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老來青大米
松江自古以來是全國農業發達地區之一,水稻產量始終處於領先水平,松江大米以品佳質優聞名全國,成為歷代進貢朝廷的貢品。
老來青,別名長腳老來青,因穀粒成熟時莖稈仍帶青色,故名。這是解放初松江的「全國水稻豐產模範」陳永康從晚粳老來青中採用「一穗傳」的選育方法,經過十多年的精心培育、提純復壯而選育成的水稻新品種。老來青結實率高,穀粒飽滿,米質優良,飯軟粘香,十分可口,被上海市民稱為「松江新粳」,旺銷不衰。1951年陳永康曾獲得畝產1433斤的創記錄豐收,後被迅速推廣。至今我國已有22個省市種植老來青,另有15個國家向我國引進並種植成功。當時,老來青大米主要是供出口的,曾被外國人稱為「毛澤東大米」。
近年,「老來青」大米經過江蘇、上海兩地合作改良,成為新一代品種「蘇滬香粳」,真正把「老來青」從稻米博物館中重新請回了田間。「老來青」不但產量高,而且質量非常好。現在的「老來青」主產於黃浦江上遊沿江地區,那裡屬於水淨、土淨、氣淨的「三淨」水資源保護區。加上其種植期間減量使用化肥農藥,增施水稻專用肥和有機肥,因此米質較好,安全無憂。據專家介紹,「老來青」新大米外觀沒什麼特別,但近聞香味濃鬱,煮成米飯晶瑩如玉,食之清新可口,粘而不膩,熬粥更是凝頭十足。再配以現代的包裝,實為米中之王。
一直以來,上海地區在國慶前沒有新米上市,但松江「老來青」大米改變了這個現狀,將新米上市時間提前了45天左右。上海「老來青」米業合作社負責人鄒士根告訴筆者,每年9月新大米上市以來,合作社門口就常出現車子排隊購買新米的景象,有時一天就能賣出1萬公斤新大米。
在「上海金秋農副產品大聯展」,老來青大米最早賣完,但市民還是排著長隊等著購買呢,於是一天之內「老來青」補了三次貨。在大聯展舉行的4天時間裡,360包5公斤裝的「老來青」新米被市民購買一空。
「老來青」的魅力到底在哪兒?首先,在於合作社啟用了「老來青」這個老牌子,要知道,幾十年前名為「老來青」的水稻品種曾經風靡江南地區,因此它一下子就獲得了市民認可。
松江「老來青」種植面積約在8000畝,分布在黃浦江兩岸的葉榭、車墩等地區,都處在水資源保護區範圍內,獨具生態優勢。為解決「老來青」品種逐步退化問題,農科人員在對「蘇滬香粳」進行提純復壯的同時,還通過系統選育,把新選出的種子送到海南島進行繁育,使其保持早熟、優質、清香等特點的同時,收割期又提前了一個星期,畝產量也有所提高。
當年,一個稻種成就了一個原本尋常的農民,陳永康被人稱為「水稻王」。如今松江老來青大米,已成為上海重要的旅遊特色產品,深受市民歡迎,市場一片看好。
引自《上海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