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羅伯斯庇爾:他是法國大革命中最大的悲劇

2020-12-16 扒拉文史

說起羅伯斯庇爾,筆者便想到了流傳在其身上的一個幽默史實:

相傳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在上臺後,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將成千上萬人推向斷頭臺,最著名的便是那個路易十六的國王,也不知是不是風水輪流轉,在後來「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羅伯斯庇爾及其黨羽被抓捕,也同樣被推向了斷頭臺,在他的墓碑上,幽默的人們留下這麼一段話作為墓志銘:

「我,羅伯斯庇爾,長眠於此,過往的行人啊,不要為我的死而哀傷,因為我要是活著,你們都活不了」

一提到羅伯斯庇爾就說是獨裁者,狂熱主義分子,這樣片面化的認知,事實上是很不利於我們解讀這個人物的。

仔細審視羅伯斯庇爾的政治生涯,無論是他在民眾中的演說還是在議會之中,我們可以發現他一直都保持著一個政治家的基本素養,絕對不像人們口中說的那樣激進或狂熱,與之相反的是,事實上在大部分時間裡他和他的支持者都是極為理性的,並且是極度克制自我的理性。

在他還沒有完完全全成為一個共和黨人之前,他便在制憲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否決條款」,即規定「所有制憲議會成員在本屆議會結束後四年內不得擔任公職」,給了他所認為的對民主的一個保障。同樣,羅伯斯庇爾從來不像是獨裁者,他曾對他家門口的請願者說:「為什麼給我?為什麼不交給委員會?每個人都交給我,好像我有無限權力似的。」他所維護的是啟蒙思想家所推崇的人權,民主和自由的價值觀

我所說的並不是為羅伯斯庇爾後面的恐怖統治洗白,在他當權期間,將成千上萬人送上斷頭臺無疑是赤裸裸的恐怖統治。

但是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應該看到,作為資產階級政黨的代言人,他天然對民眾的力量感到恐懼,然而矛盾卻在於他認為革命成果的鞏固必須依靠巴黎人民,所以他必須與其周旋。而作為應對和消解民眾給他們帶來不安的方式,他曾經反覆強調以美德教化人民,但是在大革命很短的時間內,道德對社會的推動只能是收效甚微,最後他只能不可避免地滑向了高壓恐怖統治。

學者威廉多伊爾在《法國大革命》一書中曾指出,法國大革命的重要問題在於,他從未構建起英美式的政黨體制,這導致了政治生活的混亂。可實際上從大革命一開始,革命者就對「政黨」這一概念像瘟疫一樣唯恐避之不及——例如吉倫特派從未承認過自己是一個黨派。

在當時,他們將黨派視為一種侮辱。這背後的根源來自於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與英國的封建主所享有的自由不同,法國在路易十四時代以來便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制,路易十四更是自稱太陽王,牢牢地把握著國家的權柄。

因此在法國的體制內,從未出現過大憲章這樣貴族對國王權力的限制,更不提英國那樣的議會傳統,即使是和英國議會大相逕庭的三級代表會議,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也有一百多年沒有召開了——我們可以說,以三級會議作為代議制方案,正體現了法國議會制傳統的匱乏。

與此同時,法國形成了另外一種政治話語權空間,即民間自發的政治團體。在這種俱樂部中,受過教育的資產階級精英階層宣揚啟蒙思想、評論公共政治,像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樣,不定期的舉行論戰,形成一套自己的公共輿論,到中央集權制度和君主制的後期,隨著君主權威的逐漸下降,公共輿論逐漸成為政府政策合法性與權威性的基石,甚至於國王也不得不忌憚公共輿論幾分。

精英們在民間社交團體中演說啟蒙精神的價值觀:自由、平等、理性、法治,進行自己的政治構想,君主立憲派和民主共和派爭吵不休,但共同希望建立一個新世界,他們相信國家和民族將被重塑,人與人之間將真誠而透明。

與英國議會中一般是精英階層就具體政策實施與否的激烈爭辯不同,在法國,在共同的價值訴求上,人們關注大的政治結構的確立,從來不會因為現實來徐圖改良,人們盡力馬上就建立起一個盡善盡美的制度框架。所以,如果說英國的革命不得不妥協於自身的歷史傳統,在舊瓶子裡裝新酒,那麼法國的革命則是基於共同的價值理念:在真誠而透明的社會關係上重建一個啟蒙價值主導的全新共同體。

基於這樣的理念,革命者認為普遍的真誠與美德是可以實現的,而政黨只會因為各自的所代表的私人利益分裂這個共同體,所以羅伯斯庇爾們是具有偉大理想主義情懷的,他們堅信,啟蒙思想中的普世價值一定是未來共同體的磐石。

