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廟宇,是某一地域民俗文化和人文史跡的重要載體之一,並非只是一處宗教迷信場所。因此,很多地方的有識之士,都重視對古廟宇資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有效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過去,合浦縣(含北海)在寺廟方面,有「一寺、三庵、七十二廟」之說。據有關記載,合浦縣的寺廟有:東山寺、真武廟、玉皇閣、元妙觀、三清觀、藥王廟、觀音堂、三官廟、三聖廟、康王廟、準提庵、慈雲庵、盤古廟、北山庵、三界廟、平江廟、鎮海廟、武刀東廟、武刀西廟、西海廟、譚村廟、四帝廟、關帝廟、文昌閣、靈隱寺、平馬三官寺、太軍廟、沙場寺、永泰寺、北帝廟、滿堂寺、太平寺、平隆寺、文武廟、接龍觀、火神廟、龍王廟、孔廟、華光廟、地母廟、福壽庵、萬靈寺、普雲庵、三婆廟、真君廟、武聖宮、風神廟、惠澤廟、雷神廟、城隍廟、萬壽宮、學府聖廟、武廟、文昌宮、馬王廟、羅公祠、忠義祠、陳五公廟、節孝祠、賢良祠、昭忠祠、府鄉賢祠等等。時到今日,因種種原因,有些寺廟已不復存在了。現僅記述現存的部分寺廟。
高德廟
高德廟,又名廟山廟,位於高德鎮廟山小學校園內,始建於明代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因年久失修拆除擴建,並由廉州的知府寫「高德廟」三字。
該廟面闊三問(寬約24米),進深兩楹,建築面積約930平方米。前後進屋之問有長5.6米、寬5.2米的走廊相連。走廊兩旁有天井。廟兩旁有小屋。廟的前後距離約30米。在古廟門前,有兩根石柱頂著前簷。大門上端,刻有「高德廟」三字。廟門兩旁有副對聯:「高居臨海北;德澤溥天南。」把「高」、「德」兩字嵌在上、下聯的上頭。這種對聯形式稱為「嵌字對」。
該廟以前供奉有「龍皇」、「文昌」、「釋迦」,以及「五穀神農」、「伏波將軍」、「楊家諸將」、「關帝」、「華佗」等先聖賢達等神像。民國二年(1913年)因遭火災,廟宇主要建築被焚毀。後來,曾由高德知名人士蘇進,發動附近各村捐資重修。在廟內南側的牆上,尚鑲嵌有幾方石碑,碑文刻有該廟重建的緣由及捐款人的芳名。
在該廟的屋簷牆上,以前繪有「鶴壽豐年」、「八仙過海」等古畫,在封簷板上,還刻有纏枝花草等木雕。在屋脊上,以前雕塑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等雕塑。在廟內走廊的兩端,架設有兩條長約5米多的花崗巖條石作過梁,使建築構架顯得很穩重。廟內地板,原由青磚鋪砌,後來部分改為水泥。在前後進屋的兩廂,均建有拱門相連通。拱門上雕有龍頭浮雕。在後進屋靠近天井的牆頭上,還安裝有古色古香的圖案花板,使二進屋內通風透光。
以前,在廟門前的北側,還建有一座戲臺。解放前每年的六、七月間,均有在那裡演幾日幾晚廟堂戲的傳統習慣,以求人神俱樂。這種活動,在民間影響較大。演出的經費全由附近的「翁山」、「軍屯」、「嶺底」、「螺殼村」、「開江」、「吉車」、「屋仔村」、「平陽」等八大村的村民捐助。
在開闊平整的廟前,生長有幾株高大參天,為市園林管理處標有「古樹名木」標誌的古木,長得蔥蘢翠綠。其中有六株,都是樹幹直徑超過l米的闊葉榕。另一株據說是稀有的「英哥樹」,主幹直徑約70多公分。七株古樹名木覆蓋的地面範圍,南北長約l00米,東西寬約38米,形成了一處綠色的清涼世界。
