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聖誕節前後,美國各大付費有線電視頻道上,總是會出現一大堆節日題材的電視電影,這幾乎已經成為了美國電視界的傳統。
這些電影特點非常鮮明,就是節日裡讓人看著樂一樂的合家歡型作品,劇情要多俗套有多俗套,煽情要多廉價有多廉價。
可是有些觀眾就是吃這一套。或者說節日中,就需要這種東西來放空一下大腦。
其實挺像吃垃圾食品的,雖然明知道不好,可有時候就是很想吃一堆炸雞翅爽一下。
這一類聖誕電影的典型來自Hallmark頻道。
Hallmark頻道是做賀卡的Hallmark Cards子公司的子公司,所有作品基本上都是針對家庭觀眾的合家歡內容。
這個頻道在美國覆蓋面非常廣,基本上四分之三有電視機的家庭都有該頻道。
說起來,「合家歡」三個字其實完全不足以形容Hallmark頻道內容有多「安全」。
這個頻道的前身是美國兩家宗教有線電視頻道,差不多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播的,主要播的都是福音派傳教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美劇《布道家庭》(The Righteous Gemstones),就是裡面那種)
到90年代末,本來打算自己開新頻道的Hallmark公司最終決定收購了這兩家,慢慢就從宗教頻道轉向了家庭向內容。
儘管和前身已經有了巨大區別,但Hallmark頻道總體還是非常保守的,比我們熟悉的美國公共電視臺要保守得多。
比如他們在播出購買來的內容時,會把任何他們認為有冒犯性的對白去掉。這裡的冒犯性可不是什麼f word或者n word的。以我們中文來舉例的話,就是別說罵「操」,可能罵「滾」都不行。或者別說罵「去你媽的」,罵「去你的」都不行。
非常非常保守。
所以想像一下,Hallmark頻道拍出來的節日電影會是怎樣的呢?
基本上就男主遇上女主,兩人相愛,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主角一般都是白人,配角也絕大部分白人,男主和女主都是道德上沒什麼瑕疵的人。片中絕對不會出現婚前性行為,也不會有任何毒品暴力等等。女性角色一定是穿著保守,稍微低領一點的衣服都會認為露胸太多。(看看上面的海報就知道了,簡直是史上最「白」的作品,複製黏貼一樣。)
然後外景一定是美輪美奐的雪景,各種漂亮的聖誕裝飾。(據說頻道硬性規定一定要有雪,必須要有雪,不可以沒有雪)
基本上就是變個種的王子愛上公主的現代童話故事。主旨要麼是優質單身青年找到(異性)對象,要麼是家庭歷經困難終於得以大團圓。
怎麼說呢,這種電影的目標觀眾可不是看《權遊》的年輕人,它們的目標觀眾是保守年長的家庭主婦,這麼說是不是就能理解了?
節日和浪漫的外殼下,內裡必須要強調保守的家庭價值觀。(比如早期作品裡經常會出現職業女性為了愛情為了家庭放棄職業當家庭主婦的劇情)
雖然如此,Hallmark頻道這些年的聖誕電影進步還是蠻大的,製作越來越精良,主角也越來越大牌。
近幾年每年聖誕前後都會有差不多三十到四十部節日電影在Hallmark頻道上播出,總計觀看人數能到9000萬左右。(今年數據還沒出)
可以說這堆看起來俗不可耐的聖誕電影已經變成了Hallmark頻道賴以生存的印鈔機。
2006年該頻道出了一部叫《聖誕卡片》(The Christmas Card)的電影,極受歡迎。從那一年開始,Hallmark頻道意識到聖誕季可以變成多麼容易賺錢的機會。
在平時大部分時段裡,Hallmark頻道在其主要針對的兩大目標觀眾群體,美國25至54歲女性觀眾,以及18至49歲女性觀眾中,收視分別排名全美前20以及前10。但從11月開始到每年年末,Hallmark頻道在這兩個群體裡的收視能馬上變成第一名。
俗套言情故事不缺市場