然而這裡卻形成了一個悖論:對於共同價值的追求加劇了人們對潛在政黨的敵視,而為了在這種敵對中生存下來,他們不得不抱團尋求庇護,並且不自覺地開始黨同伐異,最終另一種事實上的政黨形成了——如果沒有羅伯斯庇爾的指責,吉倫特派絕不會走到一起。

但是這種形勢下造就的政黨並不具有價值上的正當性,再加上法國議會政黨傳統的缺失,失去了秩序與規則的政黨衝突無法造就憲政,只會形成無窮無盡的混亂,所以法國大革命最根本的悖論在於:作為一個共和國,他天然的抵製作為共和國基礎的政黨政治。

除此之外,與封閉的議會辯論不同,為了獲得支持者,政治團體的演說文化一定會開放化,也更為貼近民眾,這也就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政治話語權和影響是一個不斷下移的過程。

隨著革命的推進,人們在這種爭辯性的思想熔爐中逐漸萌發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開始了自己的革命訴求,傳統的閣樓式貴族政治已經控制不住革命的局勢,斐揚派的急速失勢很大程度上就與俱樂部文化有關,相信君主立憲和精英政治的他們,在1791年仍然選擇私人聚會而非公開演說,這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轉而加入雅各賓俱樂部,無論是政治主張還是宣傳形式,他們都無情的被公眾淘汰了。

然而公眾寬泛的民主引發的不可收拾的混亂最終引發了羅伯斯庇爾的擔憂,羅伯斯庇爾為了遏制這種恐怖,開始倡導美德,在收效甚微之後,便選擇用恐怖去制裁,最終他走向了瘋狂,而他本人似乎也預見了自己的結局,在自己被送上斷頭臺的前兩個月的一次演講中,羅伯斯庇爾激動神經質的說:

「我是法國人,是你們的代表!哦,高尚的人民!清接受我本人這一祭品吧!誕生於你們之間是多麼幸福!為你們的福祉而死會更加幸福!」

所以在我看來,羅伯斯庇爾本身便是大革命中最大的悲劇:一個公認的不可腐蝕者、一個在1791年提出自我否決的議員、一個可能是最為堅定的共和主義者,卻最終創造了恐怖。

當然,羅伯斯庇爾的悲劇命運並不意味著法國的這種政治文化是失敗的,恰恰相反,他創造了基於公眾參與的共和傳統,而這也是英國傳統所缺失的,從此政治不僅屬於國王、貴族甚至革命領袖,也屬於公民。

1789年的群眾為糧食走上街頭,而1795年婦女們則高喊著「我們要麵包和1793憲法」,人們的政治覺悟開始啟蒙,從此啟蒙價值深入人心,國王的命令沒有議會的承認就不能頒發,貴族對公共財物的侵佔只會激起更多的革命,新生的法蘭西民族不僅屬於資產階級,更屬於全體公民,革命精英們走上街頭,用他們的政治觀點去獲得民意的支持,在他們頭上的,是永不下降的三色旗。

共和派信奉這些理想,並且忘死的去推行他們,不是僅僅是他們吸引了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的贏家和輸家,而更是因為他們為建立新的社會和政治秩序提供了希望。他們繼承了從古代希臘和羅馬廣泛的政治參與的民主理想,並且以一種更加完美的方式給他們披上了一層新衣,那就是民主選舉、廣泛的責任心和有組織的政治活動,他們一時的失敗掩蓋不了長遠的思想勝利的光芒。

不由想到了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託克維爾總結說:「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這一根本真理。

