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兩岸分治之後,不同的國語文政策導致兩岸使用的文字、詞彙在許多層面產生差異與不同。大陸在文字與用詞習慣方面,都因為推行簡化字,與傳承標準出現了很大落差。例如,兩岸用於指稱同輩先出生女子所使用的詞,大陸用「姐姐」,臺灣地區用的是「姊姊」,讀音一致,即ㄐㄧㄝˇ ㄐㄧㄝ˙(jiě jie),那應該用哪個才更為恰當呢?
臺灣五南《國語活用辭典》中之「姊」有兩個讀音,即ㄐㄧㄝˇ 與ㄗˇ(zǐ),而ㄗˇ 音僅用於「姊妹」一詞之又音,即「姊妹」一詞唸ㄐㄧㄝˇ ㄇㄟˋ(jiě mèi)或ㄗˇ ㄇㄟˋ 均可。「姊」為名詞,有兩義:
① 同父母中,出生順序較先或同輩中年歲較長的女性; 例 「姊姊教人且抱兒,逐他女伴卸頭遲。」
② 女子對同輩的尊稱; 例 「吾姊」。
例詞中「姊姊」之釋義為:
對年紀比自己大的同輩女性的稱呼。通常指同父母所生,也可以泛指親戚、朋友間。
「姊」字條中「說明」:「『姊姊』一詞通『姐姐』」,又說「『姊』俗稱『姐姐』」。
同辭典「姐」字條指出「本是『母』的別稱,今指女子字年長於我者為姐。」其音義如下:
ㄐㄧㄝˇ 名 ① 成年且未婚女性的通稱; 例 小姐。② 蜀人稱母曰姐;③ 女兄; 例 「近世稱女兄為姐。」④ 樂妓; 例 「東坡集有妓人楊姐。」
ㄐㄩˋ 名 驕傲,驕倔; 例 「持愛肆姐,不訓不師。」
「姐」字條最後之「參考」項如此表述:
「姐」與「姊」音同,雖可通用,但有別:現在習慣上,「姊」多用於有親屬關係或輩分相當的女性,如:姊妹、學姊。「姐」僅用於一般的稱呼,如:王小姐、李小姐。
臺灣五南《文言文字典》之「姊(姉)」字條如下:
ㄗˇ zǐ 姐姐。《呂氏春秋•長攻》:「請以其姊妻之。」《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同字典字「姐」字條如下:
ㄐㄧㄝˇ jiě ① 姐姐。李白《寄東魯二稚子》:「小兒名伯禽,與姐亦齊肩。」② 女子的通稱。《能改齋漫錄》卷二:「以是知婦人之稱姐,漢魏已然矣。」
ㄐㄩˋ jù 嬌。《潛夫論•述教》:「孺子可令姐。」嵇康《憂憤詩》:「持愛肆姐,不訓不師。」
據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在線版:
姊
音讀 (一)(讀音)ㄗˇ (二)(語音)ㄐㄧㄝˇ
漢語拼音 (一)(讀音)zǐ (二)(語音)jiě
釋義
(一)(讀音)ㄗˇ
1. 比自己先出生之同胞女子。如:「大姊」。《說文解字.女部》:「姊,女兄也。」《玉篇.女部》:「姊,女子先生者。」《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 同輩親戚中比自己年長之女子。如:「堂姊妹」。《隋唐演義》第六六回:「如晦道:『就是徐德言,他的妻子就是我表姊樂昌公主。』無忌道:『哦,原來就是破鏡重圓的。』」《孽海花》第一六回:「加克奈夫也看中了表姊的美貌,常常來溜搭。」
(二)(語音)ㄐㄧㄝˇ
同輩中比自己年長之女性。如:「學姊」、「師姊」。
姐
音讀 ㄐㄧㄝˇ
漢語拼音 jiě
釋義
1. 方言。稱母親。《說文解字.女部》:「姐,蜀謂母曰姐。」
2. 比自己先出生之同胞女子。同「姊」。《字彙.女部》:「姐,弟呼姊曰姐。」宋.洪邁《夷堅乙志.卷七.畢令女》:「大姐乃前來媽媽所生,二姐則今媽媽所生也。」《紅樓夢》第六八回:「奴家年輕,一從到了這裡之事,皆係家母和家姐商議主張。」