2000年前後,對這座歷史悠久、環境清幽的古廟,很多村民及旅居加拿大等地的華僑,都紛紛要求捐款重修,恢復原貌。但據說,有些小官思想禁錮、目光短淺,把古廟的保護與學校教育對立起來,使古廟難以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使古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維修。已成危房的古廟,只得聽天由命了。
南澫武帝廟
位於南澫的武帝廟,原稱關帝廟。創建於康熙年間,道光已己年(1846年)移建於南澫村之東面某處。後來,聽信風水先生說,此廟「高壓巒頭」,不利於居人,於是,在同治八年(1870年)又遷建於今址。該廟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曾重修,l990年也重修一次。廟內有石碑記載該廟的歷史衍進。
武帝廟,面闊三間,進深兩楹,建築面積約330平方米。一、二進屋之間有長4.9米、寬4.7米的連接廊。廊兩旁有天井和小屋。廟內後進的主殿,供奉有關公、關平、周倉等神像。在側殿,供奉有華光大帝、三婆婆、千裡眼、順風耳等菩薩。
該廟緊靠公路。廟門有一對聯日:「浩氣存天地;英風冠古今。」廟的屋脊,雕塑有雙鳳朝陽及花草等浮雕。廟門廊壁,有「仙女散花」、「桃園結義」、「渭水求賢」、「趙子龍單槍救主」、「三英戰呂布」等壁畫。在廟內牆壁上,鑲嵌有幾方石刻,記載有該廟重修的經過和捐款人的芳名。
該廟是北海市現存的一間歷史較長、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廟。民間向有「先有南澫、後有北海」之說,該廟是了解北海民俗文化和了解北海歷史發展的一個窗口。
地角大王宮
地角大王宮,又稱地角大王廟,原建在地角小學校園內,1987年被拆除。1989年經市計委正式立項批覆,遷移至地角嶺重建。該廟建於何年不詳,但清代已有之。曾供奉有二郎神、金殿大王、四海龍王和鄭氏夫人等神像。地角廟的建廟起因,曾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見《北海剪影錄》中的《北海古廟宇的傳說》)。
該廟面對大海,坐東朝西,面闊三問,進深二楹,建築面積約780平方米。前後進之間有長廊相連。廊兩邊有天井。廟前約二十多米處,建有一座露天戲臺,面對大王廟。地角漁民每年均請戲班演廟堂戲,在酬神之中,人神同樂,心安理得,自我陶醉。
該廟的門聯日:「恩覃海角;澤遍天涯。」其門柱也有對聯日:「廟貌重新赫濯聲靈昭宇宙;神庥廣溥汪洋澤遍閭閻。」對聯中有幾個生闢字:覃,即深。庥,即庇蔭,或保護。溥,即普遍。閭閻,即平民居住的地方,也稱平民。
在廟的牆壁上,鑲嵌有瓷磚壁畫:八仙過海、遊湖借傘、臥佛聽松、文王訪賢、一帆風順、楊宗保招親等等。鑲嵌有瓷磚壁畫的廟宇不多,說明地角漁民富裕。
在地角大王廟的左邊(東南面),有座土地廟,名叫「海豐社」,建築面積約60平方米,作為土地廟,可算大了。其前門有門聯日:「海深千世好;豐富萬年歡。」廟內也有副對聯曰:「海宴河清日;豐亨樂歲時。」廟內牆壁上,掛滿了漁民信士贈送的貝殼畫。土地廟的牆壁上,鑲嵌很多瓷磚宗教畫,如天姬送子、天官賜福、八仙祝壽、五子登科、福滿人間、恭喜發財等等。
