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老笑話:幾個英國人在酒吧聊天,這時候進來了一個美國人,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印度人。英國人向三位來自異國的朋友打招呼,說我們在討論如何建立一個「公平的職業足球聯賽」,有興趣一起來聊聊麼?
印度人問:什麼叫職業聯賽?
中國人問:什麼叫公平?
美國人問:啊哈,這個話題我可以參與!公平,是我們美利堅的立國之本;職業聯賽,我們已經搞了很多年。現在只剩下一個小問題——什麼叫足球?
=============================
美國人玩不轉足球聯賽,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畢竟美國的棒球、冰球、籃球和橄欖球聯賽,都是世界最強的。但美國足球,一直不溫不火,毫無存在感可言。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是美國人不喜歡看足球?是美國足協比中國足協還SB?還是因為其它運動項目分走了太多注意力?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查了查美國足球的發展史和規則。之後我長出一口氣:不怪美國人民,也不怪美國足協,實在是因為美國足球聯賽從規則到歷史,都是一個大寫的奇葩……
被空調擊敗的職業聯賽
實際上美國的聯賽起步還是比較早的,1968年,美國就建立了第一個足球聯賽——NASL北美足球大聯盟。
當時,美國俱樂部的發展和早年的J聯賽有些類似,就是想辦法招攬過氣球星。美國人不喜歡看足球,但他們總知道貝利是誰吧?那事情就很簡單了,我們只需要想辦法把貝利請來就夠了。
本來貝利是根本瞧不上北美足球大聯盟的,紐約宇宙隊的主席為了請球王來美國效力,何止是三顧茅廬,貝利都婉言謝絕了。
1974年時,貝利投資一家汽車配件工廠失敗,損失了上百萬美元,這時他想起了美國人的邀請,於是試著打了個電話,沒想到美國人的報價把球王的下巴都驚掉了——7年700萬美金!
這是什麼概念?直接換算的話,美國人給貝利開的是7年5000萬美金的合同,但同時也要考慮,如今運動員拿到的合同遠比過去大得多——1975年時,NBA頂尖球員的年薪甚至只有幾十萬美元,而如今,要是不拿出年薪四五千萬的大合同,人家連電話都不接你的。
初步換算的話,貝利面前擺著的,很可能是一份至少相當於現在7億美金的天價合同。作為一名34歲即將退役的老將,這簡直沒辦法拒絕。
美國人表示:有錢,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靠著不計成本的滿世界撒幣,北美足球大聯盟迅速吸引到了一大批球星——貝肯鮑爾、克魯伊夫、喬治貝斯特、尤西比奧。而且這些球星在美國樂不思蜀,貝肯鮑爾當時最喜歡的就是在中央公園曬太陽,貝利更是直接把家安到了紐約。靠著這些球星的名人效應和人脈關係,他們又吸引來了一批當打之年的實力派球員。美國聯賽的觀眾,也從1968年的場均3000人不到,迅速發展到1980年的場均14000人。每年的決賽,更是能賣出將近80000張球票。
然而在1978年,北美足球大聯盟的強勁對手出現了,他最終徹底摧毀了聯盟主席和球星們將近20年的努力,讓美國足球一夜回到了解放前。這個對手,就是MISL美國室內足球聯賽。
我看到這裡都很奇怪:室內足球何德何能,能搞死有克魯伊夫、貝利和貝肯鮑爾壓陣的足球大聯盟?幾分鐘後,我突然意識到原因所在——媽的,室內足球有空調啊!
