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起義,中央軍不聽傅作義指揮,只有2位軍長籤字,結局如何?

2020-12-18 史源歷史專欄

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及華北我軍集中百萬兵力及近2000門各型火炮,將傅作義華北剿總約25萬官兵圍困北平,如傅作義再不發動起義,國軍被殲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種背景下,傅作義終於向北平國軍所有師級以上高級將領宣布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率部起義接受改編。

由於49年初國民黨軍在北平的部隊,中央軍嫡系佔了大半,傅作義本人不能完全掌控,這部分官兵對起義能否成功起到重大影響。傅作義的綏遠將領全部支持起義,而為了控制剩餘的中央軍部隊,傅作義採用了將兵分離的辦法,事實上將中央軍將領扣在會場內,且沒有提前告知會議內容,這樣即便中央軍各軍長、兵團司令有異心,也無法第一時間指揮城外的大批中央軍譁變,這一招非常高明。當然中央軍系統不乏死硬頑固之人,最終在和平協議上簽字的中央軍嫡系軍長,竟然只有區區兩個人。

第一位是92軍軍長黃翔。作為中央軍嫡系,黃翔出身黃埔第七期,比廖耀湘還晚一期。在王牌第五軍歷練多年後,成為92軍軍長。平津戰役時的幾位中央軍軍長裡面,黃翔的心理狀況最為特殊。首先他不是黃埔前四期的老資格,對老蔣的歸屬感相對弱一些;更重要的是,他的前任上司是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中將,我黨在華北剿總的高級潛伏人員。侯鏡如本來就是92軍長,黃翔接替了老上司(此時侯鏡如成為17兵團司令),平時受到侯鏡如思想灌輸非常多,因此內心並不反動,希望和平。黃翔在傅作義宣布起義時做出跟其他幾位中央軍長不同的決定,並不令人奇怪。黃翔追隨傅作義總司令起義,後來和這位上司一樣致力於我國水利建設,活到了85歲高齡。

第二位籤字的中央軍軍長是31軍的廖慷中將。和上面的黃翔一樣,廖慷也是在第五軍任職多年的黃埔嫡系,1948年平津戰役打響時,廖慷出任北平第31軍軍長。電視劇《新世界》中經常出現的國民黨31軍,就是廖慷的部隊。北平解放前,中央軍主力13軍系的石覺、駱振韶,李文第4兵團序列的袁樸、鄭挺鋒軍長,都沒有在協議書上簽字,選擇了逃離北平去南京。廖慷不像上述人員這般死硬,思想上屬於騎牆派。此人看到華北國軍已經崩盤,自己區區一個軍長無法改變局勢,便先是籤署協議選擇起義,後來卻又擔心自己的前途無法保障,猶豫再三經香港離開祖國,前往東南亞謀生,晚年在臺灣終老,活到了86歲。