我們可以預見,民主自由的啟蒙思想,將會隨著大革命的進程,在歐洲掀起一場無與倫比的社會變革。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革命中兩個風雲人物的相識與結怨,羅伯斯庇爾與富歇的故事
    法國大革命的風雲人物之一的富歇最初供職的地方是公共教育委員會,在那裡,他認識了孔多塞。後來,他又通過孔多塞認識了韋尼奧。機緣巧合之下,在阿拉斯[1]教授哲學時,他認識了法國大革命前期的另一個風雲人物羅伯斯庇爾。後來,當羅伯斯庇爾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要去巴黎履職時,富歇還借了一些錢給他。
  • 223年前羅伯斯庇爾被處死:談談法國大革命的斷頭臺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223年前,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臺,死於自己發動的法國大革命。現在不方便不談法國大革命,薩沙就說一說斷頭臺吧。歐洲古代和中國一樣,有很多死刑。法國最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的國家,也是所謂暴力治國,自然不可能沒有死刑。
  • 每日一句 | 羅伯斯庇爾
    還記得歷史書上的那個羅伯斯庇爾嗎,沒錯,就是那個上了斷頭臺的羅伯斯庇爾。法國大革命上臺後的狂熱的民主堅信者羅伯斯比厄爾處決了數十萬人,超過了從7世紀墨洛溫王朝到1789年革命前的所有法國國王殺死罪犯的總數。更可怕的是羅伯斯庇爾毫不後悔他的作為:「我只是盧梭嗜血的右臂。」
  • 法國革命下的羅伯斯庇爾:是徹頭徹尾的暴君,還是時代的犧牲品?
    這場開始於公元1789年,為了推翻腐朽沒落的封建專制制度而由新興的資產階級所發起的法國大革命持續了四十一個年頭,最終以封建專制制度被摧毀,激進的雅各賓派被推翻而結束。  在這場大革命當中,作為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的主導力量雅各賓派反而最後被憤怒的民眾和議員們所打倒,而雅各賓派的代表性人物羅伯斯庇爾也被送上了斷頭臺。
  • 這才是法國大革命的真面目
    上文所述,太陽王路易十四晚年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廢除這個「南特赦令」。 亨利四世繼承了路易十一和查理八世的玩法,繼續跟民眾曖昧,受到極大愛戴,他有句名言:讓每個法國農民的鍋裡都有一隻雞。 在這群國家精英中,有個一襲黑衣的律師,名叫羅伯斯庇爾。他竭力想忍住內心的澎湃,卻無法控制顫抖的雙腳與鼓點般的心跳,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 羅伯斯庇爾:暴君還是替罪羊?
    僅僅告訴我們羅伯斯庇爾是怎麼一回事。」馬克西米利安•羅伯斯庇爾的名字總是激起人們強烈的情感,對現在很多西方人來說,他是法國大革命高潮時期令人厭惡的暴君,正是他把成千上萬人送上了斷頭臺。法國人對他的所作所為始終無法釋懷,雖然無數個革命者被後人用雕塑來紀念,但羅伯斯庇爾卻得不到這樣的待遇。直至如今,他還是不被人們接受,他在巴黎故居的門牌,越掛越高,據說因為總有人想把他的名字抹掉。
  • 革命之路——《社會契約論》和人頭滾滾的法國大革命
    荷蘭革命是英國革命的預演,英國革命又是法國革命的預演。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源自荷蘭,至法國大革命達到頂峰。其中,法國大革命影響力最大,並為歐洲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2、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其實是一個偶然比較法國大革命與清末的辛亥革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都不是精心策劃。18世紀的法國,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敗於英國。
  • 羅伯斯庇爾|一個從政的法學家
    那麼,羅伯斯庇爾是大革命的法學家麼?毫無疑問……即便他不像康巴塞雷斯、特龍謝、梅蘭·德·杜埃那樣更多地投入於專業委員會的工作,如立法委員會。但他似乎仍烙有司法教育的痕跡。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法學家,可能甚至受到學術經歷的影響。需要補充的是,雖然這一講主要是從法學家背景看待羅伯斯庇爾,但是同時要知道、要理解羅伯斯庇爾的面向是很多的。
  • 埃爾韋·勒維爾|羅伯斯庇爾:一個從政的法學家
    那麼,羅伯斯庇爾是大革命的法學家麼?毫無疑問……即便他不像康巴塞雷斯、特龍謝、梅蘭·德·杜埃那樣更多地投入於專業委員會的工作,如立法委員會。但他似乎仍烙有司法教育的痕跡。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法學家,可能甚至受到學術經歷的影響。需要補充的是,雖然這一講主要是從法學家背景看待羅伯斯庇爾,但是同時要知道、要理解羅伯斯庇爾的面向是很多的。
  • 法國大革命期間,國王路易十六為何會被處死?
    「他早就應該被處死了!窮人繳稅,而豐衣足食、成天花天酒地的貴族卻免稅,這是什麼道理?"這是路易十六被處死時一個農民激憤的喊話。可見路易十六被處死的直接原因是他沒有處理好法國國內的階級矛盾。路易十六在貴族與貧民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平民暴動,把法國財政赤字的原歷歸結於國王,外國軍隊的幹涉使得國王成為了叛國賊,處死國王以顯示憲法的權威性。路易十六是歐洲歷史上第二位被處死的國王,第一位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第三位則是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二世。路易十六雖然被處死了,但是死得並不算痛苦,因為他喜歡機械學,曾經親自將直形鍘刀改為三角形鍘刀,提高了鍘刀的工作效率。
