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能完整的下完一盤棋」,很多人,包括筆者,都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
每一步棋,都落子自己認為最佳的位置上,但如何找到這個「最佳」呢。雖然圍棋是一個理論上可窮舉的遊戲,但是由於圍棋的變化數高達10170之多,對人腦來說是個不可完成的任務。即便是9*9的小號棋盤也遠遠達不到。
那麼,我們是如何決定每一手棋的選點,直到下完完整的一盤棋的呢。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幾個更容易理解的博弈遊戲。
【鬥地主】
鬥地主是一個老少皆宜的牌類遊戲,相信大多數人都玩過。選手輪流出牌,先出完者為勝。通常大家會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出牌,遇到34567這樣的順子,很少有人會把它拆成5張單牌,依次打出。
【五子棋】
五子棋也是一個非常普及的遊戲,對局雙方輪流落子,形成「五連」即可獲勝。對局者通常會尋找「有更多連接」的選點,而不會選擇已經被堵死的位置。比如上圖,B點是一個比A點更好的選擇。
任何一個複雜的博弈遊戲,人們都會基於規則,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圍棋也不例外。在圍棋中,我們把規律叫做棋理。棋理的正確性和普適性,決定了你能不能下出最善的一手。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圍棋的棋理。
圍棋的棋理可以分成三層,如下圖的倒三角形所示。
我們逐步拆解這三層分別表示什麼含義。
首先,棋理一定是源於規則的,換句話說,規則是最根本的棋理。圍棋的規則很少,最本質的規則可以總結為三句話:
棋子落於棋盤的交叉點處,黑方先行落子,之後雙方交替落子。
任何一顆棋子周圍的交叉點全部被對方佔據,則該棋子「死亡」,必須從棋盤上取走。
棋子存活多的一方獲勝。
這三條是圍棋的元規則。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補充規則,我們也必須了解。例如為了平衡先手優勢,而產生的貼目規則。以及為了防止全局同型再現,而出現的打劫規則。
關於規則的解讀,本文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零基礎入門系列》,那是一個從元規則出發,一步步拆解圍棋的新手教程,非常適合零基礎的成年人入門。
第二層,則是對規則的衍生。任何一本圍棋規則,都不會把兩眼活棋寫在裡面,因為它不屬於規則,它是由規則推導而成的。
因為禁入點的存在,白棋不可能堵死黑棋的兩個眼,所以這一塊黑棋是永久「存活」的,這就是兩眼活棋的理論依據。
類似的基礎理論還有「先收外氣,後收公氣」,「有眼殺無眼」等等。
以「先收外氣,後收公氣」為例,解釋一下。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公氣」是雙方公有的氣,收對方一口氣,意味著自己也少了一口氣。無法改變雙方氣的差值,浪費了一手棋。如下圖所示:
(先收公氣,錯誤,白棋被殺)
(先收外氣,正確,白棋形成先手雙活)
圍棋的基礎理論,大多數和氣,眼,吃子,做活相關。這些理論大多數是局部的作戰技巧,比較容易理解,往往可以通過數學推論來證明它們的正確性。
即使是人工智慧的出現,也無法動搖圍棋的基礎理論。如果人工智慧下出違背基礎理論的棋,大家還會一致認為人工智慧出現了BUG,或者說人工智慧為了剪枝[1],而故意下出一些不好的棋。幾乎沒有人認為是基礎理論錯了。
這體現了基礎理論的穩固性。所以大家在學習圍棋的時候,對於基礎理論,應該熟練掌握,成為自己的棋的一部分。
基礎理論是一定要掌握的,但第三層的棋理可就不一定了,我們接著往下看。
即便掌握了規則和基礎理論,我們還是沒辦法開始對局,因為在前兩層,根本找不到第一手棋應該下哪兒。當然你可以隨便落子,但這非但會讓你輸棋,還會失去興趣。
我們還需要更高層的抽象理論,指導我們做出選擇。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到圍棋的格言,也叫做棋諺。
相信不少愛好者都聽過「金角銀邊草肚皮」這句話。
這句話是在說,開局階段應該先在角部落子,然後是邊,然後才是中央,因為角的價值最大,邊的價值次之,中央的價值最低。
「好厲害的一句話,一言道破開局的順序和棋盤上的價值規劃」。
但這句話,真的正確嗎?
