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及華北我軍集中百萬兵力及近2000門各型火炮,將傅作義華北剿總約25萬官兵圍困北平,如傅作義再不發動起義,國軍被殲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種背景下,傅作義終於向北平國軍所有師級以上高級將領宣布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率部起義接受改編。
由於49年初國民黨軍在北平的部隊,中央軍嫡系佔了大半,傅作義本人不能完全掌控,這部分官兵對起義能否成功起到重大影響。傅作義的綏遠將領全部支持起義,而為了控制剩餘的中央軍部隊,傅作義採用了將兵分離的辦法,事實上將中央軍將領扣在會場內,且沒有提前告知會議內容,這樣即便中央軍各軍長、兵團司令有異心,也無法第一時間指揮城外的大批中央軍譁變,這一招非常高明。當然中央軍系統不乏死硬頑固之人,最終在和平協議上簽字的中央軍嫡系軍長,竟然只有區區兩個人。
第一位是92軍軍長黃翔。作為中央軍嫡系,黃翔出身黃埔第七期,比廖耀湘還晚一期。在王牌第五軍歷練多年後,成為92軍軍長。平津戰役時的幾位中央軍軍長裡面,黃翔的心理狀況最為特殊。首先他不是黃埔前四期的老資格,對老蔣的歸屬感相對弱一些;更重要的是,他的前任上司是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中將,我黨在華北剿總的高級潛伏人員。侯鏡如本來就是92軍長,黃翔接替了老上司(此時侯鏡如成為17兵團司令),平時受到侯鏡如思想灌輸非常多,因此內心並不反動,希望和平。黃翔在傅作義宣布起義時做出跟其他幾位中央軍長不同的決定,並不令人奇怪。黃翔追隨傅作義總司令起義,後來和這位上司一樣致力於我國水利建設,活到了85歲高齡。
第二位籤字的中央軍軍長是31軍的廖慷中將。和上面的黃翔一樣,廖慷也是在第五軍任職多年的黃埔嫡系,1948年平津戰役打響時,廖慷出任北平第31軍軍長。電視劇《新世界》中經常出現的國民黨31軍,就是廖慷的部隊。北平解放前,中央軍主力13軍系的石覺、駱振韶,李文第4兵團序列的袁樸、鄭挺鋒軍長,都沒有在協議書上簽字,選擇了逃離北平去南京。廖慷不像上述人員這般死硬,思想上屬於騎牆派。此人看到華北國軍已經崩盤,自己區區一個軍長無法改變局勢,便先是籤署協議選擇起義,後來卻又擔心自己的前途無法保障,猶豫再三經香港離開祖國,前往東南亞謀生,晚年在臺灣終老,活到了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