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用「牛X、裝X」拿來做標題,這兩個詞語一直都是簡單粗暴、剝離人情的無味詞彙,它們並不能夠概況一件事的具體「參數」、「實際情況」,更多的是表達評價者的一種情緒。也就是說,只是在變相的貼標籤、表三觀,俗稱「發洩」。
在生活消費這些小事兒上,大家三觀未必隨時一致,存異容易,求同太難。不可強求。心態很重要。
更何況,黑膠重回大眾視野,多半是商家操刀熱推的結果。懂行、有品的人,可能早就高價購入一臺老式藏品,鑽進小圈子分享黑膠唱片的細膩久遠了,哪輪得到新入行的商家蠱惑。而達不到這種「境界」的普通人,很可能只是需要一種「感覺」,或者給家裡多個「有味道的裝飾品」,聽信了商家的忽悠。身邊就有年輕的朋友購入了不夠正宗的「黑科技」黑膠智能唱片機,唱片業照聽不誤,放在新裝修的家裡也是一道風景,用他的話說是「很有科技感」,你還能求人家退掉嗎?
商家希望你這樣想:即使放著吃灰,黑膠唱片也有一種潛在的價值;而你,可能真的就是這麼想的。
消費者心甘情願上套這種情況,類似過國人過洋節的心態——有錢才能揮霍,越有錢越愛揮霍,錢少就理智的霍霍。618、雙十一清空購物車。物質富足就想給精神找個別樣的寄託,錢少也需要滿足感,於是在廣告慫恿下,產生了實際上不太剛需的消費。
有些事情要麼專業的想,要麼別想太多,不然生活會更累。
不管黑膠唱片還是「樸素的帝王餐」,有花錢的欲望,商家也想給你消費的理由,兩個群體一拍即合,「懷舊追憶復古風」or「融古通今的黑科技」火熱上線,數碼市場一片欣欣向榮,廠家,電商平臺、物流企業、消費者都很開心。
不過自從家裡多了一臺不那麼對味、但又不能小看的「黑膠唱片機」之外,你可能陸陸續續又敗了更多看著很牛,但實際很容易吃灰的東西。這些慣例,大部分經濟獨立的人都無法完成戒除。
也有許多網友提出異議,說自己正在用某某產品啊,而且用得挺好的,並沒吃灰,其實他們就是剛需得到滿足的小眾群體。剩下一部分人,很可能是為了「不浪費」,強迫自己適應一個新工具、新玩意,理智的還藉此做出了一些精力投資,創造出一些人生價值。
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所以許多人選擇「跟著感覺走」。
回到主題,我認為「錢袋子決定心態」才是正解。
如果預算充足,又想嘗鮮,順理成章;如果理智告訴你這是一波低智商車,諷刺買的人「裝X」保持心理平衡,也算人之常情。到底是人家承擔得起這個支出,還是願意給智商交稅,都是自己人生狀態和消費觀的獨特理念,順其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