地角大王宮,是地角漁村祖祖輩輩的宗教場所,向來香火旺盛,是地方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的見證物。地角大王宮,與地角嶺上的三座古炮臺遺址,以及地角的海濱浴場等三個景點,已構成原擬建的「地之角文化公園」的主要風景點。不少遊人和香客,都來參觀朝拜。
高德武聖廟
高德武聖廟,原稱魯班廟,位於高德外沙五街北面沙灘上。解放前已有之,建於何年不詳。約重建於1987年。廟宇坐東北向東南,面闊三間,屋脊上雕有雙龍擁珠。
廟門鐫刻有「武聖廟」三字。門聯曰:「武功昭漢代;聖德浦天涯。」二進的門聯曰:「神聖傳四海:高德震千山。」甬道的對聯曰:「重複舊觀開新界;長留勝跡在海天。」廟堂的北面,有香積園。香積園的門聯曰:「海風千古秀;神地四時興。」
廟殿堂正中,供奉有魯班、關帝、玉皇、令公等菩薩。左側殿堂供奉有華佗、白馬將軍、四海龍王、花相老爺等菩薩。右側殿堂供奉有三婆婆、觀音等菩薩。
外沙龍母廟
外沙龍母廟,解放前已有之,建於何年不詳。在20世紀60年代的「文革」期問被拆毀,後復建小廟。l992年當地漁民集資,也得歸國華僑阿英姐等人贊助10多萬元,將龍母廟重建於外沙島東南端。新建的龍母廟位於舊龍母廟舊址的東面,相距約200米。該廟坐南向北,面對大海。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
據說,龍母是古倉吾(今肇慶、梧州一帶)人,生於周秦之世的戰國時期,她是古百越南方民族中倉吾部族首領。她曾率領人民墾山治水,為鄉親造福,深得人民愛戴。秦始皇曾遣使邀「倉吾國」國王進京,龍母也應邀前往,但不幸在途中病逝。後人為紀念她而建了廟堂。
外沙龍母廟的門聯曰:「龍北關令進宮普照五湖四海千舟旺;母帝將軍古今靈感響應民間萬戶興。」廟門走廊的柱聯曰:「龍吟虎嘯際風雲之慶聖旦;母廟顯威睹日月照耀萬民。」
廟內大殿正中,有龍母娘娘神像,高約1米。其左邊(西面),有北帝和千裡眼兩座菩薩。其右邊(東面),有關帝和順風耳兩座菩薩。北帝和關帝高約50公分,千裡眼和順風耳高約15公分。
龍母廟的旦期有:三月初三北帝旦,五月十八龍母旦,六月二十四關帝旦。龍母廟的側邊有座「海慶社」(土地廟)。「海慶社」有兩副對聯。外面一副為:「海震五方神正氣;慶威四季驅邪魔。」裡面一副對聯為:「保境平安多吉利;佑坊四季偕興旺。」
約於2002年,在開發外沙島建設中,因龍母廟未辦有土地證,政府已將該幅土地賣給開發商建「金銀島海景酒店」,龍母廟又被拆除。後來,當地群眾又集資在龍母廟西南不遠處,在靠近港口邊,又建起簡陋的龍母廟,「金銀島海景酒店」老闆也給予一定資助,使龍母廟又得保存下來。新建的龍母廟坐北朝南,佔地及規模都比原來的廟小。
外沙魯班廟
該廟解放前已有之,建於何年不詳。l996年外沙漁民集資重建。位於外沙島中部,原外沙漁業大隊樓房的南邊。該廟的規模較小,廟內供奉有魯班、龍母、華光、大帝等神像。
廟的門聯曰:「巧藝傳千古;精通顯萬年」。廟旁有一露天土地廟,名叫「海岸社」。「海岸社」有兩副對聯。其外面一副對聯曰:「社稷貼多福;神思賜永禎。」裡面一副對聯曰:「海境多吉慶;安寧四季旺。」魯班廟的旦期有:五月十八龍母旦,六月十三魯班旦,九月初九為大帝和華光旦。
西邊垌二聖廟