最關鍵的是,這些電影的成本都非常低。基本上只要找幾個長相好看的演員,編一點最安全的故事,就差不多了。既不需要花錢做什麼特效,還能弄一堆植入廣告。
在過去差不多20年的時間裡,Hallmark頻道找的這些製作公司對拍攝這種作品已經非常熟練,兩三周就能拍一部。
被低成本製作出來後,這些電影中很大一部分能年復一年地播,年復一年地吸引觀眾看。
在聖誕電影越來越賺錢後,這些作品也基本上就成為了Hallmark頻道每年工作重心。
每年都會有一大堆相關劇本被挑選,然後最被看重,被認為會最受歡迎最賺錢的幾部會被安排在冬天拍,就可以有真實雪景。(上面說了嘛,雪景很重要) 次要一些的甚至可能在夏季拍,全年都在拍,就為了一個聖誕季。
加拿大溫哥華一個小鎮就因為拍了很多Hallmark頻道聖誕電影變得很出名,甚至吸引遊人專門去玩。
俗套言情也要往前走
在Hallmark頻道聖誕電影已經變成了一種現象、一種傳統、一種人人都會嘲笑兩句但可能也會看上兩眼的東西後,更多玩家入場了。
比如同樣走家庭路線的Lifetime頻道、派拉蒙頻道等等,甚至奈飛每年也會出那麼幾部。
不過時代在變,俗套聖誕電影也在變。雖然大部分保守價值觀都在,雪景也一定在,但角色的多樣性倒確實是在進步的。
像上面提到的,這一類聖誕限定作品在價值觀上極為保守,小到角色穿著,大到女性職業生涯等等,都是如此。因為美國的保守人士真的很誇張。說一句Happy Holiday都可能被他們糾正成Merry Christmas,還覺得被冒犯到。《玩具總動員》裡背景出現一對模糊的妻妻家長都會被投訴(「兒童片怎麼可以有同性戀!」),就是這麼誇張。
所以,要在針對這個人群的電影裡「多樣化」,可得小心翼翼慢慢來。
這些年以來,這種聖誕限定片裡的少數族裔角色數量有明顯增長,不過絕大多數都是配角,極少極少的主角。
直到2018年,Hallmark頻道終於出了一部大部分角色是非裔的電影,《聖誕長青》(Christmas Everlasting)。
今年Lifetime出了一部華裔主角的聖誕片,《甜辣節日》(A Sugar & Spice Holiday)。
說起來,今年可能是聖誕限定片真的開始多樣性的轉折點,不僅少數族裔主角大增,同志主角也終於出現了。
今年的聖誕限定片大戰中,Hallmark頻道有40部電影,Lifetime有34部電影。在如此大的數量之下,終於終於有各種不同的主角出現了。有亞裔主角的、有男同性戀主角的、有女同性戀主角的、有殘障人士主角的、有拉美裔主角的,非裔主角就更別提了。
Lifetime就統計了自家電影,表示有20個「多樣化」的主角,總計80個「多樣化」角色。
和角色族裔的多樣性比起來,角色性向要「多樣性」可是困難多了。
所以今年一下子出現了幾部同志主角的聖誕電影就非常顯眼。
比如Hulu的《最幸福的季節》(Happiest Season)、Hallmark頻道的《聖誕屋》(The Christmas House)、Lifetime的《聖誕陷阱》(The Christmas Setup)以及派拉蒙頻道的《奔馳在12月》(Dashing in December)。
這四部裡,一部女同性戀主角,兩部男同性戀主角,一部男同性戀算是準主角。
說起來啊,這都2020年了,在總計近100部各家出品的聖誕片裡,出了那麼四部同性戀主角的電影居然就讓輿論一片譁然,還是有點不敢相信。
但無論如何,總歸是在進步。7
上面提到的這四部裡,我看了兩部,《最幸福的季節》和《聖誕陷阱》。
其實把《最幸福的季節》放在「節日限定電視電影」這個歸類是不太準確的。本片無論是製作、故事、卡司還是發行方式,都更接近一部恰好打算在節日放出來的節日題材電影。
如果以《最幸福的季節》質量當標準的話,其它大部分片子可能是完全看不下去的。
所以呢,《聖誕陷阱》倒是蠻出乎我意料的。雖然整部電影簡直俗套瘋,但居然並不難看,我翻白眼的次數也沒有多過《最幸福的季節》太多次。
