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內的喜劇類綜藝節目,肯定繞不過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和《笑傲江湖》。
前者是已成名喜劇人的競技平臺,後者是平民喜劇人展現自己的舞臺。
《歡樂喜劇人第一季》2015年開播,豆瓣評分至今維持在8.2分,這也是《歡樂喜劇人》的最高水平。第二季7.9分,第三季5.6分,第四季5.4分,第五季5.2分,到今年1月26日開播的第六季,我們看到評分區一水的四星、五星。
別急,不是說第六季又變好了,是已經鮮有人關注了,那些整齊劃一的四星五星一般都是節目剛開始時請水軍刷的,如今看起來異常刺眼。
喜劇節目為什麼不好笑了,有觀眾欣賞水平提高,笑點更高的原因,但根本在於喜劇人本身。
以前我們老揶揄春晚語言類節目,說那些都是把前一年的網絡用語攪和在一起,尷尬到臉酸。可如今連《歡樂喜劇人》這種專業喜劇人的舞臺也流行起了網絡梗。
用得最爛的就是「網絡帶貨」,拿第四期中的幾個節目來說。
李鳴宇、趙迎新的《瘋狂72小時》中cue到薇婭,大屏幕出現了薇婭的豎屏視頻。白凱南的《角兒》用直播講故事,說的是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的融合,裡面有模仿李佳琪帶貨。其他節目中也多次cue到李佳琪,不知道的人以為李佳琪給這節目投錢了呢?
其他的網絡梗諸如「你品、你細品」也是在節目中多次出現,明明知道觀眾最反感喜劇中出現網絡梗依然這麼做,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喜劇人創作能力的匱乏。
白鴿成名於《笑傲江湖》,以一句「誰啊,咋的啦」走紅,也以一句「誰啊,咋的啦」噁心了觀眾好幾年,如今說自己改變了喜劇風格,結果一上來還是那句「誰啊,咋的啦」。整個節目沒有任何邏輯性可言,「燕小六」助陣也無濟於事。
盧正雨一直被人們稱為星爺傳人,但且不說他在舞臺喜劇中放微電影這一行為有多可笑,就微電影的內容也是十幾年前的喜劇水準,完全無法打動現在的觀眾。
燒餅的節目是他們表演過多次的,不過現在節目好像對這方面也沒多大要求了,我們再也無法看到第一季中那麼多精彩的現編作品了。
沒有了以宋小寶、小瀋陽為代表的遼寧民間藝術團,沒有了以沈騰為代表的開心麻花,沒有了以賈玲為代表的大碗娛樂,如今的喜劇人舞臺已經變得無比平庸,失去了活力和創造力。
第六季節目的口號是「新時代、新喜劇、新力量」,表面上是在求變求新,但卻丟掉了喜劇的內核。喜劇的內核是什麼?
陳佩斯在他的公開課《陳佩斯喜劇表演培訓》中反覆提到過一個理念,陳佩斯認為:一切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笑是果、悲是因。是用自我的折磨來換取他們的喜悅,以自我的低姿態引起對方的優越感。
就像他的經典小品《吃麵條》中那樣,臺上的陳佩斯吃得越撐越難受,我們觀眾就笑得越開心。
當然,笑是果、悲是因,兩者必須有非常緊密的因果關係才可以,要不然就變得虛假、不真實了。
如今《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有一半以上的節目都是在結尾強行煽情,這麼多節目看下來,也就張霜劍和葉逢春的節目比較有看頭,有笑點、有淚點、有編排,非常用心,可張霜劍和葉逢春的節目也缺少了創新,基本是他們過往節目的大雜燴。
讓我們再回到《歡樂喜劇人第一季》去看看,沈騰、艾倫的《熱帶驚雷》《爸爸爸爸爸爸》《感染者》,遼寧民間藝術團帶來的《我是演員之偶像團》《我是演員之武俠劇》《我不是歌手》,賈玲的《愛笑的女孩》《喜劇啊,喜劇!》《多啦A夢》……這些節目放到現在依然有生命力。
所以說,是現在的喜劇真得不好笑了,很多喜劇人都是在吃老本,他們不是在迎合觀眾,而是在咯吱觀眾。
如今的《歡樂喜劇人》也早已不是國內喜劇的最高舞臺,它更像一個暮氣沉沉的老者,在親手葬送這麼多年一步步培養起來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