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中國文化傳播之路上(海客談神州)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圖①:拉嫡娜。

  圖②:拉嫡娜參與翻譯的西漢雙語中國當代詩歌合集詩選《海上的霞光》。

  圖③:拉嫡娜翻譯的詩集《灰光燈》西班牙語版。

  圖④:拉嫡娜參與翻譯的《中國當代中篇小說集》。

  拉嫡娜供圖

  墨西哥城一景。

  影像中國

  初識拉嫡娜,是在一次文化活動上。這位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語言、語言學與翻譯學院教師,當時正給學生和現場觀眾講解中國古代傳說,西班牙語和漢語交替使用,十分嫻熟。後得知,她來自保加利亞,多年致力於將漢語作品譯成西語。她曾譯介蒲松齡、馮夢龍等古代文學家的經典著作,譯過莫言、賈平凹等當代作家的作品,還參與過不少影視作品的翻譯工作,現主要研究中國中晚唐文學。她在中國文化傳播之路上不斷前行,希望將更多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帶給拉美讀者。

  鍾情唐史

  開啟文學翻譯之路

  1979年,拉嫡娜出生在保加利亞。童年時期,一本保加利亞語亞洲民間故事集,在她心中埋下了中國文化的種子。大學選修第二專業時,拉嫡娜選擇了漢語。起初只是出於興趣,但一學期課程結束後,她放棄了主修的國際關係專業,專攻漢語文學。她中學時曾就讀於一所西班牙語學校,接受過系統的西班牙語教育,本以為會從事保西文學翻譯工作,沒想到卻與中國文化結緣,開始中國文學研究和翻譯生涯。2009年,拉嫡娜決定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到拉美國家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轉眼間,拉嫡娜已在墨西哥定居十餘年。走進她的書房,《楊貴妃傳》《隋唐五代史》《唐代小說史》《全唐五代筆記》等書籍擺在書架顯眼處。她說,攻讀碩士時被唐玄宗與楊玉環的傳奇故事打動,便開始研究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元雜劇作家白樸的《梧桐雨》、清代戲劇家洪昇的《長生殿》……她將這些作品中的部分內容譯成西班牙語或保加利亞語,並將研究心得寫入碩士畢業論文。談話間,拉嫡娜不禁吟誦起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首詩裡的每一句都很美,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讀懂如此委婉動人的故事。」

  從古代到當代,從詩歌到小說,拉嫡娜都有涉獵。談及喜歡的中國文化名人,她列了長長一串名單,從老子、孟子、莊子到魯迅、沈從文。面對浩瀚的中國文學寶庫,如何選譯作品?拉嫡娜決定協調古代、近現代和當代文學,權衡不同題材作品對拉美讀者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拉嫡娜在文學翻譯上不斷嘗試,成績不俗。2013年,她翻譯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獲得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西班牙語組二等獎;2014年,獲得保加利亞孔子學院莫言短篇小說翻譯大賽漢學家組二等獎;2019年,參與翻譯的西漢雙語中國當代詩歌合集《海上的霞光》,在墨西哥首發;她還將一些中國當代詩人的作品譯成西文,發表在墨西哥、智利和阿根廷等拉美國家的網站、詩集和雜誌上。這些榮譽和成果,為拉嫡娜從事翻譯職業注入了更多信心。

  融入中國

  感悟古老文明智慧

  研究中國,拉嫡娜並不滿足於學校和書本上的知識,更希望到中國切身感受。「在華學習生活的經歷,讓我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國優秀的老師以及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一腔熱情,讓我有了今天。」

  拉嫡娜第一次來中國,是在2002年,作為一名進修生到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漢語。初到北京,一切都很陌生,語言也不熟練。課餘時,她跑到五道口的一家小賣部,拉著店員練口語,學習地道的中國話。得益於學校濃厚的學習氛圍及身邊人的熱情幫助,拉嫡娜的漢語水平提升很快,但她不滿足於短暫的交流學習,還想更深入地融入中國,多走走多看看。

  2006年,拉嫡娜來到武漢,在華中師範大學攻讀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3年間,拉嫡娜親眼見證了武漢地鐵、高鐵的建成通車,目睹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她帶著對中國文化的好奇遊歷了西安、銀川、烏魯木齊、北京等20多個城市,在石窟、寺廟、亭臺樓閣、考古遺址裡感受古代文化;在山川河流、鳥鳴蛙叫的大自然裡,感受美麗河山,也更堅定了要將研究中國文化作為一生使命的信念。「我從中國的大自然和歷史古蹟中尋找靈感,仿佛跟著古人的腳步走了一程,那段經歷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

  2017年,拉嫡娜獲得來南京大學學習一年的機會。再回中國,她鍾情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常到南京大學的圖書館閱讀古典文獻。在她看來,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能從中感悟到人生哲理和生活態度。

