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志願軍冰雕連!印軍深夜零下五十度棲身雪坑,恐畫虎不成反類犬

2020-12-09 騰訊網

近日,有媒體公布了一張印軍士兵的特殊照片,照片中的印軍士兵是印度山地部隊的一員,隨部隊駐守在邊境拉達克地區海拔五千米左右的錫亞琴冰川,由於近日一場暴風雪來襲,此地的氣溫已降低到了零下50度。而照片中的這名印軍士兵由於連一個最基本的容身帳篷都沒有,所以只能身處簡易雪坑過夜,在凜冽寒風中難以入眠最終木呆呆地坐起身來。有網友表示,這些印軍士兵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此後恐怖的半年高原寒冬中活下來,而不是建功立業。

印軍士兵在零下五十度低溫中睡雪窩,幾乎成為冰雕

看到這名印軍士兵周身被大雪覆蓋,但還不忘在坐起身的同時手持步槍,所以不少人甚至由此對印軍山地部隊有了一分前所未有的敬意,他們直言從這名印軍士兵身上看到了當年志願軍在朝鮮一把炒麵一把雪的無畏精神,甚至讓人想起長津湖戰役中悲壯的冰雕連。與之形成對比的就是近年的德軍和日本自衛隊,德軍長期因官兵肥胖率超標體能訓練嚴重不達標而苦惱,甚至一旦徒步負重行軍強度提升都可能會讓部隊招來官司;而日本自衛隊不少官兵更是找理由迴避危險任務,例如福島救災,據記錄當時所謂的病假證明滿天飛,幾乎讓人想起當年著名的大阪第四師團。所以扣除感情因素,印軍山地部隊官兵在危險的高寒高原睡雪坑的確稱得上精神可嘉了。然而這真的等於印軍在精神方面比肩志願軍了嗎?

縱然有當時一流的物質保證,但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也被嚴寒折磨

由於考慮溫度和風速會嚴重影響武器射擊和車輛行駛的可靠性,所以參與長津湖戰役的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技術軍官專門以嚴謹的方式記錄了當年10月底到11月初的氣溫,當時最冷的下碣隅裡在白天的氣溫都降至零下20-25度,凌晨時極端最低值達到了零下45度!風速也不低於60公裡/小時,這就會導致人的體感溫度會降低到零下70度!此時一壺開水會在半分鐘內凍結,步槍槍栓也必須十分鐘拉動一次避免其徹底凍住卡死,車輛在夜裡也不敢熄火。由於空運實力強大外加志願軍無法有效摧毀美軍後勤,所以美軍大量禦寒物資大量抵達前線,其單兵都有羊毛長大衣,其內部還有保溫夾克和防風防水的專用作戰褲,內部還有人造絨和棉質內衣等七件套組合。同時美軍單兵口糧的食品和口感也大幅提升,除了二戰標配的罐頭肉、三明治蛋糕和黃油麵包外還有速溶飲料,鹹餅乾,麥片以及高糖分的巧克力等糖果,一份此類的C口糧就能提供4400卡以上的熱量。由於當時點火難度大,所以美軍專門發明了利用車輛引擎運作點火加熱的烹飪模式,以至於八成官兵都可以避免吃冷食,這就極大降低了腸胃病發病率。美軍住宿時,也都會得到標準防寒帳篷和羽絨防水睡袋,這就使其士兵在如此高寒氣候下四肢嚴重凍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志願軍在長津湖因嚴寒導致的犧牲,本質還是物質條件限制所致

