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語系的原始日耳曼語,到馬丁·路德對拉丁文《武加大聖經》的翻譯形成德語標準共同語,再到今天課本上學到的德語,歷經了一條漫漫長路。語言的複雜歷史,也讓很多名人為之潛心研究。
源於印歐語系
若想了解德語的起源,第一個應該看到的就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印歐語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系。歐洲、美洲、南亞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國家都採用印歐語系的語言作為母語或官方語言。
西日耳曼語支是日耳曼語族中最大的一支,包括德語、英語,還包括荷語(南非語屬其分支)和弗裡西語。日耳曼語族其他的分支尚有北日耳曼語支和東日耳曼語支。
該語支傳播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德語以及荷蘭語。語支中還有其他高地及低地德語(當中包括南非荷蘭語和意地緒語,兩者分別是荷蘭語和德語的變種)、一些法蘭克語(例如盧森堡語和因格沃內語)以及一些英語的近親,例如弗裡西語和低地蘇格蘭語。同時在殖民擴張期間,世界不少地方亦產生了一些以英語、德語或荷蘭語為基礎的克裡奧爾語、土話和皮欽語。
從19世紀以來,語言學家們一直試圖查清這個有眾多近親語言的巨大語族的根源。他們一直追蹤到了公元前4000年。那時古日爾曼人的老家非常可能位於黑海以北及以東地區。
馬丁·路德1534年完成的譯自拉丁語的首個
完整版聖經曾長期被認為是現代標準德語的開端
日爾曼語言的形成
基於學術界對日耳曼語起源的一種主流觀點,大約在4500年前起,亦就是北歐青銅時代之前,印歐語言的使用者們從日耳曼人的「理論發源地」(或者直接稱為Urheimat)的中央地區,到達了位於瑞典南部和日德蘭半島(丹麥及德國北部,當時的居民稱作朱特人)的廣闊平原地帶。
隨後原始日耳曼語從在Urheimat地區使用的印歐語中分離出來,考古學的成功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在公元前750年左右,該語言真正分化成為獨立的日耳曼支系之前,原始日耳曼語的使用者居住在南斯堪地那維亞和西至荷蘭海岸、東至威斯杜拉河的廣大地區。
古日耳曼語
原始日耳曼語在定義上被認為是構成自公元後500年所有已確證日耳曼語之祖先的語言基石。貫穿使用於北歐青銅時代(約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500年)的晚期原始印歐語方言,被提出並認定為「前原始日耳曼語」或更為通俗地稱作「前日耳曼語」,儘管該語言除去日耳曼語外亦沒能夠確證出其他的衍生語言。至公元前250年止,原始日耳曼語已分化成五個較大的日耳曼語語支,其中東面一支,西面和北面各兩支。
此後,該語言的發展愈來愈複雜,因為,語言是歷史:日耳曼部落遭遇羅馬軍隊,與之作戰,或作為僱傭兵在羅馬軍團裡服役,便會在受其文化影響的同時,接過很多概念。希臘語的和羅馬語的詞彙越來越多地融入日耳曼方言。
通往現代標準德語之路
中世紀初期,「德語」這個詞首次出現。其詞根來源於日耳曼語中的人民(thioda, 形容詞 thiodisk)一詞,意思是這是一種被大眾使用的語言。當時法蘭克人的高級階層一般使用「法蘭克式的拉丁語」,後來稱為法語。德語當時並不是一種統一的語言,它是許多地方方言的總稱。
中世紀德意志境內諸侯割據,加上交通不便,各個德語方言的發展相差很大。雖然曾試圖建立共同語言,但一般都只局限於各地區,而且只在一定的階層中被利用。比如北德的低地德語在漢薩同盟最興盛的時候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海地帶成為當地經商的通用語言。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4個世紀
16世紀,馬丁·路德為了推動德意志宗教改革,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的一種方言,為德語的統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路德聖經》所使用的德語方言,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普及,成為後來標準德語的基礎。
1781年約翰·克里斯多福·阿德隆出版了第一部德語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開始編輯最廣泛的德語字典。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1880年康拉德·杜登出版了德語全正體書寫字典。1901年經過小修改後,這部字典成為標準德語的唯一典範。其中的內容一直到1998年才被重新訂正,
如果你能穿越,見到德國最大的語言大師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那他說的話你肯定聽不懂。可能,只有語言學家聽得懂?
語言學家波倫茨(Peter Polenz)在其經典著作《德語史》中說道:"語言只存在於時間序列中",並矯正了「祖先們的語言還沒有被現代性所破壞」這個錯誤觀點。"他說:"直到今天,對語言不斷走下坡路的哀怨依舊是文化悲觀主義式語言批評的一種常見態度。"他認為,語言嬗變和語言異同乃是人類社會歷史的不言自明的現象。
比如現在英語詞彙越來越多地進入德語,新的融合詞不斷出現。不過像Autobahn(高速公路)、 Kindergarten(幼兒園)或Hinterland(內地)等德語詞彙也走出了國門。語言、文化正是在兼收並蓄中變得強大和豐富多彩。所以學德語的你或者說全球學習德語的人,都不用擔心德語沒落或英語化,全情投入,去感受德語的樂趣與厚重,學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