小場地的室內足球節奏更快,進球更多,規則也更簡單。而且更重要的是,室內場館是有空調的!與橄欖球、棒球這些已經形成文化的體育項目不同,足球在美國,還是一個新潮玩意,四五萬人的大球場,15000不到的觀眾連一半都坐不滿。對於美國人來說,在室內場館吹著空調喝著可樂,欣賞一場進球大戰,明顯更有吸引力一些。
當時的室內足球,每場平均竟然有8000多的上座率,這已經超過大聯盟的一半。而且室內足球的美國本土球星層出不窮,風頭甚至壓過了那些國外來的巨星。大聯盟的球隊主席們也想培養本土球星,無奈美國人的球技實在爛泥扶不上牆。
1984年,北美足球大聯盟的最後一屆聯賽落下了帷幕。總共只有9支球隊參與,冠軍是芝加哥大黃蜂隊。在聯賽無限期停擺之前,球隊主席們試圖做出最後一絲努力——他們接洽了如日中天的普拉蒂尼,給了他一份天文數字般的合同,然而被對方禮貌地拒絕了。
當時大聯盟的紐約宇宙隊,靠四處招攬球星,成為了一支世界強隊——1984年的季前友誼賽上,他們5-2大勝巴塞隆納,4-1橫掃烏迪內斯。然而,一支球隊無法代表一個國家。
季後賽,足球碗和單刀大戰
另一個原因,就是北美大聯盟過於奇葩的賽制和規則。作為一個窮極無聊時連柬埔寨聯賽都要瞄上兩眼的人,我愣是沒搞清楚北美大聯盟的積分制度和規則。所以,我也只好搞懂多少說多少了。
首先,美國聯賽的時間是倒數計時的——所以大家現在知道美國人民的數學有多差了……
積分規則是這樣的:勝一場六分,平一場三分,輸一場零分。這就已經很奇怪了,更奇怪的是,為了鼓勵進球,每進一球,都可以再得一分,最多得三分。
也就是說,如果球隊4-3獲勝,那勝方可以得到9分,負方可以得到3分;如果球隊1-0獲勝,那麼勝方得4分,負方得0分;如果球隊3-3打平,那麼兩方各得6分。進攻強的球隊,會佔盡優勢。
所有球隊被分為太平洋聯合和大西洋聯合兩個大區,每個大區又分為兩個賽區,總共四個賽區。每個賽區的前三名進入季後賽,先由同賽區的第二和第三決出勝負,勝者進入第二輪,與賽區冠軍決出勝者,進入半決賽。
半決賽中,兩個大區分別決出分區冠軍,然後進入決賽。決賽被稱為「足球碗」,進行一回合的比賽,決出最後的總冠軍。
如果你沒看懂,我只能說,作為一個不看NBA的人,我盡力去理解這莫名其妙的季後賽規則了……
這還不是最奇葩的,最奇葩的是,淘汰賽不設總進球制度。在兩回合比賽中,只計算勝負關係,不計算總得失球。更奇葩的是,淘汰賽中沒有「平局」這一說,如果雙方打平,就再進行15分鐘的迷你賽,金球決勝。如果迷你賽也打平,再進行單刀大戰,總之一定要決出個勝負才行。
什麼你問我單刀大戰是什麼鬼?這就是美國足球最奇葩的發明。
美國人根本看不懂點球大戰,為了增加比賽的觀賞性,他們借鑑冰球規則,搞了個「單刀大戰」。球員從禁區弧開始帶球,單刀面對門將,5秒鐘內必須射門,守門員可以出擊封堵。這種規則即使在美國大聯盟,也是爭議不斷,貝利和克魯伊夫愛死了這種規則,但貝肯鮑爾覺得完全就是胡鬧。當然,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貝皇的單刀實在不穩當……
假如兩隊的勝負關係相當,那麼就再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雙方不分勝負,就再進行一輪單刀大戰……我的腦子已經開始爆了……
總之,當時的美國聯賽,就是在這樣結合了籃球、冰球和橄欖球的奇葩規則下堅持了20年。看過足球的美國人都覺得莫名其妙,這是什麼鬼?沒看過足球的美國人覺得一臉懵逼:OMG,足球怎麼這麼複雜?
當然最慘的是球員。
1979年季後賽半決賽第二輪——其實就是分區決賽,但對於整個季後賽來說它是半決賽,但我覺得分區決賽實在太拗口了,於是就叫他半決賽好了,好了現在你能明白我被美國的奇葩賽制搞得有多崩潰了——紐約宇宙主場迎戰溫哥華白帽隊。
90分鐘戰罷,兩隊打成2-2平局,15分鐘迷你加時賽開始。加時賽雙方都沒有進球,比賽進入點球大戰,啊不是,單刀大戰環節——當時宇宙隊的門將來自英格蘭聯賽,對於這個規則,他異常懵逼:這到底是什麼鬼?但他依舊撲出三次單刀,紐約宇宙彈無虛發,雙方兩回合勝負關係打平,進入加時賽……
30分鐘加時賽中,裁判分別吹掉雙方一個進球,之後,兩隊開始了第二輪單刀大戰——此時宇宙隊的門將已經崩潰了:怎麼還有啊!