然而即便有如此優厚條件,美軍凍傷的官兵依舊達到7800多人,其中300人最終死亡。連條件如此優厚的美軍都遭受這樣的損失,志願軍就更不用說,雖然按正常後勤標準,志願軍單兵應當有棉衣棉鞋和棉手套棉被等全套物資,但由於調撥緊急外加後勤經常受到美軍轟炸,所以不少人不是缺少棉衣就是棉被,某部隊幾萬人甚至只有幾百件厚棉衣。而由於志願軍後勤線需要先後經歷火車和汽車的轉運,本身就容易成為顯眼的襲擊目標,外加車輛數量稀缺,所以運輸的糧食裡9成都在路上損失了,而長津湖地區又很難籌集糧食,因此不少志願軍部隊斷糧幾天都是家常便飯。縱然在生死大戰前,戰鬥人員往往也只有兩個早已凍硬的土豆作為最後的熱量來源,而夜裡休息時則只能和衣睡在雪地上。由於這種難以想像的困境,導致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近三萬人因嚴寒傷亡,數字超過戰鬥傷亡的三倍,外加火力和機械化差距,才最終導致殲滅美軍主力的計劃失敗。

印軍的帳篷不但保溫能力低而且很容易被大風吹走

如今,解放軍和印度的過冬條件對比方面不禁讓人想起當年美軍和志願軍的對比。如今解放軍駐高原部隊早已配備了全套的後勤保障車輛,例如一小時可以給一個連官兵做好飯菜的快速烹飪車,可以在高原提供熱水澡的洗浴車,可以快速實施野戰手術和其他救治任務的醫療車等等。解放軍官兵不但在營房內能吃到葷素搭配色香味俱全的熱飯菜,而且即使位於一些險峻地段時也會有後方無人機前來迅速送餐,在巡邏時解放軍官兵都有多功能防寒被,這些全新的裝具不但便攜而且保暖防水能力很強,可以應付零下40-50度的考驗。而多人用帳篷不但抗寒能力出色,還內置了氧氣保持設備,可以避免高原缺氧導致士兵難以入睡。結束巡邏時,官兵們還能享受熱水澡之餘住進特色化的方艙保暖營房,這裡的氣溫恆定在人體最舒適溫度,而且絕對做到了隔離病菌的水平。印軍使用的普通帳篷不但保暖能力差且無氧氣維持設備,其便攜性也十分不佳,很容易讓本就在高原飽受折磨的士兵愈發耗費體力,最主要的是這種帳篷抓地力要比解放軍新型帳篷差得多,一旦遇到暴風時就更容易被吹走,此時裡面的人就會徹底暴露在曠野的寒風中,正如照片上那名印軍士兵那樣,只能睡在雪坑裡。此前早有報導證明印軍目前連單兵過冬衣物總數的三分之一都沒能提供,從美國高價購入的1.1萬件ECWCS防寒服又被曝出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而他們的口糧不但口感營養極差,而且由於缺乏儲備手段,往往凍得硬如石頭,讓人無法食用。

解放軍高原部隊的方艙營房開創了世界先河

然而,不少人提出勝負和實力強弱不能只取決於物質條件對比,印軍士兵能睡雪坑也說明其精神力量之強大堪比當年志願軍。但這些人卻陷入了認識誤區,由於在過去相當時間內人民軍隊受制於條件限制,所以武器火力和生活條件都和世界一流水平差距明顯,經常要以頑強的精神和鬥志來彌補物質差距,但很多人由此認為物質條件越差就越有鬥志且實力越強,甚至進一步認定英雄只有生活清貧艱苦才是其標準人設。這種認識無疑是錯誤的,當年志願軍之所以出現長津湖戰役中的悲壯一幕,最大因素是美軍的空中絞殺所致,而非不重視後勤或故意讓官兵吃苦,要知道當時僅在東北就籌集了大量過冬衣物和食品,而且志願軍做到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此外志願軍高層只要條件允許,就竭力改善部隊官兵生活待遇。反觀今天印軍,一方面投入巨資屢屢在被騙的基礎上向他國購買那些只是看起來很美卻無法整合成強大體系的各類武器,但卻對官兵生活待遇和高山部隊後勤供應問題視而不見。志願軍後期的反攻中,清醒地認識到了隨著距離推進己方補給愈發困難而且美軍的優勢項目作用明顯,因此有效調整了戰略;而印軍卻在衝突後不顧基本的科學常識、物資儲備、交通能力和官兵死活,一味將一線官兵的人數提升到20萬以上,而且其一線部隊的高官卻在基層挨餓受凍的同時享受貴族待遇,甚至有時還讓低種姓士兵抬著自己上山。所以兩相對比,雖然雖然某些環節上看似歷史重演,但背後的本質卻存在巨大差異。

