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球類運動,是很多體育愛好者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球類運動讓參與者樂此不疲,充滿樂趣。球類運動的類型有很多,足球、排球、籃球、網球、冰球、棒球等等。然而,其實早在我國古代,球類運動就已然出現,並且曾經風靡一時,從貴族階層興起,又逐步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還一度成為文人墨客的歌詠對象。
古代的球類運動不如現在的球類運動多,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蹴鞠、馬球和捶丸。蹴鞠是一種古代常見的球類運動,具體的玩法就是用腳踢。其實蹴鞠這項體育運動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朝,它當時已經發展成了一種有組織的團體活動。
直到魏晉南北朝,古代人們騎馬射箭,馬具裝備也得到完善,再加上蹴鞠在當時也比較火爆,一種獨特的體育活動逐漸形成,「馬球」便孕育而生。由此可見,馬球就是由蹴鞠發展而來的,不同之處在於:蹴鞠是用腳踢球,而馬球是人騎在馬上,使用球桿來打馬球,並將其打入特定球門的體育活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時代,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輝煌發展,中國古代體育運動也在這個鼎盛時期迎來了發展的高潮,馬球當然也不例外並且首當其衝。唐太宗時期,馬球運動開始受到追捧,而這一流行的風尚首先始於宮廷,成為唐代宮廷體育的代表性項目。
無獨有偶的是,唐朝的帝王似乎個個都是馬球的愛好者,在整個唐代王朝的21位皇帝中,竟有11位都與馬球結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幾個皇帝有唐太宗李世明、唐中宗李顯、唐玄宗李隆基,對馬球的特殊嗜好甚至痴迷到淪陷其中,當然他們之中也不乏能打得一手好球之輩,技術水平可謂相當了得。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馬球運動的倡導者,球技不凡,精於射球,同時對促進民間馬球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中宗李顯也酷愛馬球,帶領文武百官親臨梨園亭球場常常是坐無缺席;唐玄宗李隆基本身就是馬球健將並且還頗有名氣。即位之前,李隆基就曾帶隊與吐蕃在球場上對決,並且凱旋而歸;玄宗即位以後,對馬球的熱情有增無減。
可以說,唐玄宗對唐代馬球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也是唐代軍隊馬球運動的首倡者。馬球運動作為貴族階層的體育娛樂活動曾一度風靡,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中,並未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普及,直到唐宋時期才開始向更大範圍和更多階層普及和流行。
唐代體育的發展得益於唐朝的社會穩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與文化的兼容並收,這種大環境以及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成為了孕育唐朝體育詩歌的溫床。唐朝詩歌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絢爛星空中無疑是極為燦爛耀眼的一顆,其造詣可謂登峰造極。
這些優秀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是以當時流行的體育活動為素材的。唐朝體育詩歌的湧現建立在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體育風尚的現實基礎之上,如此多的體育詩歌自然而然成為唐詩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唐代大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寒食城東即事》,其中「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兩句詩,即是寫唐朝「馬球」這項體育娛樂活動的。在唐朝的文人墨客中作詩描寫馬球活動的詩人並不少,因為單單在《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二十首,其中也不乏佳詩妙句。
《觀打球有作》是唐代詩人楊巨源的一首詩:「親掃球場如砥平,龍驤驟馬曉光晴。入門百拜瞻雄勢,動地三軍唱好聲。」這首詩描寫了唐朝三軍將士的馬球賽,開始兩句是在描寫馬球場和當天比賽的天氣情況;後兩句則是記錄了球賽的賽況情形,一球入門,呼聲動地,真實地反映出賽場的實景和氣氛,觀眾數量眾多,且熱情高漲。
這些詩歌不僅是唐代馬球活動的集中反映,也是唐代空前繁榮的體育運動的見證。在寫馬球詩的眾多作者中,有的甚至還頗有名望,不少的是宮廷應制詩,由此可見,這些詩文大多反映真實,再加之作者的筆調優良,仿佛再現了唐人打馬球的實情實景。馬球運, 盛行於唐朝盛世,也正像這個偉大的王朝一樣閃耀而蓬勃。
馬球運動在當時無論是作為一項單純的體育娛樂項目, 還是皇室成員賦予了其軍事政治的色彩,馬球運動和馬球文化都是那個朝代社會政治開明、政局穩定、人們思想開放、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體現。
參考資料:
《全唐詩》
《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
《體育文史》198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