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長按文後二維碼 即可關注本平臺
第453期【第274篇
散文 I 棋 緣
作者:狄大慶【江蘇南京】
大約在20年前,我結束了五年的援藏工作和生活,組織上把我安排到一個縣城政府部門工作。我還隨身帶回一副圍棋,棋罐是天然大理石加工而成的,呈灰黃黑白紋理,棋子是透明的翡翠色的雲子,棋盤是用名貴的檀香木特製而成。要知道這副圍棋伴隨我在西藏度過了多少個難忘的日子和不眠之夜,所以它對於我來說是非常的珍貴且有紀念意義的。
我剛來到這個人生地不熟的縣城,簡直要把我憋出病來了,因為對於一個棋迷來說連續幾天不下棋,這日子可以說沒法過了,真有點魂不附體的感覺。為此,我找組織的第一件事就是幫我在縣城找一個會下圍棋的人。
老陳就是我在這個縣城認識的第一位棋友。
老陳和圍棋有著深厚的感情和不解之緣,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儘快學會圍棋並愛上圍棋,他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手把手地教了,並特意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陳棋。
老陳平生只有這麼一個愛好,他常常對我說只要有這麼一個愛好就感到心滿意足了,這一生也不愁沒玩的了。
他下棋也像為人、做事一樣,規規矩矩,方方正正,從來不嫉妒別人。他棋走得非常穩健紮實細緻,柔中有剛,剛中有柔。雖然他已60多歲了,但寶刀不老,在這個縣城沒有幾個是他的對手。他常向我傳授經驗:如果你和對方下的是盤細棋,你至少要點三到四次目,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要學會化優勢為勝勢。
我慶幸自己找到這麼一個志趣相投的好棋友。
在這個縣城有個大約七八個平方的小棋室,是這個縣城所有圍棋愛好者活動或比賽的場地。老陳專門負責這個棋室,他把我帶到這個棋室,介紹給許多棋友,從此我成了這個棋室的常客和積極分子。每次組織比賽,老陳都要親自騎車近則十幾裡、遠則幾十裡的路到下面鄉鎮聯繫選手。他的熱情、執著和專注,給我留下了極其難忘的印象。
我和老陳下了近十年棋,有時在他家,有時在我家,大禮拜天有時在我辦公室,但更多的還是在棋室。我們成了無話不說,無心不交的好朋友,常常下完棋就喝點酒,炒幾個下酒菜,要麼我請,要麼他請,無論誰贏誰輸,都很隨便,只要開心就行,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下棋中得到樂趣和啟示。老說,下圍棋是他一生唯一的愛好,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樂趣,經常下圍棋能防止老年痴呆。
有一段時間,好幾天都不見老陳來棋室了,我到他家才知道他生病了,說是得了帕金森,幾天不見他明顯地瘦了,就勸他好好治病,好好休息,等身體好了再陪他下棋。可他有點不高興了:「怎麼啦?生這點小病算什麼 ?只要我腦子沒病就行!誰勝誰負還難說呢?」
沒想到他是如此想下棋,以致對我採用急將法。我實在不忍心再掃他的興了。我幫他把棋拿出來,擺好,我們開始對弈起來。輪到他走的時候,他用顫抖的手拿著棋子,遲遲落不下來。突然棋子從他的指間滑落下來,他的手已經不聽使喚,棋子沒有落在他想下的地方,他痛苦而失望地說:「看來老天要把我這唯一的愛好也剝奪了。」
我安慰他道:「不會的,你的病很快就會好的,等你康復了,我們不又可以在一起玩了嗎?」
「但願如此吧!」他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說道。
不久,據說老陳負責的棋室要拆了,他急得團團轉,邁著沉重而艱難的步子來到我家,要我和上面人說說情,看能否留下這縣城圍棋愛好者唯一活動比賽的棋室。我找到體委主任,因為這個棋室是體委的地皮,我把老陳的意思和我本人的想法說給他聽,他搖搖頭苦笑道:「這是縣領導的決定,我也無能為力。」我又找到分管副縣長,向他說明情況。副縣長不以為然地說:「我們這次拆遷是要在原來的地皮上蓋一棟商貿大樓,招商引資,以盈利為目的,是要辦大事的。而下下棋,只不過是消遣消遣,又不能創造效益,我們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啊!」我被副縣長說得無言以對。我只好把縣政府的決定如實地告訴了老陳,他失望地唉聲嘆氣道:「看來沒有希望了。」我連忙安慰他道:「讓我們再想想辦法,也許還有希望呢。」
老陳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不久就住院了。臨終前,他讓兒子通知我到醫院,說是有事要向我交待。我匆忙趕到醫院,他用乾枯的眼神看著我,伸出瘦骨嶙峋、顫抖不已的雙手握著我吃力地說道:「你是我有生以來交到的最好的棋友。我有兩件事情要委託你辦一下。」
「你說吧,我一定替你辦!」
他叫兒子幫他拿出一本存摺:「這是我多年的積蓄,共十萬元,我想捐出來買個小門面作為棋室,好讓我們縣圍棋愛好者有個活動比賽的地方。」
「這怎麼能行啊?」我望著老陳的兒子問道。
「這是我爸爸的決定,你就拿著吧!」陳棋誠懇地把存摺遞給我。
「第二件事情,我死後,在我的骨灰盒裡放兩枚棋子,一枚黑子,一枚白子,一枚是我,一枚是你,有空的時候再來陪我下棋好嗎?」
「好的,我一定會來陪你的!」
「最後,我還要送你一樣東西。」他讓兒子拿出一本十分陳舊的筆記本。「這是我多年做的全縣圍棋活動比賽的記錄,上面還有我倆下的幾盤精彩對局局部記錄。」
「謝謝!」我如獲至寶地接過筆記本連連說道。
第二天凌晨,老陳安詳地走了。
作者簡介:
狄大慶,生於1959年9月,江蘇南京浦口區人。年輕時曾在《人民文學》(1990年第6期)上發表短篇小說《垂釣》;2013年在參加南京市「新鼓樓杯」廉政雜文暨小小說徵文大賽活動中,小小說作品《老農校》獲二等獎,並被收入在《微語清風》一書中。抒情詩《六十抒懷》和微型小說《樂在棋中》分別發表在《老山》雜誌2018年第3、4期上。
鼓勵原創/寫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