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公布了一張印軍士兵的特殊照片,照片中的印軍士兵是印度山地部隊的一員,隨部隊駐守在邊境拉達克地區海拔五千米左右的錫亞琴冰川,由於近日一場暴風雪來襲,此地的氣溫已降低到了零下50度。而照片中的這名印軍士兵由於連一個最基本的容身帳篷都沒有,所以只能身處簡易雪坑過夜,在凜冽寒風中難以入眠最終木呆呆地坐起身來。有網友表示,這些印軍士兵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此後恐怖的半年高原寒冬中活下來,而不是建功立業。
印軍士兵在零下五十度低溫中睡雪窩,幾乎成為冰雕
看到這名印軍士兵周身被大雪覆蓋,但還不忘在坐起身的同時手持步槍,所以不少人甚至由此對印軍山地部隊有了一分前所未有的敬意,他們直言從這名印軍士兵身上看到了當年志願軍在朝鮮一把炒麵一把雪的無畏精神,甚至讓人想起長津湖戰役中悲壯的冰雕連。與之形成對比的就是近年的德軍和日本自衛隊,德軍長期因官兵肥胖率超標體能訓練嚴重不達標而苦惱,甚至一旦徒步負重行軍強度提升都可能會讓部隊招來官司;而日本自衛隊不少官兵更是找理由迴避危險任務,例如福島救災,據記錄當時所謂的病假證明滿天飛,幾乎讓人想起當年著名的大阪第四師團。所以扣除感情因素,印軍山地部隊官兵在危險的高寒高原睡雪坑的確稱得上精神可嘉了。然而這真的等於印軍在精神方面比肩志願軍了嗎?
縱然有當時一流的物質保證,但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也被嚴寒折磨
由於考慮溫度和風速會嚴重影響武器射擊和車輛行駛的可靠性,所以參與長津湖戰役的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技術軍官專門以嚴謹的方式記錄了當年10月底到11月初的氣溫,當時最冷的下碣隅裡在白天的氣溫都降至零下20-25度,凌晨時極端最低值達到了零下45度!風速也不低於60公裡/小時,這就會導致人的體感溫度會降低到零下70度!此時一壺開水會在半分鐘內凍結,步槍槍栓也必須十分鐘拉動一次避免其徹底凍住卡死,車輛在夜裡也不敢熄火。由於空運實力強大外加志願軍無法有效摧毀美軍後勤,所以美軍大量禦寒物資大量抵達前線,其單兵都有羊毛長大衣,其內部還有保溫夾克和防風防水的專用作戰褲,內部還有人造絨和棉質內衣等七件套組合。同時美軍單兵口糧的食品和口感也大幅提升,除了二戰標配的罐頭肉、三明治蛋糕和黃油麵包外還有速溶飲料,鹹餅乾,麥片以及高糖分的巧克力等糖果,一份此類的C口糧就能提供4400卡以上的熱量。由於當時點火難度大,所以美軍專門發明了利用車輛引擎運作點火加熱的烹飪模式,以至於八成官兵都可以避免吃冷食,這就極大降低了腸胃病發病率。美軍住宿時,也都會得到標準防寒帳篷和羽絨防水睡袋,這就使其士兵在如此高寒氣候下四肢嚴重凍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志願軍在長津湖因嚴寒導致的犧牲,本質還是物質條件限制所致
然而即便有如此優厚條件,美軍凍傷的官兵依舊達到7800多人,其中300人最終死亡。連條件如此優厚的美軍都遭受這樣的損失,志願軍就更不用說,雖然按正常後勤標準,志願軍單兵應當有棉衣棉鞋和棉手套棉被等全套物資,但由於調撥緊急外加後勤經常受到美軍轟炸,所以不少人不是缺少棉衣就是棉被,某部隊幾萬人甚至只有幾百件厚棉衣。而由於志願軍後勤線需要先後經歷火車和汽車的轉運,本身就容易成為顯眼的襲擊目標,外加車輛數量稀缺,所以運輸的糧食裡9成都在路上損失了,而長津湖地區又很難籌集糧食,因此不少志願軍部隊斷糧幾天都是家常便飯。縱然在生死大戰前,戰鬥人員往往也只有兩個早已凍硬的土豆作為最後的熱量來源,而夜裡休息時則只能和衣睡在雪地上。由於這種難以想像的困境,導致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近三萬人因嚴寒傷亡,數字超過戰鬥傷亡的三倍,外加火力和機械化差距,才最終導致殲滅美軍主力的計劃失敗。
印軍的帳篷不但保溫能力低而且很容易被大風吹走