3. 同輩中比自己年長之女子。同「姊」。如: 「表姐」。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他有個八拜交的姐姐,是趙盼兒,我去央他勸一勸,有何不可?」《紅樓夢》第六回:「周姐姐好生讓著些兒,我不能陪了。」
4. 女性之通稱。元.無名氏〈清江引.後園中姐兒十六七〉曲:「後園中姐兒十六七,見一雙胡蝶戲。」《紅樓夢》第一九回:「說畢,搖身說變,竟變了一個最標緻美貌的一位小姐。」
5. 慢。《廣韻.上聲.馬韻》:「姐,慢也。」
據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在線版:
字詞 【姊】 部首:女 部首外筆畫數:5 總筆畫數:8
注音 (讀音)ㄗˇ
漢語拼音 (讀音)zǐ
釋義
[名]
稱謂:(1) 用以稱比自己先出生的同胞女子。如:「大姊」、「二姊」。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俗稱為「姊姊」。(2)用以稱同輩親戚中比自己年長的女子。如:「表姊」、「堂姊」。(3) 用以稱同輩女性。如:「學姊」、「師姊」。
注音 (語音)ㄐㄧㄝˇ
漢語拼音 (語音)jiě
釋義
[名]
稱謂:(1) 用以稱比自己先出生的同胞女子。如:「大姊」、「二姊」。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俗稱為「姊姊」。(2)用以稱同輩而比自己年長的女子。如:「表姊」、「堂姊」、「學姊」、「師姊」。
字詞 【姐】 部首:女 部首外筆畫數:5 總筆畫數:8
注音 ㄐㄧㄝˇ
漢語拼音 jiě
釋義
[名]
稱謂:(1) 用以稱比自己先出生的同胞女子。通「姊」。如:「大姐」。(2)用以稱同輩而比自己年長的女子。通「姊」。如:「表姐」、「楊姐」。(3) 對女性的通稱。如:「小姐」。
在實際的使用中,「姐」用於對女性之一般稱呼或通稱,而其他情況下則使用「姊」,且讀音一致,即音ㄐㄧㄝˇ 。
「姊」與「姐」均為形聲字,「姊」由「(ㄗˇ)」得其聲;「姐」由「且」得其聲。那「」、「且」與字義是否有聯繫?
「」之甲骨文(上圖上行左二字)、金文(上圖上行右三字)字形,當為草木(上圖下行左字形即像草木)長出而被阻(上圖下行右字形即像阻止之物)之形,許慎於《說文》之說不可據。「姊」之造字,很可能隱含一種重男輕女之意象。「姊」既先出,則「弟」之誕生被延後,即「姊」為「弟」之「阻礙」。
「且」為「祖」之初文,據「且」之甲骨文字形(上圖,自左至又依次出自一、二、四、五期),已為考古所證實,「且」為男性生殖器之象形。人類進入父系社會後,「且」被視為人類之所從來,受到崇拜,因以表示祖先這一概念。因此我們認為「女」與「且」構成「姐」,亦為會意,《說文》所謂「蜀謂母曰姐」,當是「姐」之本義在蜀地之遺存。
我們認為,依據約定俗成與用字精確化(優化)之原則,目前傳統漢字使用地區將「姊」與「姐」作區別使用頗值得諸位注意與學習,此二字在辭典中雖有義項之重疊或通用之處,但實際使用中,已進行明確之區分。因此,我們認為稱呼長輩女性,用「姊」/「姊姊」更為恰當。
參考資料:
臺灣五南《國語活用辭典》、《文言文字典》;
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重編國語辭典在線版;
漢 許慎《說文解字》;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
高明、塗白奎《古文字類編》;
《古文字釋要》(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