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國倩 通訊員 田俊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對話人物
王繼新,華中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一直致力於數位化學習理論與實踐研究,並基於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的實踐探索,提出了「雙軌混成數字學校」等多種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創新型教育模式。多次榮獲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以及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
對話背景
今年抗疫期間,我國中小學的「停課不停學」已成為世界在線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式事件。
作為阻斷疫情向校園擴散的應急之舉,這次學生和教師居家參與的在線教育實踐是從未有過的創舉。學校教育短期內被迫從面授教學轉向在線教學,對教育管理部門、網絡平臺、學校、教師、學生乃至家長都是全新的挑戰。
受教育部科技司委託,今年3月起,王繼新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對戰疫背景下基礎教育領域在線教育應用的現狀與發展進行大規模在線調查和研究。
教學質量要多方協同來保障
記者:今年初,教育部下發通知,各級各類學校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學。你怎麼看待當時這個「全面實施線上教學」的決定?
王繼新:因地制宜地全面實施「停課不停學」,是應急舉措。在全面實施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利用有線電視網絡和網際網路搭建雲課堂,滿足了疫情期間全國約1.8億中小學生的「有學上」的迫切需求。如此大規模的線上教學,可謂史無前例,也得益於多年來教育信息化建設打下的良好基礎,以及政府、企業、學校的密切協同。
實施之初,教師、學生和家長都經歷了一個適應期,也出現了來自網絡速度、學習平臺質量、教師信息素養、學生自我約束等各方面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一直在為師生提供有效支持服務,逐步在解決這些問題。例如,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心推出了「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專項研修課程」,向廣大教師免費開放。
記者:從近一個學期的實施情況看,湖北的線上教學質量如何?
王繼新:今年3月,受教育部科技司委託,我們對「戰疫背景下基礎教育領域在線教育應用的現狀與發展」展開研究。團隊通過大規模問卷調查、案例分析、課堂視頻分析、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對中小學在線教育進行了數據畫像。在對湖北省的17個市(州)、共103個縣(區)73750名學生、212932名家長和59156名教師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和家長對居家在線學習的接受度、整體滿意度、期望確認度和持續使用意願均處於較高水平,即認同度較高。
但在線教學的質量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教師的在線教學設計能力,未能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部分課堂的教學互動缺乏,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無法精確學情分析影響「以學定教」,有六成的受訪教師表示難以把握學生學習狀態。
此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家長的支持、學習平臺質量、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的學習支持服務等因素都會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總而言之,疫情之下的在線教學質量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多方協同來保障。
補齊短板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記者:各方反映出的在線教學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哪些不同?
王繼新:教師認為位列前三的問題分別是:師生互動不充分(39.78%)、難以判斷學生理解程度(39.29%)、作業布置、驗收和評價不理想(36.2%)。
在學生看來,前3位問題分別是:在線學習對視力的影響(69.61%)、網絡卡頓影響學習效果(64.91%)和老師學生互動少(46.05%)。
家長認為前3位分別是:擔心子女的視力(78.04%)、擔心孩子沉溺網絡(60.43%)、擔心缺乏有效監督(42.86%)。
可見,教師、學生和家長各有不同的看法。但師生互動不充分、在線教學影響學生的視力等是他們共同關注的困難和問題。
記者:城鄉學生在師資、家庭學習環境、網絡條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在線教學是否會導致教育不公平?
王繼新:這幾個月來,教育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共同提供了多類別、多學段、多學科的簡便易得的教育教學資源,努力「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建議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弱勢群體學生的居家在線學習問題,大力實施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大力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儘快補齊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短板。
建議加強在線教育的頂層設計
記者:未來在線教學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我們應如何看待這個「新型教學模式」?
王繼新:在線教學近年來發展很快,但疫情期間如此大規模長時期的應用與實踐是空前的,這為疫後學校適量開展線上教育開啟了一扇門。線上線下教育深度融合將成為必然,「混合式教學」(即在線教學和傳統課堂相結合)將成為未來教學的新常態。
記者:對於疫後中小學在線教育的良性發展,有哪些建議?
王繼新:加強在線教育頂層設計。科學預測未來在線教育發展規模和需求,加強對未來在線教育投入、在線教育資源和平臺、在線教育環境、在線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規劃;注重在線教育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學校等方面的積極性。
注重教師在線教學能力培訓。以校為單位,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教師特點開展針對性培訓;注重教師信息化思維養成,引導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變革傳統課堂;將教師網上指導、師生互動、作業批閱、學情分析、答疑輔導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培訓重點。
保證在線教學質量。注重全媒體課件開發、教學的呈現方式、教學內容的設計等方面的創新,多出精品課程,充分滿足學生在線學習的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制訂不同的開發計劃;優化在線教學支持系統,提供豐富的工具、平臺以及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提高學生在線學習效率。創設良好的在線學習環境,如創建學習小組、營造積極的心理氣氛、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等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減少學生在線學習孤獨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如技術支撐、學習資源更新、學習活動安排、學習過程監督、學習問題的解決等學習支持服務,以提升在線學習效率。
培養學生在線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在線學習平臺監控功能,定期發送活動計劃、日程安排、學習進度、考試計劃和論壇反饋等一系列提醒,幫助學生便捷地進行個人學習管理;督促家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孩子居家在線學習良好習慣和學習興趣。
注重在線學習效果評價。加強對在線教師的評價,將師生交互、在線教學活動組織和在線學習資源提供作為重要的評價內容;注重學生之間的互評,在反饋中促進學生自我的學習反思;將人評和機評相結合,提高在線學習效果評價的精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