解放軍的意志並未因物質條件提升而減弱

不怕苦不怕死,本質意義是強調在難以迴避的艱險面前不畏縮,併科學智慧地利用自身現有條件和實力找到擊敗挑戰的方式,而非愚蠢地蠻幹進而主動尋找危險。百多年前日俄戰爭前日軍也曾組織高寒環境的行軍,然而一支分隊的指揮官卻叫囂帝國軍人應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結果沒有任何相應準備,不但不請嚮導還攜帶無視人體生理極限攜帶大量重裝備,並一路高唱軍歌,最終浪費大量體力並讓自己在寒冬的山裡迷路,最終死傷枕籍。而另一支日軍分隊雖然行軍路程更長,但由於指揮官福島事前準備充分且謹慎研究了演習路線,最終僅1人受傷退出演習,所以雖然這支分隊因準備工作而相對較晚出發,但卻完美地完成了任務,其經驗還被寫成手冊。事後福島曾直言另一支日軍分隊的指揮官所謂的勇敢純屬愚蠢和白送死,而今印度高層卻變相重複了百多年前某些日軍指揮官的有勇無謀之舉,屬於怕不苦怕不死,因此縱然其一線官兵表現出所謂的不怕困苦和死亡,也只能成為他國的笑料。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最悲壯的戰役:零下四十多度的長津湖,竟打出三個冰雕連
    為了阻擊敵人,必須要提前埋伏好,為了不暴露目標,衣著單薄的志願軍不能生火,更吃不到熱飯,在零下四十度度的嚴寒之下,他們還完全不能活動。為了保證勝利,往往一埋伏就是幾天幾夜。這種惡劣環境下,簡直是人類無法承受的,但是志願軍仿佛都是鐵打的,他們堅定去執行命令,義無反顧毫不畏懼的去挑戰嚴寒。
  • 冰雕連,零下四十度,長津湖之戰志願軍最悲壯的一幕
    志願軍第九兵團3個軍15萬人,圍殲美陸戰1師和步兵7師2萬多人,如果按照以往作戰經驗這絕對是一場殲滅戰。但實際戰損比卻令人相當意外,第九兵團作戰死亡7304名,傷員14062名,凍傷傷員30732名,總減員高達5.2萬名以上。
  • 這是美軍拍攝的志願軍冰雕連"珍貴影像"?
    這場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極端嚴寒天氣中艱苦作戰、多人被凍傷凍死,他們被後人譽為「冰雕連」。近日,一則被傳是「美軍拍攝的珍貴長津湖戰役影像」在網絡平臺上引發廣泛關注。影像片段中,白雪皚皚的場景、伏擊在大雪中的「冰雕」志願軍身邊,站著幾個外國樣貌身穿外國軍裝的人士。然而,這則影像片段或並非「美軍所攝的歷史影像」。
  • 志願軍老兵痛哭:零下40度,潛伏6晝夜,125名戰士凍成冰雕
    提起最美冰雕連的故事,至今讓人心潮澎湃,70年來,這群英雄的故事一直在被代代傳頌著,有人甚至希望能夠將最美冰雕連的故事寫進教材,讓青少年們感受當年先烈們的熱血和精神,最美「冰雕連」的事跡發生在血戰長津湖這場戰爭中,對於這場戰爭很多國人並不陌生,就算放到世界戰爭史上也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美軍拍攝志願軍冰雕連「珍貴影像」?疑為電視劇花絮鏡頭
    這場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極端嚴寒天氣中艱苦作戰、多人被凍傷凍死,他們被後人譽為「冰雕連」。近日,一則被傳是「美軍拍攝的珍貴長津湖戰役影像」在網絡平臺上引發廣泛關注。 影像片段中,白雪皚皚的場景、伏擊在大雪中的「冰雕」志願軍身邊,站著幾個外國樣貌身穿外國軍裝的人士。然而,這則影像片段並非所謂「美軍所攝的歷史影像」。
  • 零下40度死守陣地,129名志願軍凍成「冰雕」,美軍莊嚴敬禮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出兵抗美援朝,志願軍雖然將敵人阻擋在國門之外,但是由於武器裝備落後,在沒有空軍、海軍的掩護下,損失也非常慘重。整個上甘嶺戰役中,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美軍總共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空炸彈,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成為一片焦土。