  • 看世界名畫,看法國大革命
    法國用這一天當成國慶日,其實,他的普通民眾對抗國王權威的象徵意義確實非同尋常,甚至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走向。法國當時分為三個層級,以教士為代表的神級人員是一級,以公侯伯子男爵們的貴族為第二級,除此之外的包括商人律師工農等為第三級。第三級處於弱勢甚至被驅逐出會議,所以有所謂的「網球場宣誓」(大衛有幅未完成的作品),表現的就是第三級在一個網球場召開會議。當時的法國國王是路易十六,他曾經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力援助過美國,當然此時對於政局他已手無縛雞之力。
  • 尋訪法國大革命遺蹟:最宏偉的「實驗劇目」
    羅伯斯庇爾被畫得栩栩如生,他把緊握的雙拳放在胸前。此畫現藏於凡爾賽城堡博物館。(張亞萌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7月11日《南方周末》) 發生在230年前的法國大革命,並不僅僅是法國的變革,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從殖民地獨立運動到歐洲民族解放運動,乃至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無數的政治運動繼承了這筆革命遺產。
  • 李公明|一周書記:獻給法國大革命的……第九次祝酒詞
    作者的問題意識相當明確和強烈,他在「導論」明確認為試圖解釋法國大革命起因的歷史學家「全都無功而返」,他也不認同目前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大革命並非由一個大因素造成的多重起源論和「對法國大革命的真正解釋,就是沒有壓倒性的確鑿解釋」(11頁)的觀點;「簡而言之,為世界各地的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廣泛認同並不斷重申的、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核心假設,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因此我們亟須對現存理論進行掃蕩式的徹底修正」。
  • 影響了法國兩百多年的一次大革命,領頭人竟然紛紛被送上了斷頭臺
    法國大革命被冠以「大」字,可見這場革命的意義非同一般,同時也體現出了它的特點:法國大革命是人民的力量廣泛參與的一場革命。  第一位:布裡索  布裡索早年就對專制制度非常不滿,並寫過反對當時法國專政體系的小冊子,結果被關押。之後,布裡索去過英國和美國等地,在這些國家的所見所聞觸動了他積極探索權力平等的問題。回國後,他加入雅克賓派,投身於法國大革命,更是成為了吉倫特派的領袖。  只是,最後由於政見不合,布裡索被送上了斷頭臺。
  • 羅伯斯庇爾與斷頭臺(下)
    羅伯斯庇爾同意了他的建議,在杜坡萊的家裡,羅伯斯庇爾受到了周全的保護和他三個女兒的悉心照顧,這所公寓的位置距離國民公會和俱樂部都很近,從那時起直到羅伯斯庇爾被捕,他一直住在這位木工的家裡。但舒適的環境並沒能安撫他不安的精神。羅伯斯庇爾開始懷疑巴黎這座混亂的城市中隱藏著無數針對自己的陰謀,對愛國者的謀殺無時無刻不在策劃之中。
  • 羅伯斯庇爾:「請不要為我哀悼」
    無論納賽爾還是阿桑奇,思路上和羅伯斯庇爾都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目的正義」而不考慮「手段正義」。  □本報記者 王昱  上周的7月14日,法國人民剛剛歡度了他們的國慶。遍考人類歷史,恐怕沒有哪個國家像法國人民一樣對革命有著這樣執著的愛。
  • 楊靖︱法國大革命的「厭女症」
    埃德蒙·伯克在《法國革命論》中回憶:「她閃耀得像是啟明星,充滿生氣、光輝和歡愉……那是在凡爾賽宮,她當時還是太子妃,她幾乎足不點地縹緲而行,這世間肯定未曾見過更為美妙的圖景。」——他的老對手託馬斯·潘恩對此評價說,「(伯克)垂憐漂亮的羽毛,而忘卻了瀕死的鳥」。另一位浪漫派作家夏多布裡昂直接宣稱:「大革命通過殺死安託瓦內特,殺死了青春和美。」——從此,法國政壇唯餘愈演愈烈的暴力恐怖。
  • 為什麼在巴黎找不到羅伯斯庇爾的紀念館?
    [導讀]法國人不願意想起的,就是這段人民將自己交給羅伯斯庇爾的歷史。以「人民」之名,羅伯斯庇爾掌握了巨大權力,創造了空前的恐怖,把「人民」變成是所有人真實生活中最怕聽到的兩個字。雖然經過了兩百多年,巴黎街上仍然充滿了大革命的記憶。
  • 革命者羅伯斯庇爾之死:過往的人啊,不要為我悲傷
    起義群眾攻佔了巴士底獄,掀開了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序幕。革命形勢如同閃電,飛速發展,資產階級迅速奪取政權,並頒布了舉世聞名的《人權宣言》,人生來自由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閃電般的革命背後如同陰雨的雲層一般不安,巴黎人民激情澎湃起義不斷。在動蕩之中,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山嶽派)專政掌權。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勒龐固然懂一些歷史知識,也讀一點歷史著作,比如說17世紀法國著名歷史學家泰納的作品《現代法國的起源》。但是高毅教授指出,法國史學大家喬治·勒費弗爾說過泰納的歷史書不靠譜,因為他主要是做文學和哲學研究的,他談歷史根本不專業,個人情感和偏見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