  關注發展

  傳承拉中文化交流

  拉嫡娜覺得,要學習一門語言,除了聽說讀寫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語言背後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以及社會生活。「語言也會隨著時代發展而變遷。」作為漢西翻譯工作者和漢語傳授者,應隨時關注中國的發展變化。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中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地艱苦奮鬥、浴血奮戰,才換來今天的發展成就和幸福生活。」說話間,嚮往和敬佩之情溢於言表。她希望通過古老文化與現實相結合的講解方式,讓學生們深刻體會歷經滄桑而歷久彌新的華夏文明。

  每當墨西哥城舉辦中國主題的展覽、講座,拉嫡娜都會帶著學生前往參加,不放過任何一個讓學生與中國文化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中國電影也是她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的素材。她曾翻譯中國多部電影作品,讓電影中呈現的社會百態,走進學生們的腦海。「我常常鼓勵學生們多讀書、多看電影,有機會一定要到中國看看,這樣才能了解真實的中國。」

  目前,除了日常教學和研究工作,拉嫡娜正忙於《新華字典》的翻譯、校對、審核,新作《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也即將付梓。她對未來充滿信心:「希望我的學生將來可以成為拉中文化交流的使者,期待著能為拉美讀者翻譯更多好作品,讓更多拉美人感受中國文化的力量。」(劉旭霞)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9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傳播海絲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上)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通過這一通道遠銷海外,也將悠久燦爛的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至今仍擁有眾多珍貴的海絲文物古蹟,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海絲文化。清淨寺、聖墓、老君造像等宗教勝跡,都無聲述說著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 為了茶與咖啡的跨洋相遇(海客談神州)
    這或許與其求學之路有關,他在英美和中國獲得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都是藝術學。從咖啡之國哥倫比亞來到茶的故鄉中國,他逐漸喜飲龍井綠茶和烏龍茶,並感受到咖啡與茶、哥倫比亞和中國的美好聯繫。他說:「茶葉不是我們的傳統飲料,第一次嘗試時可能會有些不習慣。但時間久了,學會品味那特殊的清香,茶也就變得如咖啡一樣美妙而不可或缺。」
  • 「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海客談神州)
    他翻譯的《蛙》《紅高粱家族》《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中國圖書在阿爾巴尼亞獲得高度評價。2017年,他榮獲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中國人敞開了熱情的懷抱,我就像回家一樣」1974年,斯巴修作為「友好使者」到中國學習漢語。他回憶道:「初到北京,我很年輕。
  • 海客談丨加快推進舟山國際海洋文化名城建設
    本期《海客談
  • 「翻譯的使命是溝通和交流,為讀者服務」(海客談神州)
    「我到中國有一種回家的感覺」羅陽與中國的故事從一開始就很特別。「我在北京出生,在北京讀書,觀念和思維方式都深深地刻上了中國印記。」羅陽說。他的父母是新中國接收的第一批羅馬尼亞留學生。當時,他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大家一起談文學、美學,聊世界、談中國,這既是羅陽青春年少時的美好回憶,也是中國朝氣蓬勃的模樣。畢業後,羅陽成為一名專業翻譯,同時在《中國畫報》擔任編輯並長期從事中文圖書推廣工作。在中國期間,羅陽乘坐綠皮火車到中國多地旅行,他看到了中國的廣袤和多姿多彩,也了解到中國的歷史和國情。他還在中國拜師學藝,成為最早在中國說相聲的外國人之一。
  • 他讓路虎走回文化之路
    連續3天的新車上市直播,創造了新車上市活動最長時間的記錄,較高的閱讀率詮釋出一個重要信息——汽車文化的傳播是有人關注的,這讓「汽車品牌傳播是否有必要」的爭論有了結果。而這恰是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捷豹路虎中國總裁及奇瑞捷豹路虎董事潘慶所要做的——讓中國的消費者從文化角度認識路虎。
  • 義大利漢學家畢羅:「我對漢字和中國文化一見鍾情」
    義大利漢學家畢羅——「我對漢字和中國文化一見鍾情」(海客談神州)不久前,義大利漢學家畢羅藉助網絡平臺在雲端為書法愛好者們做了一期題為《書法史研究與文史研究:以〈集王聖教序〉為中心》的講座,反響熱烈。
  • 聖經之路 恢弘壯麗
    1760—1770年代,利瑪竇、湯諾望、南懷仁等等宣教士,前赴後繼,在中華大地上,開始了辛勤的播種工作。此後一個世紀,耶穌會成為中國宣教的主力。到了1807年馬禮遜來華,開始翻譯《聖經》,開始建立家庭教會;1865年,戴德生在寧波成立內地會,從此漫漫長路,開始了「聖經之路」的艱難跋涉。這其中,可謂艱難坎坷、荊棘密布、血淚交融、生死相隨。
  • 從傳播到傳承,短視頻+傳統文化的進階之路何在?
    頂級央媒同樣重磅加入,央視綜藝、新華網以及央視主持人朱迅、尼格買提以及原央視主持人趙普都通過抖音直播,從探秘端午民俗到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打開傳統文化傳播的新窗口。快手也有大動作。端午節當晚,「仙樂——快手 2020 國風音樂會」在快手直播,陳力寶、高韶青、方錦龍等中國樂器大師,雙笙等國風音樂唱見大V,邊靖婷等人氣京劇高手,不同類型的國風嘉賓先後登場。
