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俄羅斯77%的領土位於亞洲,但絕大多數人口卻生活在歐洲部分。俄羅斯人自己也在辯論歸屬問題。有人聲稱,自己身份非常特殊,既不屬於歐洲,也不屬於亞洲,而是一種獨特的複合體。
俄羅斯當然不缺乏標誌歐洲和亞洲邊界的界碑。這種界碑大約有50座,有些可能會引起人的誤解。例如,奧倫堡著名的「歐亞」方尖碑(位於莫斯科以東1400公裡)正是基於這種理念而建造,即烏拉爾河(奧倫堡橫跨其上)將世界分為兩個部分。這種想法現在被認為是錯誤的。
按照傳統,現在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烏拉爾山脈的東麓為俄羅斯境內劃分歐洲和亞洲的邊界線。無論如何,界定俄羅斯位於歐洲和亞洲的領土比例很容易,分別約為23%和77%。然而,難以確定的是,俄羅斯人總體上認為自己是歐洲人還是亞洲人。
歐洲的統治嗎?
儘管俄羅斯這個世界上最大國家的主要領土位於烏拉爾山脈以東,但其人口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歐洲。大約75%的俄羅斯人生活在歐洲部分,而西伯利亞和遠東則因氣候惡劣,而人口稀少。
正如國際地理聯合會主席弗拉基米爾·科洛索夫(Vladimir Kolosov)接受《透視俄羅斯》記者採訪時所說,「俄羅斯亞洲部分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兩人」。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兩座俄羅斯最大城市也位於歐洲。另一方面,俄羅斯的亞洲部分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以低估其重要性並不明智。
文化爭執
關於俄羅斯關於外部世界的自我認同的主要問題可以表述為「俄羅斯究竟是不是歐洲國家?」這個問題曾於19世紀引發激烈爭論,俄羅斯知識分子中兩個最具影響力的派別是斯拉夫派和西化派。
當時,斯拉夫派相信,俄羅斯應該依靠其獨特的傳統(習俗、東正教、農村生活),而西化派則支持歐洲式的現代化道路和個人主義思想。1917年俄羅斯革命停頓時,激進的社會主義者上臺,西化派與對手之間的爭論仍在繼續。那麼,關鍵論點是什麼呢?
「是的,我們是亞洲人」
那些反對俄羅斯屬於西方世界的觀點,通常強調的是,縱觀歷史,俄羅斯人一直生活在文明的「十字路口」,因此也接受了歐洲和亞洲的文化價值。
俄羅斯歷史學家和最權威的歐亞主義者(認為俄羅斯是歐亞東西相融的國家)列夫·古米列夫(Lev Gumilev)表示,「俄羅斯是一個融合西方與東方元素的獨特國家」。
此外,俄羅斯與歐洲國家和西方有爭議的歷史關係,使這一問題更加錯綜複雜,更使許多愛國思想家宣稱,「我們不是歐洲人,歐洲永遠不會歡迎我們。」20世紀初俄羅斯著名詩人亞歷山大·布洛克(Aleksandr Blok)曾於1918年寫了一首名為《斯基泰人》的詩,表達了對歐洲人否認俄羅斯屬於歐洲的憤怒,「是的,我們是斯基泰人;是的,我們是亞洲人,有傾斜和貪婪的眼睛!把我們帶走吧!」
西方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布洛克在同一首詩中也呼籲俄羅斯與歐洲鄰國團結一致,「同志們!我們將是兄弟!」這個例子表明,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思想和文化聯繫勝過分歧和政治誤解。自18世紀初,彼得大帝(1682-1725年期間統治俄羅斯)將歐洲的價值觀、習慣,甚至服飾帶到俄羅斯後,這種觀點就有很多支持者。
例如,俄羅斯記者、卡內基網主編亞歷山大·鮑諾夫(Aleksandr Baunov)在201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東方人和西方人都認為俄羅斯更接近西方世界,至少在文化方面如此。鮑諾夫寫道:「我們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但並不比芬蘭與葡萄牙、匈牙利與愛爾蘭、賽普勒斯與波蘭之間的差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