  • 零下40度:「冰雕連」見證抗美援朝戰士的革命信念!
    1950年11月,志願軍第9兵團悄悄迅速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長津湖地區。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最為苦寒的地區,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間,林木茂密,道路狹小,人煙稀少。當年又逢50年不遇嚴冬,夜間最低溫度接近零下40攝氏度。
  • 抗美援朝冰雕連,129名志願軍凍成冰雕,仍保持舉槍射擊姿勢
    張鎮浩地區是朝鮮北部最冷的地區,海拔在1000 ~ 2000米之間,林木茂密,道路狹窄,人煙稀少,夜間最低溫度接近攝氏零下40度,是當年50年來沒有見面的嚴冬。1950年,韓半島長津湖邊,白雪覆蓋的景象,在這麼冷的環境下,大雪幾乎淹沒了整個人的下半身,天氣更加寒冷。
  • 闢謠,假的真不了,美軍隨軍記者拍攝志願軍冰雕連「珍貴影像」?
    近段時間,各個微信群開始流傳一段被稱為「美國隨軍攝影師拍攝的珍貴長津湖戰役影像」的視頻,視頻中一片茫茫白雪,幾名「志願軍」臥在雪中,保持著戰鬥姿勢一動不動,旁邊還站著幾名背槍的「美軍」,很快,這條視頻被瘋狂轉發,點擊率過百萬。
  • 長津湖戰役中,為何125名志願軍戰士,被凍成冰雕也不放棄陣地
    在死鷹嶺高地,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身著單衣的志願軍20軍59師177團6連的125名官兵,在打退美軍連續7次的瘋狂進攻後,徹夜堅守陣地,懷抱鋼槍,等待著美軍的又一次反撲。 黎明終於到來,美軍嚎叫著再次進攻時,卻沒有遭到絲毫反擊,這讓美軍感到十分納悶。當他們小心翼翼靠近山頂後,才發現陣地上的志願軍官兵已經凍成了冰雕。
  • 是物資匱乏還是運輸受阻,長津湖戰役第九兵團為何出現「冰雕連」
    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戰士們身上還穿著華東地區棉衣,入朝行軍第一天就有800人凍傷,戰役結束後,出現了我軍歷史上最嚴重的凍傷減員現象,第9兵團凍傷3萬餘人,凍死4000餘人,出現了三個「冰雕連」。
  • 中印邊境近況:零下五十度,解放軍扎堆吃火鍋,印軍卻只能啃大餅
    拉達克地區零下50度,邊境兩軍處境懸殊可是現階段印度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中國,而是已經到來的嚴寒季節。據悉,在冬季的極端天氣下。拉達克地區可以達到零下50度左右,這對於在邊境生存來說是極大的考驗。同時邊境地區不適合種植農作物,淡水供應也比較依靠外界運輸,蔬菜以及新鮮肉類成為士兵奢求的食物。
  • 他們是志願軍中的「冰雕連」,「一槍沒發」,美軍脫帽致敬
    今天還想要給大家介紹的不是某一位英雄,而是一個英雄連。正文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有一百二十五名中國軍人骨埋他鄉,他們被稱為「冰雕連」。我國抗日戰爭勝利在全世界留下了響噹噹的名聲,而後朝鮮便向我國就發出了求助,我國義不容辭地組建了志願軍遠徵。可是出發時因為中國還是夏季,中國與朝鮮路途又比較遙遠,等到到達目的地時已是朝鮮的冬天,冰天雪地裡,戰士穿著又非常單薄。
  • 血戰長津湖,「冰雕連」誓死堅守陣地,令美陸戰1師膽寒又敬佩
