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的好,隔行如隔山,這跨界屬實是比較困難的選擇,畢竟你的本行不是這一方面,你的資源不在這一行業,你面對的都是一些未知的事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雖然不是好的選擇,但也是眾多藝人發展瓶頸時的一種自我突破。
這幾日,張雲雷的跨界可謂是熱搜不斷,首先是沒有參加德雲社的綜藝、開箱被網友炒成了熱搜,再是獲得了2020年亞洲音樂盛典的獎項被網友捧上了熱搜,最後是被「毒舌」樂評人丁太昇抨擊成了熱搜,這三次上熱搜可謂是火了讓 張雲雷名氣提升不少,但也看到了張雲雷跨界的不易。
這三次熱搜,最讓張雲雷無奈的還是丁太昇的抨擊,這事張雲雷有些躺槍的感覺,就是參加個節目,就是獲得了一個獎項,哪裡惹了你們呢?惹是沒有惹的,主要還是跨界惹的禍,因為你染指了別人家的小「蛋糕」。
我們都知道,音樂界的蛋糕就那麼大,鬧騰得再厲害,再玩綜藝也就是那麼多人,那麼多觀眾,那麼多流量,該不喜歡的還是不喜歡,該無名氣的還是沒有辦法火起來。在以前,看一個歌手的成功是看他專輯的銷量,看他演唱會的多少,多白了就是看他能從音樂中掙多少錢。
而張雲雷跨界沒多久就發布了專輯,銷量雖然沒經過統計,但是電子專輯的銷量靠德雲迷也查不到哪去,再加上喜歡音樂眾人的購買,本來就小的「蛋糕」被分走了一塊,你都動了人家吃的東西,會沒人抨擊你,這明顯的和郭德綱當初的遭遇一模一樣。
再說說這頒獎的亞洲音樂盛典,人家對自己本身的定義就是以國際文化交流為目的,為新人提供國際文化舞臺以及國際音樂深造的孵化平臺。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搞這個東西,就是為一些才出道的新人提供的,我們的對象就是一些不知名的歌手。
既然是這樣子,那很多人為什麼抨擊人家不專業呢?沒有什麼明星大咖之類的呢?特別是丁太昇,上來就一句突破了華語樂壇的底線,那華語樂壇的底線是什麼呢?最基本的是要唱中文歌吧,這張雲雷似乎也沒有怎麼唱外文歌曲顯擺自己啊!如果不是,那華語樂壇的底線是不允許跨界選手的出現麼!如果是這個樣子,那麼丁太昇你算是贏了。
抨擊完這些還不算,又說主辦方的舉辦沒有水平,把整個音樂盛典搞成了粉絲見面會。這人家怎麼舉辦挨著你什麼事情了?你是出錢贊助了,還是親臨現場了,是不是所有的粉絲都穿上禮服,所有的音樂節大咖都邀請了,然後才算是一次好的頒獎盛典呢?
所以,這一句句尖酸的字眼從丁太昇口中說出,無疑是想搞些什麼狀況,如果他是想蹭流量、熱度,那麼恭喜這位「著名的毒舌」樂評人你已經成功了,如果他是想守護著自己認為道義的一畝三分地,那麼很多人都想請丁太昇了解一下郭德綱的成功之路,有什麼樣的師傅就會有什麼樣的徒弟,十年河西,十年河東,莫欺少年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