相關焦點

  • 平津戰役中,傅作義為何選擇和平起義?一起起義的四軍長結局如何
    在這場戰役中,傅作義以及他麾下的華北剿總部隊是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帶領下轄部隊進行和平起義,使得古都北平倖免於難。傅作義和平起義後,自然而然成為國家的英雄,此後,傅作義便一直服務於新中國。很多人都很好奇,當時跟隨傅作義和平起義的4個軍長,他們結局怎麼樣?那麼,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四個軍長分別是誰,以及他們大義的選擇!
  • 都是傅作義的重兵集團,為何綏遠起義部隊能保留,北平卻被改編?
    傅作義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在華北的最高指揮官,手下兵馬最多時不下60萬人。這麼多部隊,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和平起義的。北平起義時,25萬國軍開出城外改編,打散編入不同的解放軍部隊;而綏遠的董其武、孫蘭峰(都是傅作義愛將)兵團近10萬大軍卻保留了建制沒被打散,轉化為第23兵團,後來還獲得了參加抗美援朝的機會。
  • 傅作義宣布起義後,哪三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後來結局如何?
    1949年1月15日,隨著天津的國民黨守軍被解放軍殲滅,北平徹底成為了一座孤城。當時駐守北平的是傅作義,經過多次談判,他最終決定率部起義,使得北平這座千年古都免遭炮火的摧殘。但鮮為人知的是,起義過程並不順利。
  • 解放戰爭時期,擁兵50萬的北平王傅作義,為何最後選擇戰前起義
    傅作義還親自組建了一支王牌軍,番號國民革命軍第35軍。這支軍也是他起家部隊,不管後來他發達的怎麼樣了。這支軍永遠被傅作義視為嫡系。包括軍長人選都是由傅作義的愛將擔任,如董其武,魯英麟,郭景雲等當時名將任軍長。 等到了抗戰時期,晉綏軍改編為兩個集團軍。
  •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哪3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最終結局如何?
    當然這三個人的反對改變不了華北大局。當時大家都不吭氣,這3個人為何卻敢當眾反對呢?他們的結局又如何? 49年初可以把整個華北剿總一分為二來看,約一半的部隊是綏軍系統,也就是傅作義為首的部隊;另外20多萬人則是和綏軍有嫌隙的中央軍部隊,兩者實力大抵相當。雖然李文名義上不能算是這部分中央軍的最高長官,但是4兵團和9兵團合計8個軍的中央軍兵力都是聽命於他,可以說已經控制了北平附近大部分的中央軍軍權。
  • 綏遠起義後,三名國軍將領叛變,兩人被槍斃,剩下一人結局如何?
    北平和平解放後,傅作義手下大將董其武也前來北平商議和平解放綏遠縣的事宜。不久之後傅作義擬定了《綏遠和平協議》並正式宣布綏遠和平解放。因此不少人心懷鬼胎,打算破壞起義,最後經過多方努力,董其武還是頂著巨大壓力,完成了綏遠縣的解放,而此時暗流也在湧動,由於起義前期,很多人是被迫起義,亦或者根本就是假裝投降,想要潛伏在解放軍的隊伍中搞破壞,尤其是起義部隊裡面還潛伏了不少中統特務,他們不斷地暗地中搞小動作。果不其然建國後第111軍軍長劉萬春,以及鄂友三和張樸三人又通敵叛國。
  •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有3位國民黨高級將領堅決反對,下場如何
    傅作義計劃在會議上向所有師級的軍官,宣布自己起義的決定,當傅作義宣布完自己的決定後,下面的這些國民黨軍高級軍官都驚呆了,會場瞬間陷入死寂般的安靜。對於下面的軍官來說,有支持傅作義決定的,當然也有反對的。支持的人自然選擇不說話,那些心裡反對的軍官也不敢在會場上當眾表示抗議。
  • 傅作義將軍為何在損失2萬餘人後,就選擇了起義
    傅作義將軍在平津戰役剛開始的時候,傅作義的35軍派2個師就敢去營救被困的孫蘭溪兵團,完全沒有把解放軍部隊放在眼裡,這樣的自大也造就了他後來的失敗,隨著新保安戰役的結束,35軍軍長郭景雲兵敗身死,這極大的觸動了當時北平的傅作義。
  • 「和平將軍」傅作義的女兒,曾協助父親通電起義,晚年結局如何?
    1949年1月,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通電起義,宣布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是解放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不僅避免了生靈塗炭,而且有效地保護了北京城內的大量名勝古蹟。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居功至偉,他也因此被稱為「和平將軍」。
  • 平津戰役的60萬國軍中,實力最強悍的中央軍是哪一支?結局怎樣
    那麼1948年平津戰役時,擁兵60多萬的傅作義華北剿總編制下,有哪一支王牌中央軍呢?這支部隊毫無爭議,就是中央系的13軍,實力超出華北其他中央軍一大塊,比傅作義的嫡系35軍也絲毫不落下風。國軍第13軍歷史很久:中央軍體系中有一支著名的湯恩伯系,雖不及陳誠土木系,但比杜聿明的第五軍系、王耀武74軍系不遑多讓。湯恩伯系的核心正是13軍。
  • 此人綏遠起義時最後一個籤字,為何名字卻在協議上排在最前面?
