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樂 通訊員 王照 青島報導
一位百歲老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在動蕩年代為革命事業奉獻青春熱血;在和平年代為祖國建設傾注智慧心力;晚年不忘響應政府號召,與老伴兒攜手籤下了遺體捐獻協議……他的一生,正如其名波萍——波瀾一生,久久為功,歸於寧靜如浮萍。
陳波萍,原名王盛殿,化名白文通,山東省淄川縣九區傅家鎮孫家莊(今屬淄博市張店區)人。1938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淄博地方組織。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任淄川縣九區區委民運委員,負責工農青婦工作。1941年5月,任淄川縣八區區委書記。1947年,調任臨朐縣嵩右區區委書記。1949年5月,調任青島市委宣傳部幹事。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宣傳部副部長、膠縣縣委書記、市委副秘書長、市文教衛生辦主任、青島市副市長、青島市政協副主席等職。1988年3月,離休。
(2016年3月30日陳波萍參加青島市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紀念日活動時拍攝)
陳波萍同志是一位有著82年黨齡的老黨員,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淄博到青島,從昔日的戰火紛飛到如今的國泰民安,他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我打心眼裡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咱們中國每走一步都不容易,我願意把我的一切都獻給祖國!」陳波萍生前接受採訪時說。
從小學教員到先鋒戰士,堅持敵後鬥爭
1937年,17歲的陳波萍在家鄉淄博參加了鄉裡的自衛團。1938年,加入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正式加入八路軍隊伍。1939年,陳波萍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藉助小學教員的身份,陳波萍積極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多次與叛徒、特務殊死鬥爭,命懸一線。1940年,因漢奸出賣,陳波萍被捕,被關押在日本憲兵隊監獄。在獄中,他未曾屈服於敵人的威逼利誘,紅彤彤的烙鐵也不能動搖他的共產主義信仰。敵人審訊未果,上級組織撥款500元疏通關係,陳波萍最終擺脫敵人魔爪。
「當天真的太險了,我的身上就帶著黨的文件,放哨的人跑來通知憲兵隊進村了,我趕緊找了個柴火垛把文件藏起來。在監獄的時候,敵人派了兩撥特務和我關押在一起試探我,一個自稱日本商人,一個是中國人,自稱共產黨,但是兩人都露出破綻被我發現了,我的身份一直也沒有暴露。」這次生死經歷,不但沒有讓陳波萍害怕,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參加抗日鬥爭的決心,「當時有個日本中隊長名字叫山川,我說:『這是我們中國的山我們中國的川,你們是侵略者,你算哪門子山川。』我就給自己起了一個別名也叫山川,我是中國的山川,跟日本人對著幹。」陳波萍生前口述。
見證青島解放,投身四化建設,親歷國富民強
1949年春天,山東省抽調幹部成立青島市準備接管委員會(對外稱教育研究會),及重組青島市委。陳波萍5月份由益都縣(今青州市)抽調到中共青島市委工作。陳波萍生前接受專訪時這樣描述青島解放:「我身上帶著兩把槍,一把手槍,一把匣子槍,先從益都步行到濟南省委機關取上介紹信,然後經濰縣、壽光,三天一路步行到青島市委駐地萊陽縣溫家莊。6月2日青島解放,6月8日,我們第二批隊伍便進入了青島,我被安排在市委宣傳部工作。我們第二批接管幹部入城時,道路兩旁雖沒有了熱烈歡迎的人群,但整個城市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過路的群眾都面帶微笑,熱情招手致意,城市秩序井然。」
記者了解到,陳波萍當時在市委宣傳部工業宣傳科任幹事,上級派他到各企業進行調查研究,了解群眾情況。「我幾乎跑遍了所有的大廠子,分別找軍代表與工人談話,了解情況並宣傳黨的政策,然後利用晚上的時間加班加點撰寫調研報告。在全市軍民的努力下,整個接管工作進展非常順利。」
1978年,陳波萍任青島市副市長,主抓科教文衛和農村工作,「那時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召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後,增加了農民收入,整個農村也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不開追悼會,捐獻遺體,傳遞人間大愛
陳波萍生前和愛人林堃十分感謝黨和國家的關心。幾十年來,陳波萍始終熱心公益,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各種募捐活動,而自己卻堅持勤儉節約。自用衣物都有20年以上,打滿補丁;家人多次勸他更換使用30年的木板床,始終未獲同意……退休後的陳波萍仍然堅持每日讀報3小時並做剪報,寫書法3小時,觀看《新聞聯播》並做筆記。提起最新的國家政策和國際大事,他都能講清楚。有一次孫子去看望他,他拿出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要和孫子討論日本加入TPP對我國太平洋策略的影響,孫子大為驚訝,後來去問過父親才知道,爺爺以前是亞太策略研究會的……
陳波萍生前曾很輕鬆地談起自己的身後事:「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對死亡已經不害怕了,因為死是不可避免的,它隨時都可能到來。我們老兩口已經去紅十字會籤了遺體捐獻協議,而且我籤了遺體解剖書。我這輩子生活得很幸福,這幸福是黨和國家帶來的,我也樂意把自己奉獻給社會。」
2005年10月,陳波萍在捐獻遺體(器官)志願者之友活動現場也表達了捐獻遺體的想法。對於子女,陳波萍從小教育他們要熱愛祖國,要有奉獻精神,生前遺願:身後事一切從簡,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遺體進行捐獻。對父母意見的尊重和對這份沉甸甸的家國情懷的敬畏,他的子女最終統一了思想,遵循了老人的遺願。
陳波萍一生為黨和國家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全心奉獻。那個在民族危難、國家至暗的時代,他堅持信仰、視死如歸的革命身影,仿佛從未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