  • 東臨神州,以觀山海——《觀山海》手繪圖鑑展登陸上海
    9月24日-10月7日,由西西弗書店、博集天卷、自然生長共同主辦的「東臨神州以觀山海」——杉澤《山海經》手繪圖鑑展將在上海世茂廣場開展。《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文化典籍,也是數千年來傳承的文化瑰寶。
  • 「詩詞文化傳播」傳承人畢玉玲成功入庫《中國傳承人才智庫》
    2020年09月15日,經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山東省濟南市畢玉玲同志申報的「詩詞文化傳播」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並向中國傳承人網、中國鄉土文化網《中國傳承·人才智庫》推薦入庫。
  • 神州沃良搭載中國速度 駛入品牌高速發展快車道
    馮大慶副縣長表示,盤錦大米的品質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信任和支持,也希望「神州沃良」通過這種新的嘗試,帶動盤錦米業新的發展,如高鐵一樣,用中國高鐵速度,開啟全新的高端品牌大米之旅。瀋陽鐵道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鞠振鵬對神州沃良品牌專列首發表示祝賀的同時,也對品牌的發展寄予了厚望。神州沃良 駛向高速發展之路
  • 東臨神州,以觀山海:《觀山海》手繪圖鑑展在上海開展
    新京報快訊(記者楊司奇)9月24日至10月7日,由西西弗書店、博集天卷、自然生長共同主辦的「東臨神州,以觀山海——杉澤《山海經》手繪圖鑑展」在上海世茂廣場開展。《山海經》是我國流傳至今體系最為完整的志怪奇書。最初有圖,後來失傳。
  • 功夫、旗袍、茉莉花……中國文化傳播如何破解老套路
    【隨著中國的全方位崛起,中國文化海內外傳播,將是一個蔚為壯觀的事業。要解決內外傳播兩張皮,我們可以做的是「化西為中」。當下中國的對外宣傳,可能還是更多是關注一種宏觀敘事,可能會形成一種刻板印象。12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4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談文化傳播。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人教二年級語文下冊識字1《神州謠》生字詞語學習及理解歌謠
    在遙遠神秘的東方,這麼一個地方,它就是中國中國。是傳說中神的故鄉,所以有著神州的稱號。這個神的子民自古以來認為它是居世界中心的國度,所以稱為中國。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豐富歷史的國度,它不僅山清水秀,民族文化也多彩多樣。
  • 茶源於中國,傳播於世界
    茶葉及茶文化是中國對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茶從中國向世界各地傳播,逐漸被各民族接受並成為普遍嗜好。有文獻資料表明,茶葉及茶文化向域外傳播始自唐代。安南人與中土名士的交往也頗為頻繁,「唐時,越僧無礙上人、奉定法師、惟鑑法師等均精漢學,嘗往中國長安與名士王維、賈島、張籍交遊,詩文唱酬頗多」。中唐詩人張籍曾作《山中贈日南僧》:「甃石新開井,穿林自種茶。時逢南海客,蠻語問誰家」。來唐求法學佛的南海僧人在山中種植茶樹,這說明彼時安南人已經接觸到茶,並有將茶帶回安南的可能。
  • 湄洲島「傳播媽祖文化的使者」:見證媽祖文化走向世界
    中新社福建莆田3月8日電 題:湄洲島「傳播媽祖文化的使者」:見證媽祖文化走向世界作者 葉秋雲福建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秘書長李少霞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這20多年來,每每看到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等不辭旅途辛勞來到祖廟朝拜,她時時刻刻都被感動著。
  • 畫家龍文會:展示中國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文化魅力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 畫家龍文會:展示中國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文化魅力 圖/龍文會 文/秋香 龍文會先生是一位深耕傳統文化沃土的全面型畫家。
  • 李少霞:傳播媽祖文化的使者
    她慢慢對祖廟作為媽祖文化平臺的強大影響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媽祖文化聯結海內外特別是兩岸同胞的紐帶作用有了更深的體會,進而也更加堅定了做好媽祖文化傳播工作的信心。  她表示,正式成為一位祖廟工作人員,只想著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傳播、弘揚媽祖文化。沒想到的是,一腔熱血都獻給了這項工作,一做就做了將近22年,「這很可能是我一輩子唯一一份一直在堅守的工作。」
  • 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慰問駐福州部隊官兵
    龍宇翔致辭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執行主席龍宇翔在致辭中向部隊官兵致以親切的問候和節日的祝賀。他說,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是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以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為宗旨,先後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友好往來,組織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及愛心公益活動,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與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