二聖廟又名花貓廟。該廟位於西邊垌(即以前南珠市場以東一帶的地域)今譚屋村四巷68號東側。從前,西邊垌村有位來自合浦西場的農民,別名叫花貓。據說,他會耍法術,求雨也很靈驗,人稱為雨師。傳說北海的七星江有五座墳山對準西場,造成西場雞不啼、狗不吠。後來花貓用法術整死了五座墳的神靈,才使西場得安寧。花貓死後,人們在西邊垌建座廟宇紀念他。花貓廟,屬北海本地神廟。
據二聖廟的歷史記載,該廟是光緒年間遺留下來的小廟,在老寶石牌上,刻有花相爺爺、天后娘娘的神位。廟的落地名為古裡寨,在今北海市譚屋村內。開頭有一老人名許大池做廟祝。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初二重建,由各村民捐款籌資建廟,請道士做道場開光。文化革命期問被拆毀,1993年群眾集資重建。廟宇面闊l0米,進深l3米。
廟內供奉兩個菩薩,一是花相爺爺,一是天后娘娘(即三婆婆)。均用樟木雕塑,每尊高約l米。該廟的門聯曰:「二神同心保障天南安全境;聖母厚德來臨海北蔭群生。」其廟前有一土地廟,名叫「東成社」。「東成社」的對聯曰:「萬古乾坤重大;今晨福德加新。」
大墩海武聖廟
該廟位於大墩海村南面。廟坐北朝南,面對大海。面闊三問,進深一楹。此廟解放前已有之,文化革命時被拆毀,l993年群眾集資重建。廟的門聯曰:「武功昭日月;聖德配乾坤。」
正殿神臺上有兩排菩薩。前排正中的菩薩為天后聖母,其左邊為把港大王,其右邊為玄壇老爺(趙大元帥)。第二排居正中者為關帝,其左為康王,其右為四海龍王。神臺上還有忠順候王菩薩。
在正殿東邊的左殿,擺放的菩薩有魯班的神子牌,及曲尺郎君、墨子娘娘兩個小菩薩。
該廟的旦期有:二月初四為把港大王旦,三月十五為王府玄壇趙王歐陽真君旦,三月二十三為宣封護國天后聖母娘娘旦,五月十三為關平老爺旦,六月十一為敕封義勇武安關聖帝君旦,六月二十四為玉封道果無漏康王旦,七月初七為真君旦。該廟曾僱請一廟祝看護及兼經營佔卦。
馬鞍嶺神農廟
位於冠頭嶺東南的馬鞍嶺上,離南瀝公路約200米。廟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楹,面對大海。廟四周曠野開闊。有一株古榕蟠曲蒼勁,蔥籠可敬的札根於廟邊。
廟始建何年不詳,清康熙年間已有之,晚清光緒年間重建。民國時幾經修葺。1968年被拆毀, 1992年4月開工重建,同年9月竣工。北海史學家黃家蕃先生,曾為之作「馬鞍嶺廟重建記」。該碑文刻在廟前的石碑上。該廟有廟祝看管。
廟門有聯曰:「神廟濯濯;農慶生生。」廟內中殿,供奉有主宰耕稼的五穀王和海神天妃娘娘。兩神均有坐相和行相。廟內的左殿,供奉有木匠先師魯班。魯班面前,有男曲尺和女墨斗兩位小神像。此外,還有土地神。該廟神像,端莊持重,身姿秀美、質樸生動、頗具神韻。
神農廟前,坡地開闊,面對碧海。神農廟後,亂草叢生,多有古墓。在近神農廟的西南方不遠處,安葬有抗日戰爭中在冠頭嶺陣亡士兵黃阿全的墳墓。
菜園裡三帝廟
位於北海菜園裡新建五巷旁邊。建於何年不詳。廟堂較簡陋。廟內供奉有華光帝、關聖帝和周文王三尊菩薩。其廟聯日:「立膽為義昭千古;存心從忠著萬年。」據說三帝廟解放前已有之 ,規模還算不小。2000年12月中旬,據說三帝廟因影響了某房地產商對該片房地產的開發,後來,以破除迷信為名,三帝廟被城市管理所等有關單位拆除。
冠頭嶺王龍廟
