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正直純潔的玉,往往與萬事如意等吉祥寓意聯繫在一起,而如意自古就被人們視為吉祥之物,至今家喻戶曉。那麼如意是從何而來?又有怎樣的用途?今天小生就帶大家一探究竟吧!
說到如意,你腦海裡有沒有出現一句經典臺詞:「如意,如意,按我心意,快快顯靈。」我們這一代人對如意的最初印象,還是來源於動畫片《葫蘆兄弟》,動畫裡的蛇精就是用如意打敗了葫蘆娃,而這句臺詞正是蛇精在使用如意法寶時念的咒語,在那時我們的腦海中,如意真的是一件很厲害的寶物。
其實,如意早在東漢就有了,柄端多為手指形,當時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所以這個物件就被稱為「如意」,俗名「痒痒撓兒」。這種「撓痒痒」的工具,在南方叫做"不求人",北方人則叫"老頭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為了帝王和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除了用它撓痒痒,如意還被賦予了權力和地位,可做指揮兵馬、決策大事之用。
到了唐代,製作的如意就更加講究了。跟隨時代的腳步邁入大唐盛世的如意,在那個萬國來朝的輝煌時代,如意的造型蛻變成更為優美華麗的模樣。如意開始逐漸演變,最終成為了專供人們欣賞把玩的藝術品。
到了明、清朝時期,如意已經演變成為一種象徵美好的吉祥藝術品。在宮廷,如意常被大臣當作貢物敬獻給皇帝,它成為了皇帝為宮女晉升及選妃時的珍貴禮品,又或是會見友邦使者時的友好信物。而在民間,人們也會贈如意給出遠門的親人,表達萬事如意的美好祝願。可見,一件小小的如意已經成為了集宮廷禮儀、民間往來、陳設賞玩為一體的珍貴之物,在民間百姓甚至達官貴族心目中有著無法超越的地位。
到了現代,許多歷史上盛行的玉器飾品如玉帶、扁方、香囊等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玉雕如意卻流傳至今並受到了當代人們的普遍喜愛。如意的性能也隨之有了很大的轉變,由實用、權力象徵逐漸轉為欣賞和佩戴,成為了雅俗共賞的飾品。
現代玉雕將玉如意的造型簡化,使其更為精巧並具觀賞性,通常取如意頭作為最主要的如意造型,方便人們隨身佩戴。同時,關於如意與其他造型相結合的題材也逐漸多了起來,寓意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如與鴛鴦雕刻在一起,寓意鴛鴦如意,佳偶天成;與壽桃造型相結合,祝願吉祥如意,健康長壽;與猴相結合,有著如意封侯,加官進爵的美好祝願;再比如玉如意與平安鎖相結合,象徵萬事如意,鎖住平安。如意逐漸成為了人們佩戴或送禮的首要選擇。
除此之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如意在英文中被翻譯為「交好運」的意思,很多外國人被它吉祥的名字和精美的造型吸引,購買贈送給親朋好友,為中外的文化交流和弘揚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少貢獻。
小生有話說:
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但生活常態卻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在沉悶單調的生活裡,不如讓一枚小小如意,給生活增添幾分意趣。如果你也喜歡玉如意,不妨留言與小生一同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