如今,解放軍和印度的過冬條件對比方面不禁讓人想起當年美軍和志願軍的對比。如今解放軍駐高原部隊早已配備了全套的後勤保障車輛,例如一小時可以給一個連官兵做好飯菜的快速烹飪車,可以在高原提供熱水澡的洗浴車,可以快速實施野戰手術和其他救治任務的醫療車等等。解放軍官兵不但在營房內能吃到葷素搭配色香味俱全的熱飯菜,而且即使位於一些險峻地段時也會有後方無人機前來迅速送餐,在巡邏時解放軍官兵都有多功能防寒被,這些全新的裝具不但便攜而且保暖防水能力很強,可以應付零下40-50度的考驗。而多人用帳篷不但抗寒能力出色,還內置了氧氣保持設備,可以避免高原缺氧導致士兵難以入睡。結束巡邏時,官兵們還能享受熱水澡之餘住進特色化的方艙保暖營房,這裡的氣溫恆定在人體最舒適溫度,而且絕對做到了隔離病菌的水平。印軍使用的普通帳篷不但保暖能力差且無氧氣維持設備,其便攜性也十分不佳,很容易讓本就在高原飽受折磨的士兵愈發耗費體力,最主要的是這種帳篷抓地力要比解放軍新型帳篷差得多,一旦遇到暴風時就更容易被吹走,此時裡面的人就會徹底暴露在曠野的寒風中,正如照片上那名印軍士兵那樣,只能睡在雪坑裡。此前早有報導證明印軍目前連單兵過冬衣物總數的三分之一都沒能提供,從美國高價購入的1.1萬件ECWCS防寒服又被曝出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而他們的口糧不但口感營養極差,而且由於缺乏儲備手段,往往凍得硬如石頭,讓人無法食用。
解放軍高原部隊的方艙營房開創了世界先河
然而,不少人提出勝負和實力強弱不能只取決於物質條件對比,印軍士兵能睡雪坑也說明其精神力量之強大堪比當年志願軍。但這些人卻陷入了認識誤區,由於在過去相當時間內人民軍隊受制於條件限制,所以武器火力和生活條件都和世界一流水平差距明顯,經常要以頑強的精神和鬥志來彌補物質差距,但很多人由此認為物質條件越差就越有鬥志且實力越強,甚至進一步認定英雄只有生活清貧艱苦才是其標準人設。這種認識無疑是錯誤的,當年志願軍之所以出現長津湖戰役中的悲壯一幕,最大因素是美軍的空中絞殺所致,而非不重視後勤或故意讓官兵吃苦,要知道當時僅在東北就籌集了大量過冬衣物和食品,而且志願軍做到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此外志願軍高層只要條件允許,就竭力改善部隊官兵生活待遇。反觀今天印軍,一方面投入巨資屢屢在被騙的基礎上向他國購買那些只是看起來很美卻無法整合成強大體系的各類武器,但卻對官兵生活待遇和高山部隊後勤供應問題視而不見。志願軍後期的反攻中,清醒地認識到了隨著距離推進己方補給愈發困難而且美軍的優勢項目作用明顯,因此有效調整了戰略;而印軍卻在衝突後不顧基本的科學常識、物資儲備、交通能力和官兵死活,一味將一線官兵的人數提升到20萬以上,而且其一線部隊的高官卻在基層挨餓受凍的同時享受貴族待遇,甚至有時還讓低種姓士兵抬著自己上山。所以兩相對比,雖然雖然某些環節上看似歷史重演,但背後的本質卻存在巨大差異。
解放軍的意志並未因物質條件提升而減弱
不怕苦不怕死,本質意義是強調在難以迴避的艱險面前不畏縮,併科學智慧地利用自身現有條件和實力找到擊敗挑戰的方式,而非愚蠢地蠻幹進而主動尋找危險。百多年前日俄戰爭前日軍也曾組織高寒環境的行軍,然而一支分隊的指揮官卻叫囂帝國軍人應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結果沒有任何相應準備,不但不請嚮導還攜帶無視人體生理極限攜帶大量重裝備,並一路高唱軍歌,最終浪費大量體力並讓自己在寒冬的山裡迷路,最終死傷枕籍。而另一支日軍分隊雖然行軍路程更長,但由於指揮官福島事前準備充分且謹慎研究了演習路線,最終僅1人受傷退出演習,所以雖然這支分隊因準備工作而相對較晚出發,但卻完美地完成了任務,其經驗還被寫成手冊。事後福島曾直言另一支日軍分隊的指揮官所謂的勇敢純屬愚蠢和白送死,而今印度高層卻變相重複了百多年前某些日軍指揮官的有勇無謀之舉,屬於怕不苦怕不死,因此縱然其一線官兵表現出所謂的不怕困苦和死亡,也只能成為他國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