前四輪單刀大戰雙方打成了3-2,白帽隊領先,第五輪白帽隊射失單刀,宇宙隊球員將單刀射進,然而裁判示意,宇宙隊球員持球超過5秒,進球無效,白帽隊晉級……
場上的球員都是崩潰的:這到底是一場怎樣的比賽啊!!!
一個90分鐘,一個迷你賽,一個單刀大戰,接著又一個30分鐘加時,再一個單刀大戰……那場比賽的直播時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10分鐘。
後來貝皇在自傳中,惡狠狠地吐槽了一番美式單刀大戰,估計就是這場比賽留下的心理陰影。
然無卵用的選秀與萬惡的工資帽
1994年世界盃之後,美國人突然醒悟到:我靠原來我們國家還真的有人愛看足球啊!於是1996年,MLS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開始了。
試行一年後,MLS取消了天怒人怨的單刀大戰制度,然而區區足球怎麼會阻擋美國人民胡搞亂搞的熱情。於是,一連串喪心病狂的規則更新開始了……
首先,取消平局!常規賽(咦我為什麼說得這麼順口)打平的話,直接進行10分鐘金球加時,然後點球決勝負,勝者得一分,負者不得分!實行了三年之後,這項規則在怨聲載道中被取消了。
其次,沒有升降級!球隊的聯賽等級是由註冊資本決定的,足球是有錢人的遊戲,不爽不要玩!所以像英格蘭「聯曼」俱樂部的神奇經歷,不會在美國發生了。
諸如兩個賽區改成三個又改回兩個,都算是常規操作。最令人窒息的,是選秀制度和工資帽制度……
眾所周知,年輕球員最重要的就是16-22歲的階段,這也是歐洲和南美足球青訓制度存在的最大原因。然而美國人不信邪:我們的籃球、橄欖球、冰球、棒球都是這樣搞的,不照樣天才輩出!於是美國人搞了個選秀制度,人才培養全都交給了高校。
美國高校本來就沒什麼靠譜教練,球員們學得也是一知半解。至於選秀選上來的,基本也都不太靠譜,根本競爭不過青訓營裡的小球員。更何況,自己培養的球員,搞不好還要歸其它隊所有,誰都沒心情搞什麼青訓。於是大聯盟頒布了一個政策:本隊青訓營的球員可以繞過選秀,直接進一隊。
所以還選個毛的秀啊!
與NBA選秀相比,MLS的選秀簡直是聽者傷心聞者落淚。NBA選秀狀元的任務,是好好訓練,爭取成為球隊的帶頭大哥,今後奔著名人堂使勁;而MLS選秀狀元的任務,是好好訓練,爭取不看飲水機,今後能在球隊打上替補……
這差距也太大了。
當然,更要命的是工資帽制度——MLS盈利困難,所以工資帽額度很小。雖然在「貝克漢姆法案」之後,每支球隊可以引進幾名不限工資的球員,但其他球員的收入,簡直是慘不忍睹。在洛杉磯銀河隊,伊布的收入與他在曼聯時期,縮水了足足90%,只有150萬美元的年薪。但這已經算相當高的,銀河隊的首發門將,年薪只有稅後53000美元,還不如一個普通的矽谷程式設計師。
墨西哥的多斯桑託斯兄弟,拿的也不過是幾十萬美金的年薪,這與他們在歐洲相比,收入簡直是九牛一毛。
很多球員都無奈地表示:我們踢了大半輩子的球,與美國隊一起踢了世界盃,最後年薪還不到20萬一年!聽說中超那邊人傻錢多,要麼我們去中超吧……
你別說,還真有一個先例:譚龍在溫哥華白帽看飲水機的時候,年薪不過區區4萬美金,還是稅前,結果到了中超,迅速化身中超大腿,年薪也翻了不知幾十倍。估計現在最後悔的,是美國的華裔前鋒程拜仁:媽的,老子要是早生幾年,憑我的球技,到了中超,一年兩千萬人民幣應該不是問題吧?
美國全體球員表示:恨不投胎中華家,來生不做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