    因此不少人便會聯想到血戰長津湖時,129名誓死也要堅守陣地,直到最後還手握武器保持戰鬥狀態的「冰雕連」。朝鮮半島的冬天,到處都是白雪皚皚。長津湖更是冷得出奇,人走到雪堆裡只能見到上半身。但就是在這個溫度能達零下40度的地方,中美軍隊之間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 中印邊境零下五十度,解放軍吃熱騰騰的火鍋,印軍卻啃冰涼的大餅
    目前邊境氣溫已經逐漸逼近零下五十度,得益於完善的後勤系統,部署在喜馬拉雅山區中印邊境地區的中國解放軍擁有豐富的飲食選擇,除去常規的食物之外,他們甚至可以吃上由無人機送來的熱騰騰的火鍋。有印度士兵透露,這樣的夥食,別說味道怎麼樣,就連能否吃飽都成了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而且由於印度後勤系統並不完善,所以往往高原地區的前線士兵吃到的都是凍得冷冰冰的食物。此外,就算是正規印軍的夥食,也只是大餅、米飯、奶製品、蔬菜等食物,雖然能吃飽,但是還是比不上解放軍的夥食。
  • 《彭德懷元帥》,再現了冰雕連血戰長津湖,含淚致敬最可愛的人!
    文|雲少侃娛樂抗美援朝電視劇《彭德懷元帥》裡,再現了當年冰雕連血戰長津湖的慘烈!劇情再現彭總:好,宋時輪真不簡單!他打垮了美軍戰鬥力最強的陸戰一師!鄧華:可我們自己的損失也很大!有一個連的戰士,一百二十多人,生生被凍死在陣地上!
  • 志願軍老兵回憶,目睹冰雕連,血戰上甘嶺,見識了戰鬥力最強美軍
    他們之中,有人經歷極其慘烈的長津湖戰役,親眼見證冰雕連的悲壯故事;有人積極參與秋季防禦戰,靈活指揮部隊取得勝利;有人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九死一生;還有人一直感念中朝友誼,記述了回國前的那段歲月......
  • 抗美援朝最壯烈的「冰雕連」,一彈未發,卻讓美軍全體脫帽致敬
    今天我們想要探討的,是「冰雕連」的故事,他們在風雪中作戰,被凍成了冰雕,這樣壯烈的場景,被路過的美軍看到,他們甚至都忍不住脫帽致敬。一、風雪中被凍成冰雕的「冰雕連」在朝鮮半島,零下40度的風雪之中,遠遠望去,能夠看到一群冰雕毅然矗立在那裡,一動不動。
  • 血戰長津湖: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團,團旗還在軍事博物館
    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極為嚴酷的天氣和他們根本無法禦寒的單衣,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中長時間一動不動伏擊,讓這些官兵都凍死在了戰場之上。 細數之後發現,被凍成冰雕的志願軍官兵一共有129人,在被凍僵時,志願軍官兵們手中依然牢牢攥著槍枝,隨時準備出擊,面對這樣的可敬對手,面對如此震撼的場景,即便是敵人,美軍指揮官也不得不向冰雕連敬了一個軍禮。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冰雕連」,敵軍主動脫帽致敬,司令也落淚
    抗美援朝戰爭能夠勝利,離不開各位英勇的志願軍們為國奮鬥,為國捐軀。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冰雕連」,敵軍主動脫帽致敬,司令也落淚。一、嚴寒下的冰雕志願軍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彭司令帶著志願軍們跨過鴨綠江,幫助鄰國朝鮮抵禦美國的攻擊。同一年,便發起抗美援朝戰爭中非常著名的一次戰役——長津湖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