕』的位置,也就是好球區外的區域,去接球會把他的打擊率降低到0.230。換句話說,只有耐心等待超好的好球,才是通往名人堂的大道;好壞球照單全收的人,遲早會面臨被降級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