王龍廟位於冠頭嶺西麓的「廉陽古洞」(王龍巖)內,為一逼臨大海的巖窟小廟。該廟依山傍海,外寬內狹,巖洞深約11米,高約4米,後有小洞。從前該廟香火頗盛,有廟祝看護。供奉有王龍公(海龍王)、觀音、千裡眼、順風耳等菩薩。因古洞小廟裡祀奉有海龍王神像,故稱此處為王龍巖。
據明嘉靖編的《廣東通志》載,洪武八年(1375年)明巡撿郭成駐軍冠頭嶺,建有「廉陽古洞」和鎮海廟。在「廉陽古洞」內的王龍廟,也許就是《廣東通志》稱的鎮海廟。
以前,廟前曾有一副石刻廟聯曰:「王恩周海角;龍氣起冠頭」。在「廉陽古洞」內,也有一副石刻楹聯:「龍巖清幽英靈可寄;古洞深邃道德之居。」其橫批為:「廉陽古洞」。1936年,地方商紳和漁民曾募捐修復該廟,後遭破壞。
廟前沙灘上,以前曾有一片高約二三米的礁石林。每當西南風起,浪擊礁石林和峭崖時,潮湧澎湃,撼聲迴環,響若奔雷。但見珠玉四濺,霧雨升騰,蔚為壯觀。若在小廟內聽濤觀潮,也頗有情趣。這些勝景,曾被稱之為北海八景之一的「龍巖潮音」。可惜這些礁石林,以前在建港取石時遭到破壞。每年深秋重陽節,都有很多人到王龍巖一帶觀賞山海勝景。
南澫三婆廟和大王廟
南澫三婆廟和大王廟位於南澫浴場旁邊,面對煙波浩淼的大海,背依層林鬱茂的冠頭嶺尾,風景秀麗,香火興盛。這兩座廟是連在一起的。廟宇面闊兩間,進深一楹,硬山結構,每廟各佔一間。每間廟的面積約40平方米。
大王廟供奉水口大王、境大老爺、過海婆婆。其門聯曰:「大德如山重;王恩似海深。」三婆廟供奉海神天妃娘娘菩薩。其門聯曰:「坤儀堪配地;水德可參天。,』
這兩座廟的左側,還有一座露天的小土地廟,名叫「興安社」。其廟首有聯曰:「社地有塵風代掃;壇臺無燈月照明」。裡面還有一副對聯曰:「風上浪潮笑笑;夜來海歌聲聲。」這些廟聯,遣詞工整,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北海村的文武廟和天后宮
文武廟和天后宮,均位於海角路市澱粉廠東側,在獨樹根造船廠內。兩座廟宇並排,坐南朝北,面向大海。天后宮在西,文武廟在東。據說,兩廟均建於l927年。因1925年大革命時,原位於廟后街(今新興一街)北面的文武廟,以及位於外沙橋南面的天后宮,兩廟的菩薩均被搗毀,後來,北海市群眾捐款,遷建於北海村。即位於解放前北海村東頭村與西頭村兩村之間的地段。
北海村,是一條較早的村落。1963年,在北海村附近基建時,曾有王莽改制時所鑄的「大泉五十」及「貨泉」等漢代錢幣出土。爾後,漢錢出土亦有所聞。1965年基建時,又挖出「大泉五十」一大瓦甕,約有千餘枚漢代錢幣。這說明北海村這地方歷史悠久。
解放前,北海村分東西兩條村,均在海角路北面,靠近港口。東頭村約在今廣西區船廠至北海邊防檢查站這一段,西頭村約在市澱粉廠及其稍西這一段。解放後,因建設的需要,政府將海角路北面的地段,安排作機關單位和企業用地,北海村相繼遷到海角路南面建村。新的北海村,其範圍東至釀酒廠,西至水產加工廠,南至獨樹根村,北至海角路。
位於老北海村的文武廟和天后宮,其建築結構和新舊程度都是一樣的,應是同時期的建築。每廟均面闊三問,進深兩楹;廟面寬約14米,進深約28米。兩進屋前後之間,有一長為6米、寬4.5米有瓦蓋的連接廊相連。每廟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廟前均立有兩根花崗巖廊柱,廊柱上原有對聯,文革時期被灰漿所填蓋,已看不清字跡。廟門頭「文武廟」三字和「天后宮」三字,以及兩廟的大門兩旁的對聯也均被灰漿所填蓋。前廊牆壁上,原繪有一些「八仙過海」「松鶴延年」一類的壁畫,但現在已殘舊摸糊。解放前,兩廟均香火較盛,有很多群眾和船民參拜,還有一叫釋雲的尼姑管理。此廟宇,解放前也曾是我地下黨經常活動的地方。
