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自行車協會會員孫炳煌 23天完成2200多公裡的環閩騎行
圖:完成環閩騎行的孫炳煌。(林志傑 攝)
「到了!到了!」2020年12月28日下午4點多,身著黃黑相間騎行服的孫炳煌回到杏林,他所在的集美自行車協會車友前往迎接。歷時23天行程2200多公裡,孫炳煌獨自完成了環閩騎行。
今年57歲的孫炳煌是杏林人,他堅持騎行十年了,行程13萬多公裡,足跡遍及318川藏線、新疆獨庫公路、青海湖、太湖、千島湖、臺灣島、海南島等地。12月6日,趁著有20多天假期,他又獨自踏上了環閩之旅——環福建省邊界縣市騎行。
困難重重 路面結冰騎行常摔倒
孫炳煌說,在這次騎行中,除了三天的遊玩時間外,其餘時間都在騎車趕路。「騎行到周寧、柘榮時,當時的氣溫是零下2℃,山上氣溫更低。有一處是幾公裡的下坡路,騎了一兩公裡手就凍得麻木了,只好停下來搓搓手,有了知覺後再騎行。」孫炳煌說,他還遇到了連續5天的陰雨天氣,穿著雨衣雨褲騎行,在周寧仙鳳山上,路面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冰,一不留神就會摔倒。
孫炳煌說,最難行的是一段上坡路,「車子和行李一共重31公斤,爬不到一公裡就感覺很累,以往騎行時,碼錶的數字變化很快,而這次則是一個數字一個數字跳,表明速度很慢,難度很大。」
孫炳煌說,最大的困難還是飲食不規律,有時在山區,經常過午飯時間了還難以遇到一家餐館,只好吃隨身攜帶的乾糧充飢。
狀況不斷 自行車被電動車追尾
雖然出發之前制定了詳細的行程計劃,但孫炳煌還是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在福安時,他的自行車被一輛電動車追尾,輪胎變形,行李也卡住了,自行車推也推不動,只好停下來修車。還有,騎行途中4次爆胎。第一次爆胎時,隨身攜帶的兩根撬胎棒都撬斷了,只好用螺絲刀換備胎。
這次環閩騎行,孫炳煌選擇的是與自己有深厚感情的一輛自行車,「這輛車陪我騎行了川藏線等地。我把它看得很重,住宿時也要搬到房間內,這輛車跟我的命一樣。」孫炳煌說,其實,這輛車除了車架之外,很多零部件早已不知換了多少次,但他一直非常喜歡這輛車。
收穫感動 一路上遇到很多好心人
孫炳煌說,途中遇到了很多難以預料的困難,但也有很多令他想不到的感動:在周寧時,當地車友提前安排好了住宿;在浦城,朋友怕他冷送來風衣;一位來自上海的車友在賽岐鎮與他相遇後,第二天陪他騎行了10多公裡;集美自行車協會車友擔心天氣太冷,專門從廈門開車到武夷山,準備把他接回來。
有一次,孫炳煌在一座亭子裡吃乾糧休息,遇到一位農村女子,他想討口開水喝,女子讓他在亭子裡等著,她回去燒水。半個多小時後,那位女子一手提著開水,一手提著火籠來了,還連連抱歉地說,天太冷了,水開得太慢了,請他原諒。說著還送上火籠讓他焐手。「那一刻,讓我特別感動。」孫炳煌說。
10年騎行13萬多公裡
2010年,想「鍛鍊鍛鍊身體」的孫炳煌開始接觸自行車騎行,後加入集美區自行車協會。在與車友們交流互動後, 孫炳煌騎行技巧、耐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逐漸開始長途騎行。10年來,孫炳煌騎行13萬多公裡,騎行到過福建省大部分縣市以及廣東、江西、浙江等地,騎行過318川藏線、新疆獨庫公路,也環繞過青海湖、太湖、千島湖、臺灣島、海南島。
孫炳煌很早前就有了騎行環閩這個念頭。「其他騎友時間安排不過來,只能自己獨自出發。」孫炳煌告訴記者,這次環閩騎行,他主要沿著福建省的邊界縣市騎行。由於閩西北地區山路多、海拔高,又遇上寒潮天氣,挑戰、困難較多。「以後其他騎友如果進行環閩騎行,建議不要在冬季。」孫炳煌說。
這次環閩騎行,孫炳煌特意選擇了陪伴10年的自行車,這輛車除了車架其他零部件已經多次更換過。孫炳煌介紹,雖然這輛自行車比現在最新材質的自行車重許多,但是他與這輛車有著深厚感情。之前川藏線,青海湖等幾次長途騎行,他都是騎著這輛自行車完成的。(記者 林志傑 陳滿意 來源:集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