    當時綏遠的情況遠比北平複雜,傅作義、董其武等在與國民党進行了一系列明爭暗鬥之後,起義的事情終於塵埃落定。 可是,在宣布起義時,有一個重要人物在通電籤字儀式上沒有來。更為奇怪的是,他最終是最後一個籤字,可他的名字卻排在了通電的第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傅作義的女兒,曾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大功,建國後結局如何?
    抗日戰爭的時期,傅作義屢獲戰功,並因此而被譽為抗日名將。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又率部起義,為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綏遠的「九·一九」起義立下了大功。在傅作義將軍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1949年,董其武率領10萬軍政人員和平起義,他的晚年結局如何?
    董其武不僅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解放戰爭中,董其武更是率領10萬軍政人員起義投誠,促使綏遠和平解放,創造了「綏遠模式」。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董其武的晚年結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董其武擔任65軍101師師長,在傅作義的指揮下參加了一系列的戰爭,包括包頭戰役、五原戰役等。
  • 傅作義智鬥蔣介石,取得華北「剿總」全權
    蔣介石對傅作義的軍事能力頗為看重,決定委以重任。1947年11月,華北"剿總"成立,蔣介石將華北五省兩市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傅作義,想利用他來打擊共產黨軍隊。傅作義深知與蔣介石打交道,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避免在不知不覺中就被蔣介石算計利用。
  • 平津戰役中,唯一喪命的國軍軍長,臨死前質問傅作義:為何不救我
    單純從軍事和北方戰局角度,傅作義自然不可能看不出東野的實力及其大舉入關帶來的後果,但卻婉言拒絕了老蔣的後撤方案,表示死守華北仍有希望。傅作義堅持固守的想法,老蔣也沒有什麼辦法,因為傅系的察綏軍20餘個師,屬於傅作義本人的嫡系武裝,老蔣能指揮李文、石覺等兵團在內的30餘萬華北中央軍,卻沒法強硬幹涉傅作義本人及其所屬部隊,便只好把主動放棄華北的方案擱置下來。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他在國民黨軍長第二次聲威大震,是解放戰爭中的四平血戰,他率部抗擊林彪對四平的進攻,在丟失五分之三市區、傷亡慘重的情況下,拼死堅守,等來了援軍,林彪不得不撤兵而去。為此,主席說「林彪打仗就不如你」說的就是這次戰事。1949年2月,任華中軍政長官官署副長官兼長沙警備司令,後又被任命為湖南省主席、省綏靖總司令,與程潛一道率部通電起義。
  • 國軍中將劉萬春:49年綏遠起義後任36軍軍長,後因何被關押26年?
    1949年1月,經過與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將軍的多次會談,終於達成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協定;隨著傅作義在協定上的籤字和所部25萬餘部隊開出北平城,接受解放軍改編,北平終於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的,傅作義將軍的老部下,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董其武將軍立即表示了和平起義的意願;隨著中共華北局和傅作義的協助,至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將軍率領所部6萬餘官兵宣布脫離國民黨集團,和平起義,接受解放軍的改編,綏遠和平解放。
  • 國民黨軍的11個起義兵團,司令官都是誰?一共有多少萬兵力
    這些部隊是國民黨軍作戰力量的精銳,但在屢戰屢敗前景黯淡之後,有11個國民黨兵團先後成建制起義,加入我軍陣營,總兵力超過50萬人,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首先起義的兩個兵團是49年初華北剿總司令部所轄的第四和第九兵團,兩兵團合計17萬人,是華北中央軍部隊的核心主力。
  • 1949年,傅作義率部起義之後,他放走的2個國民黨高級將領是誰?
    決定起義傅作義當時有50萬大軍,蔣介石對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可以守住北平。但是當時情形可是一邊倒,傅作義這邊也就是人數佔優罷了。傅作義起先對於起義是很牴觸的,不過他也看到了外界對和平解放北平的意願,最後終於做出了起義的決定。
  • 三大戰役殲敵154萬,蔣軍4大將領結局如何?只有他當了俘虜
    兵敗之後,他們各自結局如何? 01 遼瀋戰役 遼瀋戰役中蔣軍主要指揮官有衛立煌、鄭洞國。 北京和臺北兩地都舉行了對他的追悼會,他和 杜聿明是僅有2個海峽兩岸都舉行追悼會的將領。 PS:實際上杜聿明也是「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由於他還參加了淮海戰役,他的結局留在淮海戰役介紹。 02 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蔣軍主要指揮官是傅作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