現廟宇已殘舊,耳房已被拆建廠房,但主體建築尚存。據說,解放後,兩座廟均為獨樹根村公所所佔用。大躍進時期燒菩薩後,水產公司用作職工宿舍。後來,北海村以土地與水產公司置換,將廟宇用作修造船廠的車問和辦公室。在天后宮的西面,原來還有一座觀音廟,後被市澱粉廠拆毀。
據北海村的村民反映,文武廟以前的門聯曰:「芳名不朽;遺風猶存。」廟內以前供奉的菩薩,主要有文昌、關帝。一文一武。還有關平和周倉。第二進屋也有對聯,但均為灰漿所蓋。
天后宮以前的廟門對聯曰:「清澄海北;惠溥天南。」該廟以前供奉三尊菩薩,坐正中者是天后,天后兩邊分別是天妃和清惠夫人。在天后宮的後進屋,在一根花崗巖的石柱上,刻有「同治四年秋月榖旦立」等字。這說明天后宮和文武廟,很有可能是同治年間興建的。清同治四年,是l865年。榖旦,即吉利日子。
北海村新的文武廟、天后宮和觀音廟
這三座廟,均位於海角路南面的北海村廟宇大院內,距離位於海角路北面的北海村老文武廟和 天后宮,約有幾百米。廟宇大院的面積約有兩畝多。文武廟和天后宮,建在廟宇大院的東北角,約建於l995年。觀音廟建在廟宇大院的西北角,約建於2000年。觀音廟前,還建有一座八角涼亭,供村民閒聚聊天。在廟宇大院的東南角,建有一座較大的露天戲臺。戲臺面向天后宮和文武廟,供演廟堂戲用。演廟堂戲時,廟宇大院可容納觀眾約二千人。
這三座廟,均坐北朝南,都是小廟。廟宇面闊約五米,深約七米,每座廟的面積約35平方米。廟的前廊均繪有「花開富貴」、「松鶴延年」、「紅梅迎春」一類的壁畫。
文武廟,供奉關帝和文昌兩位菩薩,還有關平和周倉。其廟聯曰:「芳名不朽;遺風猶存」。與老文武廟的廟聯相同。其門旁,還有一副做誕期時貼的對聯:「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盡低眉。」這是稱讚關公的對聯。
天后宮,供奉天后、天妃和清惠夫人三尊菩薩。其廟聯曰:「清澄海北;惠溥天南。」與老天后宮的廟聯相同。其門旁,還有一副做誕期時貼的對聯:「澤恩浩蕩常流海;覃德巍峨獨配天。」
文武廟和天后宮的旁邊,還有座露天的小土地廟,是以前該村三座土地廟合併一起湊成的。在神臺上,有以前三座土地廟的三塊神石。這三座土地廟分別叫福安社、福海社、東安社。小土地廟有兩副對聯。外面一副對聯曰:「福壽康寧歌盛世;安居樂業享太平。」裡面一副對聯曰:「福澤四海;保境平安。」
觀音廟,供奉兩尊觀音,一坐相,一行相。其廟門的對聯曰:「慈雲永護蓮花座;清雨勻沾紫竹林。」該對聯的字,是北海書法家唐雄先書寫的。其門旁,還有一副做誕期時貼的對聯:「紫竹林中施妙法;蓮花座下蘊玄機。」這是稱讚觀音的對聯。
這三座廟,一年有好幾個誕期:二月初三為文昌誕,三月二十三為三婆誕,六月二十四為關帝誕。觀音誕一年也有好幾個: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十一月十九為觀音出遊日,這幾個日子都叫觀音誕。該廟宇大院,配有專人管理。為了酬神祝福,以祈人神同樂,每年村民又集資請戲班演廟堂戲,一年約演一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