先來看一下,主流觀點是怎麼解釋這句話的。
上圖,給出了圍住9個交叉點,需要的棋子手數,角上需要6顆子,邊上需要9顆子,中間需要12顆子。由此得出結論,角上行棋,價值最高。
聽起來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換個角度一想。雖然中央用了12顆子,但這12顆子,除了圍住9個交叉點,還對四面八方產生輻射,價值比角上的6顆子大多了,從這個角度講,角上和中間誰好誰壞就不一定了呢。
我們發現在棋理的第三層,已經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強證明了,甚至棋理本身,可能是錯誤的或者有局限的。
設想一下,如果完全基於規則訓練的人工智慧,第一手棋落在天元。人們會如何理解它。人們多半會重新梳理自己的理論,從中央輻射面廣的角度出發,發展出一套「金腹銀邊草角落」的理論吧。也會在這個基礎上,研究中腹定式,形成一整套全新的理論。
所幸的是,在開局的選點上,人工智慧的判斷和人類是一致的。這使得幾千年總結的棋理不至於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過在很多地方,人工智慧還是對人類的棋理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比如經典的二子沿邊活也輸。
這一盤對局是2016年12月31日,樸廷桓執白對戰AlphaGO的一盤。當前局勢的交點在右上角。按照傳統的棋理,接下來黑棋大多數會選擇下圖的處理方式。
黑棋斷吃白棋一子,將自身走厚,然後雙方再搶佔大場。這在人類的棋理中是合理的一手,但阿老師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走法。
黑棋強行逃跑3路的那顆子,並且以爬二路的「醜陋姿勢」做活。按照傳統理論,這簡直不是圍棋。但事後仔細品讀,這裡的爬二路確實有幾分道理。
1) 首先,黑棋得到了13頂和白棋14虎補的交換,強化了自身。
2) 其次,黑棋得到了一定的目數,爬二路得到4目,白角縮水,又得到5目左右。
3) 最後,白棋的外勢被黑棋限制,發揮不出太大作用,甚至還有成為被攻擊對象的風險。
由此可見,爬二路也不一定是一步壞棋,要根據周圍的形勢判定。如果死記硬背圍棋格言,就會陷入教條主義的陷阱中。
不過,即使很多人知道不要死記硬背,在對局中,還會很誠實的走出教條的圍棋呢。
如果你只學習了圍棋格言本身,而不去思考其背後的邏輯時,就很難去推翻它。推翻一件事情,首先要理解它。
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七子沿邊活也輸」這句話為什麼產生。
上圖是一個簡單的示意圖,黑棋爬了7個,控制了下方的叉叉標記的交叉點。平均每個子價值1目棋,而白棋則擁有了外勢,可以影響外圍的廣闊天空(可能比三角標記的交叉點還要廣闊)。因此爬二路的效率比較低。
再回過來看一下樸廷桓和AlphaGO的那盤棋,雖然黑棋也爬了二路,但黑棋得到的不僅僅是爬二路本身的幾目棋,還有其他的附帶價值,而白棋的外勢也較難發揮作用。
從這個深度去思考,就可以發現格言的局限性,從而更準確的做出判斷。
圍棋格言為了便於記憶,往往會提煉的短小精湛。但這也意味著丟失了大量的信息。如果我們只記憶字面意思,面對複雜場景就難以找出最善一手。
任何理論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在AI時代之前,職業棋手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創新者。我們在觀看比賽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這步棋如果是學棋的孩子下出來的,一定會被老師打手心,但XXX棋手在比賽中走出了這手棋」。
星位掛角,黑棋尖頂的下法曾經被認為俗手,理由是白棋立二拆三很舒服。但李昌鎬九段在比賽中就走出了這樣的下法。不管這一招是否真的正確,但敢於創新,是值得每一個圍棋愛好者尊敬的。
羅洗河和崔哲瀚的三劫循環名局中,也出現了布局階段的創新。
白1跳出是羅洗河的創新,按照定式白棋都是要A位託的,但羅洗河覺得白1就是可行。
雖然這手棋,最終沒有被主流棋理認可。但如果沒有把創新落實在行動中,大概也很難弈出放棄三劫循環的傳世名局吧。
總結今天我們從「為什麼能下完一盤棋」出發,分析了棋理在圍棋對局中起到的指導作用。
把棋理分為三層,最底層是規則,中間一層是基礎理論,最上一層是格言和棋諺。底層的理論雖然數量少,但更貼近本質,是需要我們很好把握的,而上層的理論,這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舊理論不斷被消滅,新理論不斷產生,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在圍棋中的突破。新理論呈井噴之勢,衝擊著傳統圍棋理論。在這種新局面下,我們如何不迷失自我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提升思考深度。對任何理論,尤其是歸納程度很高的圍棋格言,都要辯證的思考,而不是僅記憶字面意思。我們需要以底層圍棋理論作為重要的論據,從圍棋規則出發,從基礎理論出發,去思考上層棋理的內在含義。
如果有一天,最新的棋理認為初手應該天元,立二應該拆五,壓四路不可恥。不要驚訝,這也許只是棋理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而已。
成年人在邏輯思維上有天然的優勢,如果能用好這些優勢,可以有非常快的進步速度。甚至能做到半年入段,一年5段,兩年9段的(網絡圍棋主流標準)。而如果遵循兒童的那一套,就背誦什麼圍棋格言古詩詞甚至三字經,則只能浮於表面,不利於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啟發你對圍棋理論產生新的思考,從而徹底擺脫簡單記憶的陷阱。
【1】剪枝:指計算機為了減少變化的複雜度,故意把某些地方的變化走盡的行為