《聖誕陷阱》中,男主1是紐約成功的律師,聖誕節假期回老家陪媽媽過節,遇到了自己高中暗戀的男主2。在媽媽的撮合下,兩人走到了一起。但此時男主1接到工作電話,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升職機會,但必須要去倫敦工作。兩人剛剛開始的感情遭受考驗,最終結果spoiler alert! 愛情戰勝了一切。
是不是超級無敵俗套?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兩位男主在現實裡是已經結婚的夫夫哦。(裡面扮演媽媽的是著名的Fran Drescher,沒她的話這部電影質量至少打7折)
要說Hulu拍同性戀題材的作品完全不是什麼意外,這次Hallmark頻道在《聖誕屋》裡安排了一對男男情侶當準主角才是最讓人意外的。
超級保守的Hallmark踏出這一步,這意義可不小啊。
Hallmark在宣傳這部電影的時候,賣點就是「第一次用同志情侶當主角」,不過不少同志觀眾看完都表示失望。這部電影其實說了三對情侶的故事,兩對異性戀情侶加一對男同性戀情侶,而後者的戲份是明顯比較小的,戲劇衝突什麼的也比較平淡。
但還是那句話,這可是超級保守的Hallmark頻道啊,要什麼自行車!
其實比「2020年出了四部同性戀主角聖誕電影讓大家驚詫」更讓人驚詫的是,Hallmark頻道這20年幾百部的聖誕電影中,直到2019年才出現了第一次有同性戀情侶接吻的畫面。
過去幾年裡,哪怕最保守的作品中也會出現同性戀角色,但他們/她們往往主角的朋友、同學、同事、兄弟姐妹等等,在聖誕假日中,從來都沒法站到舞臺中央。
而這些配角們,往往還渾身都是刻板印象,好像這是他們/她們出場的唯一理由。
異性戀需要看瑪麗蘇傑克蘇、需要看浪漫言情來讓自己遠離煩惱的現實,同性戀也需要,任何人都有這種需要。
這就是為什麼要「多樣化」。
今年雖然有進步,但仔細看的話,就不得不感嘆,進步真的是緩慢啊。
把今年這四部電影再細分一下的話,女同性戀就是弱勢中的弱勢。獨苗《最幸福的季節》是女同志情侶主角,旁邊還配了一個gay蜜。另外三部電影裡可是根本沒有女同性戀的影子。
這也是為什麼今年《最幸福的季節》受到那麼多關注的原因。LGBT題材romcom往往還是更傾向於男同志們。屬於女同志們的電影總是喜歡走沉重路線,比如這兩年紅得要死的《燃燒女子的肖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還有今年的《菊石》(Ammonite)。
(我們女同性戀也想看屬於我們的romcom的好不好,不要再讓我翻十幾年前的《四角關係》(Imagine Me & You)出來看了好不好?)
當然,比女同性戀更弱勢的trans什麼的,就更沒存在感了。
再然後,一旦做到了性向方面的多樣化,好像種族多樣化就又被拋到腦後了。
和過去一大堆同性戀配角絕大部分是白人相似的,今年這幾部電影的主角絕大部分都是白的,僅有《奔馳在12月》裡男主之一是拉美裔。
除了種族,在階層方面也是極端不多樣化的。這些角色無一例外都至少是upper middle class,錢都不是問題。
然後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來,男同性戀裡,過於娘、皮裝gay或者drag queen之類的不會出現。而女同性戀裡,特別T的butch也不會出現。對保守人士來說,他們能接受的,可能就是看起來和直人沒什麼區別的帥氣男孩子和帥氣男孩子談戀愛,以及看起來和直人沒什麼區別的漂亮女孩子和漂亮女孩子談戀愛。
怎麼說呢,進步都是一步一步來的嘛,只能慢慢來啦。
想像一下,他們的聖誕電影差不多就像我們的賀歲片,為了適應最大多數的人,對年輕觀眾或者城市觀眾來說,很容易會覺得好俗好傻哦。
順便,這些電視電影很難找資源,比如今年Hallmark的《聖誕屋》雖然受到很多關注,但完全沒有資源,就別費勁找了。
好啦,最後祝大家 Happy Hol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